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舞三毛金藻是营浮游生活的单细胞藻类,无细胞壁,只有一层薄的柔软表质。形态常发生变化,一般呈长方形、鞋底形、圆形或卵圆形等。其活体前宽后狭,细胞前顶端生有三条鞭毛,中间一条较短,左右二条大于藻体长度。藻体的运动方式为滚动状,略呈S形,游动时一根长鞭毛在藻体的一侧向后迅速摆动,另一根长鞭毛在前侧斜向摆动,中间短鞭毛则  相似文献   

2.
<正>一、小三毛金藻概况小三毛金藻是一种半咸水有害藻,自从1920年在荷兰沿海首次发现该藻以来,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发现了它的存在和危害。小三毛金藻细胞呈椭圆形或球形。前端有三根鞭毛,鞭毛基部附近有一个伸缩泡,两侧有2个金黄色叶状色素,白糖素位于后端。在细胞的中部有许多微粒状小粒。细胞的个体很小,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内部结构。小三毛金藻在我国  相似文献   

3.
引进盐生小球藻的扩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河蟹育苗的需要,本中心从美国引进盐生小球藻(ChlorellaSalinaButcher)进行扩大培养。该藻细胞形态呈椭园形,无鞭毛,不游动,藻体为单细胞悬浮于培养液;细胞直径约6um,有细胞壁,色素体和叶绿体。该藻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50%,脂肪10%,碳水化合物25%左右,还  相似文献   

4.
盐碱土质上开发的养鱼池,有时在水温较低,水质清瘦,溶氧充足,而又未受到工业废水有毒物质污染,也检查不出有足以使鱼致死的病原体,常会出现暴发性大批鱼死亡。这是由生活在半咸水中一种有毒藻类——三毛金藻所引起的一种中毒症。一、形态特征三毛金藻是一种肉眼看不见,营浮游生活的单细胞藻类,细胞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顶端有三根鞭毛,二长一短,短鞭毛位于长鞭毛之间,长度为长鞭毛的K左右,长鞭毛基本与细胞等长。二、生发条件三毛金藻是生活在低盐度海水或半咸水中的一种广盐性浮游藻类,在我国北方的春、秋季节,多是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5.
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病毒、细菌性及寄生虫等病害,却忽视了种种藻害的防治,造成大面积减产。现介绍几种植物性藻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一、小三毛金藻由于此藻生有三根鞭毛,故称小三毛金藻。这种金色藻能在较高的盐度和硬度的水中生长繁殖。当鱼池水中的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后,它会分泌出一种鱼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一些沿海县的养鱼池,近几年来由于小三毛金藻的危害,引起大批死鱼。小三毛金藻是浮游单细胞鞭毛藻类,藻体极小。常生活在池水盐度4~5‰以上,氯化物含量2000毫  相似文献   

7.
红毛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一  许璞  陆勤勤 《水产学报》2008,32(1):138-144
以产于福建莆田的人工栽培红毛菜为材料,对红毛菜原叶体、原孢子、果孢子、营养藻丝及孢子囊枝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结果较完整地展示了红毛菜各生长细胞及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红毛菜原叶体的生长发育及构造变化与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相关,本文描述了原叶体生长发展与无性生殖细胞发生的关系及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该类植物具有星状色素体和蛋白核,显示红毛菜亚纲植物特有的色素体结构;原叶体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之间无纹孔连丝,具原始红藻特征;营养藻丝细胞间有纹孔连丝,色素体具围周类囊体,表现真红藻特征;孢子囊枝细胞色素体无围周类囊体,细胞间有纹孔连丝,与原叶体、丝状体营养藻丝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之处,显示红毛菜亚纲、真红藻亚纲两纲特点.  相似文献   

8.
小三毛金藻为一种单细胞藻类,细胞呈椭圆形、卵形、球形等,易变形,两条游泳鞭毛,中间一条短的类似鞭毛的固着丝体,具有附着作用。这是一种有害藻,能分泌毒素。在我国分布广泛,大连、银川、乌梁素海、山西南部的咸水湖中、天津的塘沽及陕西皆有报道。  相似文献   

9.
采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一种在鱼池中经常形成水华的裸藻(Euglena SP.)的形态特点,包括藻体外形、裸藻红素、鞭毛、眼点、色素体及副淀粉等形态结构,并探讨了这种裸藻的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0.
1.病原 飘游鱼波豆虫,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淡水鱼类体外寄生虫,它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 虫体侧面观呈梨形或卵形,长5.3-11.5微米,宽3.1-8.6微米,腹面观为3.1-4.6微米。侧面观略似汤匙,背部隆起,腹面凹陷,并有一条纵的口沟,口沟的前端有一个生毛体,从生毛体上长出两根或4根鞭毛。有两根鞭毛的个体,鞭毛大致等长;有4根鞭  相似文献   

11.
大菱鲆寄生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体]漂游鱼波豆虫。虫体卵圆形,长4~12微米;体侧有一鞭毛沟,2根鞭毛通过沟伸出体外,体内有一胞核和伸缩泡。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孢子发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凤贤  李伟新 《水产学报》1986,10(3):281-288
本研究以我国厦门地区沿海产的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为对象,进行其发生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1.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大小相似,直径约为15微米左右,孢子中央具有一个细胞核,色素体多集中于细胞中央,呈黄褐色。繁枝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略大,直径为17微米左右,其色素体呈棕褐色。2.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的孢子发生类型,均为间接盘状型,但其发生初期的发生形式,略有不同,表现出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将蜈蚣藻的固着器、中部、顶端部作为材料分别在15、20、25℃恒温条件下,分别设置成9、27、54μmol.m-2.s-1左右的光照条件,放入NMB3#培养液中培养。分别考察温度、光照以及切断方法三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蜈蚣藻离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左右为蜈蚣藻离体再生的最适温度,而且蜈蚣藻的离体再生需要较强的光照,如本次试验条件下的54μmol.m-2.s-1左右,或者更高。另外,蜈蚣藻藻体的固着器、中部、顶端切断都有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或者能产生新的芽体,如固着器和藻体中部;或者可以离体生长,如顶端藻体。  相似文献   

14.
正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在分类学上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1]。其生活史主要分为游动细胞阶段和不动细胞阶段。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藻以游动状态存在,依靠两条顶生、等长的鞭毛运动,这一阶段的细胞大多呈绿色,此时微藻生长旺盛,生物量积累迅速[2]。当雨生红球藻处于高光照度、高盐度及营养缺乏的胁迫条件时,细胞以红色厚壁孢子形式存在,此阶段细胞鞭毛脱落,运动能力丧失,开始逐渐合成并积累虾青素[3]。  相似文献   

15.
1.同生长在贝壳内的丝状体一样,光照的强弱对条斑紫菜游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和颜色都有明显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1000—4000Lux),光照越强,藻丝生长越快,膨大藻丝形成也快,而且多,丝状体的颜色趋于红色(桃红色或褐红色,细胞内含物较贫乏,液泡较大,色素体较小。反之,在弱光照下,丝状体生长较慢,膨大藻丝形成也慢,且少,颜色绿褐色,细胞内含物较满,色素体较大。2000Lux 光照下培养的丝状体膨大藻丝成熟率较大。早期用连续光照培养的游离丝状体,在恢复常态培养后,无论在藻丝生长,膨大藻丝的形成与成熟,壳孢子放散附着等方面未见有明显的影响。2.使用贫瘠海区的自然海水培养游离丝状体,除需添加氮、磷肥之外,还需加入适宜的微量元素(如铁等),这对丝状体的发育是必需的。用加铁的培养液培养游离丝状体,它的颜色与不加铁的略有不同,通常是带褐色,即使用4500Lux 的强光培养,丝状体也不出现桃红色。3.条斑紫菜丝状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造成培养液 pH 上升,通常在接种后半个月内,培养液的 pH 就由原来的7.80—8.20(自然海水8.10—8.20,加入含有柠檬酸铁的营养盐后,都下降0.20左右)上升到8.98—9.24,此后基本上保持在这一范围之内。这样高的 pH 值,游离丝状体仍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所形成的壳孢子能正常地放散并萌发成小叶状体。在 pH 8.98—9.24的培养液中生活了一年多的游离丝状体也未见有任何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短、变瘦,湿重降低,体色呈黑褐色。2月下旬随着水温的逐渐回升,鼠尾藻又有生长现象,体长及湿重均有增长,至3月上旬发现气囊。3)鼠尾藻两年苗生长情况比1年苗略好,其同一时期测量的藻体平均体长和单株藻体平均湿重均比1年苗大,鼠尾藻两年苗S值(S=单株藻体平均湿重(g)/藻体平均体长(cm))大于1年苗。  相似文献   

17.
金藻由于个体小、营养价值高,是近江牡蛎、青蛤等贝类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但由于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被污染,大型培养往往无法稳定地进行。笔者在2008年的5~7月,采用敞开式的培养方式连续成功地进行金藻的生产性大规模培养,每H供藻量约为10^m3,藻液浓度约为2~3×10^7个/ml,供藻水体占金藻培养水体的1/6。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9.
以野生选育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为母本,诱变选育全棕红的品系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从杂交子代大量叶片中,筛选出1株褐黄色素突变体、1株翠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和1株褐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通过酶法分离突变体的营养细胞,单性生殖获得丝状体;分别使丝状体成熟并放散壳孢子,然后单株培养和筛选获得褐黄、翠绿和褐绿色子代叶状体。实验进行50 d。结果:(1)褐黄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低;孢子囊枝的细胞较小,且大量形成时间比亲本晚15 d;幼苗培养初期日平均生长量仅为(1.22±0.28)cm,当叶片长到60 cm左右时生长优势逐步凸显,日平均生长量可达(7.50±1.18)cm;(2)翠绿色丝状体容易成熟,发育方式特殊,营养藻丝不经过藻丝加粗阶段,直接由球形细胞发育成孢子囊枝和壳孢子囊;翠绿色叶状体藻红蛋白含量低,仅有(5.513 0±1.049 6)mg/g(干品);叶状体生长快速,60 cm长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量高达(11.95±2.33)cm;(3)褐绿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这3种色素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均较低;藻丝细胞短且细,叶状体生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20.
采集江苏南通海区栽培的红毛菜壳孢子,先在2.5%的二醛海水溶液中固定,然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红毛菜壳孢子的超微结构。壳孢子内的主要细胞器为色素体、细胞核和线粒体。色素体轴生、星状,占据细胞质内的大部分空间,其内有一蛋白核,位于中央,但被少数类囊体片层穿过;类囊体排列整齐,表面有藻胆体颗粒。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一侧,为不规划的圆球形,外被有核孔的双层核膜,核仁较大,球状,内部可见有几处电子密度较低的圆形结构--纤维中心。细胞质内可见到液泡、游离的红藻淀粉颗粒等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