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杂犊牛小肠各段长度与黏膜结构的发育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图像分析法研究1月龄,4月龄和6月龄健康利杂犊牛小肠结构的发育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犊牛小肠各段在不同的月龄,其长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龄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厚度、肌层厚度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差异极显著(P<0.01);从1月龄至6月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长度分别增加45.7%和8.0%;而空肠的绒毛以4月龄最长(392.48μm),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4月龄的最大(2.63),且与1月龄和6月龄时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但1月龄与6月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6月龄前犊牛小肠黏膜结构变化较大,犊牛断奶合理日龄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月龄苏尼特羊小肠黏膜结构、肌层厚度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肠绒毛长度以十二指肠最长,为(353.25±60.48)μm,其次为空肠(317.27±72.02)μm和回肠(275.36±47.62)μm,且空肠和回肠之间差异显著(P<0.05);黏膜厚度以十二指肠最厚,为(669.15±139.04)μm,空肠和回肠分别为(586.72±134.50)和(551.85±91.32)μm,十二指肠与后两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肌层厚度以回肠最厚,为(280.45±58.33)μm,与空肠(167.16±42.63)μm和十二指肠(148.78±38.36)μ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隐窝深度以十二指肠最深,为(309.36±74.21)μm,其次为空肠(286.23±57.23)μm,回肠最浅,为(237.83±48.86)μm,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比值分别为(1.80±0.45)和(2.00±0.48),空肠和回肠(1.39±0.34)相比,差异显著(P<0.05);小肠各段黏膜上皮内淋巴...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天蚕素、合生素对AA肉鸡小肠黏膜形态及免疫细胞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Ⅱ~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天蚕素、0.3%合生素、0.5%天蚕素+0.3%合生素。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空肠和回肠、Ⅲ组小肠各段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Ⅱ、Ⅲ组小肠各段和Ⅳ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Ⅱ组空肠绒毛宽度显著降低(P<0.05),Ⅲ组十二指肠和空肠、Ⅳ组空肠和回肠绒毛宽度均极显著降低(P<0.01);Ⅱ、Ⅲ组空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Ⅳ组小肠各段黏膜厚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Ⅲ组十二指肠、Ⅳ组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Ⅳ组空肠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天蚕素、合生素单独或联合添加均能改善AA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促进小肠黏膜免疫细胞增殖,联合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牦牛小肠形态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肌层最厚;空肠绒毛最高、隐窝最深;3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和肌层厚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而浆细胞数量则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增,且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表明,牦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连接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半桥连接,细胞游离面微绒毛丰富;上皮内淋巴细胞核大、胞质较少;杯状细胞呈典型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极强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成年牦牛小肠结构特点能大大地提高了对高寒草地牧草的消化和吸收效率;而小肠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显示牦牛小肠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6,(2):1-6
为了调查酿酒酵母及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大鼠小肠黏膜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120只健康断奶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酿酒酵母菌组、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酿酒酵母菌液、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液2 m L/只,持续28 d后连续3 d灌胃大肠杆菌菌液。分别取7、14、21和28 d及灌胃大肠杆菌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长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V/C)。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酿酒酵母菌组及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V/C在第21和28天时均显著升高(P0.05);空肠绒毛长度、V/C在第28天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回肠V/C在第28天显著升高(P0.05);各肠段绒毛宽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2)灌胃大肠杆菌后,与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及酿酒酵母菌组的空肠绒毛长度、V/C均极显著下降(P0.01);回肠V/C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和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均可以促进肠道黏膜发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Etp A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肉犊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选择1、4、6月龄各4头利杂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犊牛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同一月龄犊牛的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肥大细胞的密度逐渐降低.在1、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十二指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最多(P<0.01).在1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4和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之间的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与犊牛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各年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肥大细胞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时犊牛小肠的肥大细胞密度最低.结果提示犊牛的黏膜免疫水平可能与其机体的发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和牛磺酸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氨酰谷氨酰胺( Gly-Gln)和牛磺酸(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各段黏肠DNA和形态的影响.以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养和屠宰试验,研究Gly-Gln和Tau对早期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肠DNA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Gly-Gln和Tau均可提高小肠各段黏膜DNA的含量.Gly-Gln组能显著提高空肠和回肠段的黏膜DNA含量,Tau组和复配组对小肠各段黏膜DNA含量影响不显著;Gly-Gln组极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MT),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后段的绒毛高度(VH),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隐窝深度(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和中段的VH/CD,显著提高了回肠段的VH/CD;Tau组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的VH并降低了CD,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VH/CD;复配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段和空肠中段的CD,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前段、中段和回肠段的VH/CD.这说明,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0.25%Gly-Gln和0.1% Tau能有效提高仔猪肠黏膜的发育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甘露寡糖对坝上长尾鸡早期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1日龄坝上长尾60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 g/kg、1 g/kg、1.5 g/kg甘露寡糖。测定1~15日龄和16~30日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试验期末制作肠道切片,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测定血清IgA、IgM、IgG和肠道SIgA含量。结果显示:试验3组中的1~15和16~30日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5.04%和10.58%、料重比分别降低11.57%和4.8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1);空肠和回肠V/C值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gA、IgG及肠道黏膜SIg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日粮添加1.5 g/kg甘露寡糖能显著提高坝上长尾鸡早期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降低料重比,对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断奶腹泻仔猪小肠病变,以期为临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断奶腹泻仔猪及健康仔猪各4头,处死后观察小肠病变及通过显微测微尺测定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1)腹泻仔猪小肠发生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腹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小肠绒毛出血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3)腹泻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极显著小于健康组(P<0.01).结论:断奶仔猪腹泻造成小肠严重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黄梁木叶对麻黄鸡屠宰性能、小肠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576只来源一致、体态健康、体重为(524.36±12.09) g的30日龄雌性麻黄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饲喂基础饲粮+5%黄梁木叶干粉,C组饲喂基础饲粮+5%青贮黄梁木叶,D组饲喂基础饲粮+5%接种乳酸菌青贮黄梁木叶。试验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组麻黄鸡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但腿肌率显著提高(P0.05);C组和D组麻黄鸡肌间脂肪宽度显著降低(P0.05);D组麻黄鸡胸肌率显著提高(P0.05)。2)与A组相比,B组麻黄鸡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提高(P0.05),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C组麻黄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值以及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D组麻黄鸡盲肠相对长度显著提高(P 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值极显著提高(P 0.01),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提高(P0.05)。3)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麻黄鸡血清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黄梁木叶对麻黄鸡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小肠的形态发育,其中,5%接种乳酸菌青贮黄梁木叶有助于提高麻黄鸡的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牛初乳粉、常乳粉对0~72 h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水牛初乳粉(SCR组)、水牛常乳粉(SC组)、葡萄糖盐水(PY组),以0日龄新生仔猪(XD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牛初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绒毛密集、粗壮、排列整齐,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增加。SCR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和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及回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SCR组与PY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宽度及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水牛常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黏膜受损,黏膜上皮脱落,肌层变薄,固有膜裸露,小肠绒毛坍塌、稀疏变短。SC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肌层厚度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及回肠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SC组与PY组相比,空肠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水牛初乳粉能显著促进新生仔猪小肠发育,尤其对空肠影响最大,其次为十二指肠,而对回肠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牛常乳粉不能对新生仔猪肠黏膜形成保护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在新生仔猪最初发育的72 h内其价值不如葡萄糖盐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特点,试验采用常规H.E.染色、改良甲苯胺蓝(MTB)染色和糖原及多糖高碘酸-Schiff试剂染色技术对1日龄大通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以及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的小肠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最高,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空肠的V/C值分别比十二指肠和回肠高72.75%和74.66%;空肠的黏膜厚度最厚,回肠和十二指肠依次降低,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十二指肠的肌层厚度最厚,回肠和空肠依次降低,三者之间厚度差异均显著。1日龄犊牦牛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相对稳定(P0.05);十二指肠的杯状细胞数量最多,空肠和回肠差异不显著;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其肥大细胞的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1日龄犊牦牛空肠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各肠段免疫能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固定液对鸭小肠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效果的影响及鸭小肠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试验选择5只100日龄的健康淮南麻鸭公鸭为研究对象,取鸭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样品,均分为两份,分别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和卡恩氏(Carnoy)固定液中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切片经甲苯胺蓝染色后,观察小肠肥大细胞染色效果和肥大细胞形态、数量及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arnoy固定液对肥大细胞的染色效果优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染色评分极显著高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P<0.01);Carnoy固定液固定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均极显著高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P<0.01)。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肥大细胞形态和数目不同,在黏膜固有层血管、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分布较多;空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形态多样;十二指肠和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递减,形态多为圆形。说明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相比,经Carnoy固定液固定的鸭小肠组织染色后,可清晰显示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ISO)对固始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将80只1日龄固始鸡雏鸡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 mg/kg大豆异黄酮组、6 mg/kg大豆异黄酮组、9 mg/kg大豆异黄酮组,每组20只鸡。结果表明:1)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体重和小肠长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2)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了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P<0.05);3)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35日龄十二指肠和21、35日龄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4)除35日龄空肠外,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固始鸡饲粮大豆异黄酮的最适添加水平为6 mg/kg。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在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规律。试验测定90和300日龄公番鸭体重与小肠形态发育,采用RT-PCR比较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SLC1A1、SLC1A4、SLC7A1、SLC7A5和SLC7A9在90和300日龄公番鸭小肠不同肠段的表达量,并进行高、低体重组300日龄公番鸭回肠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除回肠绒毛高度外,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隐窝深度和绒毛宽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空肠和回肠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5),90、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P<0.05);300日龄番鸭十二指肠和空肠SLC1A1 mRNA表达量、十二指肠和回肠SLC7A5 mRNA表达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SLC7A9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300日龄番鸭回肠SLC1A1、SLC1A4、SLC7A5和SLC7A9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肠和十二指肠(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对高温下肉鸡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影响。选用1日龄美国艾维茵白羽肉鸡180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高温对照组、中药1组、中药2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为42 d,分两个阶段:1~21日龄和22~42日龄。在21、42日龄取材,采用组织切片及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厚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结果表明:在2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中药复方Ⅰ和中药复方Ⅱ后,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空肠隐窝深度在21日龄时有升高趋势,42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添加中药复方可显著改善高温应激条件下肉鸡的小肠黏膜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SA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3日龄平均体重为(6.55±0.18)kg的健康"杜×长×白"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6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75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50 mg/kg SAN(SAN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但SAN组与抗生素组间以上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AN组回肠绒毛高度、V/C值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SAN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除十二指肠黏膜免疫球蛋白G和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M外)(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AN可以改善肠黏膜形态,提高小肠黏膜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卵黄抗体添加剂对肉鸭小肠pH值及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肉鸭日粮中添加卵黄抗体后对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pH值及胰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肉鸭小肠不同部位的pH值不同, 回肠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0 05), 而十二指肠略高于空肠, 差异不显著(P>0 05 ); 日粮中添加卵黄抗体后, 其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肉鸭小肠不同部位的胰蛋白酶活性不同, 空肠最高, 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 日粮中添加卵黄抗体后, 各小肠段的胰蛋白酶活性都有所提高, 但以空肠的胰蛋白酶活性达到显著水平(P<0 05), 而回肠和十二指肠只有提高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HMBi)对福建黄兔屠宰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和肠道酶活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断奶福建黄兔1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0.40%、0.60% HMBi。预试期10 d,正试期52 d。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屠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提高(P<0.05;P<0.01),Ⅱ、Ⅲ组胴体重显著提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Ⅲ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Ⅰ、Ⅱ、Ⅲ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Ⅱ、Ⅲ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Ⅰ、Ⅱ、Ⅲ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提高(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HMBi可提高福建黄兔的屠宰率,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加肠道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福建黄兔日粮中HMBi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