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贵妃鸡肌肉脂肪酸的GC-MS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合技术对贵妃鸡肌肉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 并计算各脂肪酸的相对百 分比含量结果表明贵妃鸡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21 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 种,分别是豆蔻酸,十五烷酸, 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占总脂肪酸的28.61%,不饱和脂肪酸(UFA)15 种,分别是十四碳一烯酸,棕榈 油酸,油酸,亚油酸,十七碳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11-二十碳一烯酸11,14 二十碳二烯酸8,11,14-二十碳三 烯酸,花生四烯酸(AA),芥酸二十二碳五烯酸(DPA)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DHA),酌-亚麻酸, 11,14,17-二十碳三烯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1.4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5.08%,必需脂肪 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3.52%  相似文献   

2.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为南极鱼科中数量最多、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次南极鱼种,为了解拉氏南美南极鱼的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该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从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_(16∶0)、C_(18∶1n9)、C_(20∶5n3)(EPA)和C_(22∶6n3)(DHA),DH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EPA(P0.05);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指示摄食对象营养级高低的DHA/EPA值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肉食性特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高含ω-3油用亚麻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多数人口缺少一些必须脂肪酸,而影响人类健康。这类脂肪酸目前是由“深海鱼油”、“海狗油”来满足的。其主要成分是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但因物稀而价昂,广大中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这类保健食品的价格。近三十年来,欧美科学家研究证明,油用亚麻种子中,富含α-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而α-亚麻酸在人体虽不能自然生成,但人体分泌的一些酶类,却可以将其转化成EPA和DHA;还有大多数动物也有同样的本领。因此,近几年来,大量研究工作的成果证明,培育出高含α-亚麻酸的品种,并用于作为人类食物原料…  相似文献   

4.
7种淡水鱼肌肉和内脏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对鲢鱼(Hypephthalmicht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鲫鱼(Carassius cuvieri)、黑鱼(Channa striata)和鳊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e)7种淡水鱼肌肉和内脏中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鲢鱼肌肉和内脏中脂肪酸组成与其他淡水鱼相比有较大差异。鲢鱼肌肉和内脏中含有较高的EPA(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和DHA(docosahexaenoci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到了54%以上,其中n-3(ω-3)与n-6(ω-6)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1.7(内脏)和1.9(肌肉),而其他内种淡水鱼的EPA和DHA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鱼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包括C16∶0、C17∶0、C18∶1n9c、C18∶3n3、C16∶1n7、C20∶1、C20∶4n6、C20∶5n3(EPA)和C22∶6n3(DHA)等,其中C16∶0含量最高(23.12%),其次为C18∶1n9c(16.67%)、C16∶1n7(11.45%)和C22∶6n3(11.40%);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平均含量达到60.20%,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39.80%),DHA和EPA在机体中含量占比达15.54%,体现出小黄鱼肌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体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绝大多数特征脂肪酸在各季节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而120~139 mm体长组和>180 mm体长组的C16∶1n7、C20∶1和C18∶1n9c在冬季的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季节;基于脂肪酸食源指示功能,小黄鱼属于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鱼类,初始碳源包括浮游硅藻类、甲藻类和底栖生物等。本研究利用了特征脂肪酸稳定指示食物来源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中小黄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野生和池塘养殖花鲭肌肉营养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生花鱼哥和池养花鱼哥肌肉中常规营养组成、18种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鱼肌肉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养鱼,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两者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外的其余17种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单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在多烯酸中,野生鱼的C18:2、C18:3和C20:2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而C20:3、C20:4、C20:5、C22:4、C22:5、C22:6、Xn-6及Xn-3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P〈0.05)。但池塘养殖花鲭单位重量肌肉组织所含的人体所需必需脂肪酸的量,除EPA略低外,n-6系列PUFA总和、n-3系列PUFA总和及DHA均高于野生鱼。  相似文献   

7.
尖鳍鲤的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常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尖鳍鲤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其水分含量为79.29(±1.54)%,粗蛋白含量为16.77(±0.31)%,粗脂肪含量为2.48(±0.1 1)%,粗灰分含量为1.54(±0.1 1)%.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对尖鳍鲤的肌肉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各组分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重.结果表明,尖鳍鲤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F)8种,分别是2-己基-环丙烷辛酸、月桂酸、12-甲基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珠光脂酸和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占总脂肪酸的40.4%,分别是9-十六烯酸、9-十八烯酸、11-十八烯酸和11-二十碳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别为9,12-十八碳二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α-亚麻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占总脂肪酸比重的17.0%.  相似文献   

8.
微藻作为动物产品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营养和医学上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两者对防治心脏疾病、动脉硬化、癌症、风湿关节炎、气喘和糖尿病等人类疾病有明显效果,已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海洋鱼油是EPA和DHA等ω-3PUFA的主要来源。由于鱼油资源有限,且鱼油中ω-3PUFA的构成和含量随着鱼的种类、季节、地理环境位置等不同而变化,利用海洋鱼油作为ω-3PUFA来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利用鱼油生产的EPA和DHA产品带有无法去除的鱼醒味,大大的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型Sou的总脂和脂肪酸组成随食物的变化及营养强化的实施而发生显著变化。酵母组总脂为2.5%,明显高于海水小球藻组(1.65%)和有机肥组(1.5%)。经鱼油强化或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脂类含量明显升高。三组中酵母组的MUFA含量是高为55%。主要是C16:1ω9(23%),而PUFA最低(16.6%),其中EPA(2.7%)、DHA(0.8%)等ω3HUFA含量均很低;与酵母组相比,海水小球藻组和有机肥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30%-33%左右,三组中海水小球藻组EPA含量最高(14%),其次是有机肥组(5.9%)和酵母组(2.7%);有机肥组DHA含量最高,达11.7%,而酵母组和海水小球藻组DHA含量均低,仅为0.7%-0.8%。经鱼油强化后,酵母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显著升高,EPA由2.7%提高到10%左右,DHA由0.8%以7%;酵母组经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MUFA显著降低,PUFA相应升高,EPA由2.7%提高到9.7%,而DHA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型Sou的总脂和脂肪酸组成随食物的变化及营养强化的实施而发生显著变化。酵母组总脂为2.5%,明显高于海水小球藻组(1.65%)和有机肥组(1.5%)。经鱼油强化或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脂类含量明显升高。三组中酵母组的MUFA含量是高为55%。主要是C16:1ω9(23%),而PUFA最低(16.6%),其中EPA(2.7%)、DHA(0.8%)等ω3HUFA含量均很低;与酵母组相比,海水小球藻组和有机肥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30%-33%左右,三组中海水小球藻组EPA含量最高(14%),其次是有机肥组(5.9%)和酵母组(2.7%);有机肥组DHA含量最高,达11.7%,而酵母组和海水小球藻组DHA含量均低,仅为0.7%-0.8%。经鱼油强化后,酵母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显著升高,EPA由2.7%提高到10%左右,DHA由0.8%以7%;酵母组经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MUFA显著降低,PUFA相应升高,EPA由2.7%提高到9.7%,而DHA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DHA制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GC和GC/MS分析了鱼油、多烯脂肪酸(PUFA)和DHA奶粉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以鱿鱼油制备的PUFA中主要脂肪酸是十六碳烯酸、十六碳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采用SNS法制备的PUFA,(DHA+EPA)含量可达97.80%,采用不同试剂组合处理,可使PUFA中DHA,EPA含量分别达到77.76%,76.71%;DHA奶  相似文献   

12.
3种微藻兼养培养及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mman、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品系分别进行自养培养和兼养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在兼养培养条件下,其生长速度都不同程度地增加,EPA和DHA含量也显著地提高;而亚心形扁藻在兼养培养条件下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生长速度没有改变,EPA的含量极低,并且不含DHA。  相似文献   

13.
EPA(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DHA)由于具有很重要的医疗和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与深海鱼相比,微藻材料来源较易,其EPA和DHA的含量更高,是更好的生产EPA和DHA的原料。该研究介绍了几种常用和具有开发潜力的从微藻中提取分离EPA和DHA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尿素包合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脂肪酶催化反应法,并通过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从微藻中提取分离EPA和DHA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鱼油乙酯的制备、纯化及其降血脂功效。[方法]以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制备了鱼油乙酯,优化了条件并对其进行纯化,将产品配成饲料进行动物试验,研究其降血脂功效。[结果]试验表明,乙醇-鱼油6∶1(摩尔比),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h,碱催化剂Na OH加入量为油重的0.30%;在此条件下鱼油脂肪酸乙酯得率最高,经分子蒸馏后达95%;硝酸银最佳浓度为75%,提取得到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浓度96%~99%;高含量EPA和DHA鱼油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结论]研究可为鱼油的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按正交法L9(34)在不含脂肪酸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稀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C22:6n-3,DHA),采用宝应湖野生黄鳝群体进行投喂饲养,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增重率和增长率的第一限制因子为C18:3n-3,其次是C18:2n-6和EPA DHA;影响肥满度的主要因子是C18:2n-6;对肝体指数产生一定影响的是EPA DHA;对成活率没有产生影响。血清溶菌酶(LSZ)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显著地增加了黄鳝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由此得到黄鳝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8:2n-6、C18:3n-3和EPA DHA的最佳含量分别为1.30%、1.55%和0.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6种鳀科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并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鳀科鱼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秋冬季收集来源于湛江海域的印度小公鱼、康氏侧带小公鱼、雷氏鲚、太的黄鲫、杜氏棱鳀和汉氏棱鳀6种鳀科鱼,采用0.5%硫酸—甲醇溶液甲酯化鱼肌肉组织的脂肪酸,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再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6种鳀科鱼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35.02%~48.5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13.62%~44.7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17.31%~44.73%,EPA+DHA达13.09%~37.28%;主要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18:2(6)与EPA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r=0.800~0.899,下同),EPA与DHA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1.000,下同),C18:1(9)与C18:2(6)呈显著负相关,与EPA和DH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6种鳀科鱼分为3组,第一组为印度小公鱼和康氏侧带小公鱼,第二组为杜氏棱鳀、汉氏棱鳀和雷氏鲚,第三组为太的黄鲫.[结论]6种鳀科鱼均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印度小公鱼和康氏侧带小公鱼的EPA+DHA含量在35.00%以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DHA含量对刺参成参生长及其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饲料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适宜添加量,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在水温(12±2)℃下饲料中DHA含量(0.02%、0.30%、0.60%和1.20%)对体质量为(73.49±1.26)g的刺参成参生长和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进行121 d。结果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02%DHA)(P0.05);饲料中DHA水平显著影响成参体壁营养成分,摄食DHA含量为0.30%~1.20%饲料的刺参,其体壁中二十碳五烯酸(EPA)、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DHA时,刺参体壁中DHA/EPA和n-3/n-6 PUFA显著升高(P0.05);0.30%DHA处理组刺参体壁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的生长速率最快,DHA含量为0.30%时已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沉积率,成参对饲料中DHA的最适需求量为0.30%~0.60%(饲料干物质)。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添加鱼油对肥育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肥育猪饲料中添加鱼油生产富含DHA(docosahexaenoic acid),EPA(eicosapentaenoic acid)的猪肉.结果表明:在肥育猪饲料中添加2.5鱼油,可以极显著提高脂肪、肌肉中的DHA,EPA含量.100 g肌肉中EPA对照组为4.7 mg,鱼油组为30.4 mg,是对照组的6.5倍;DHA对照组为13.5 mg,鱼油组为53.8 mg,是对照组的4倍,证明在饲料中添加鱼油生产富含DHA,EPA的猪肉可行.在肥育猪饲料中添加鱼油对猪生产性能、肉质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鳙鱼和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用0(对照,CK),1,100,1 000 mg/L的L-肉碱分别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12 h,投喂3种鱼开口苗21 d,测定鱼开口苗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分析中长链脂肪酸(C14-C24)的组成。【结果】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和100 mg/L处理组的C18∶2n-6、C18∶3n-3、C20∶4n-6、DHA和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种鱼开口苗的1 mg/L处理组的C14-C24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3组大多显著降低(P<0.05);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00 mg/L处理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肉碱强化的卤虫对鲤鱼开口苗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及DHA+EP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100 mg/L 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鱼开口苗,可显著改善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但对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