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耗性凝血病(Consumption Coag-ulpathy),又名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 DIC)或血管内凝血并纤溶综合症(ICF)。它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经过中伴随或继发的一种危急的出血综合症,是血液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变成高凝状态后,经过血管内凝血和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转化为低凝状态以至出血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乳牛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由于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血液凝集活性增加,在血管内形成弥散性微血栓的一种病理过程。并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最消耗,广泛出血,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组织栓塞坏死等,最后致使生命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传染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以及肿瘤  相似文献   

3.
蚓激酶是一种蚯蚓溶纤蛋白酶,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溶解血栓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本文对蚓激酶的结构、提取工艺及其功能进行了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钙离子对凝血Ⅰ、Ⅱ及Ⅲ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血液与不同浓度CaCl2溶液混合后,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血凝时间延长,当血中Ca2+浓度达0.054mol/L时,出现抗凝;0.72mol/LCaCl2溶液抗凝兔血置37℃水浴30,120min后,再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液仍能恢复凝固。表明CaCl2抗凝血中的纤溶系统未被激活,其抗凝作用具有可逆性;其中的凝血Ⅲ因子无变性、降解、失活现象,对纤维蛋白原含量无影响,但可明显抑制4000U/L凝血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家兔血液与不同浓度CaCl2溶液混合后,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血凝时间延长,当血中Ca^2+浓度达0.054mol/L时,出现抗凝;0.72mol/L CaCl2溶液抗凝兔血置37℃水浴30,120min后,再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液仍能恢复凝固。表明CaCl2抗凝血中的纤溶系统未被激活,其抗凝作用具有可逆性;其中的凝血ⅩⅢ因子无变性、降解、失活现象,对纤维蛋白原含量无影响,但可明显抑制4000U/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大黄注射液对犬血管搭桥术后纤溶系统的影响,将20只犬随机分为高(0.8 g.kg-1)、中(0.4g.kg-1)、低剂量组(0.08 g.kg-1)及对照组,同侧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总动脉,头静脉滴注大黄注射液,ELISA定量分析测定术前及术后1、2、3、5、7、14、21 d纤溶系统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物-1显著降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显著升高,且成剂量依赖关系;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大黄注射液能纠正搭桥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恢复抗凝系统活性,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简称 DIC)是指由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循环血流中凝血酶活性增加,在微循环的血管内形成弥漫性微血栓的一种病理过程。并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广泛出血,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组织栓塞坏死等,最后致使生命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由于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血液凝集活性增加,在微血管内形成弥散性微血栓的一种病理过程,并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广泛出血,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等都可以发生DIC。1973年以来我们对猪、马、牛等动物哪些疾病有DIC进行了研究,发现急性猪丹毒、猪瘟、马传贫等有DIC出现。本研究观察了18种动物疾病的278例。其中8种疾病有DIC。  相似文献   

9.
选取10条雄性健康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条。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同侧自体颈静脉行颈动脉45°搭桥。术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肝素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天在颈静脉采血,检测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物-1(PAI-1)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GMP-140、PAI-1显著降低(P〈0.05),t—PA显著升高(P〈0.05),FDP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肝素钠可改善血管搭桥术后纤溶系统,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恢复抗凝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10.
王璜  邵良平  唐耀  陈小丽 《野生动物》2012,33(4):208-210
2007年8月,福州动物园1只25岁,体重150 kg的雄性(阉割)猩猩突然发病,出现口唇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血液和尿液常规指标,肾肝功能的生化指标等均未见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缩短,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提示了患病猩猩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有血栓形成,并且血液粘稠度高。经过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依达拉奉保护脑神经,甘露醇控制脑水肿;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和辅助治疗。15 d后,患病猩猩症状缓解并逐渐康复。根据患病猩猩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的分析,我们认为患病猩猩疑似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期法)测定、白陶土非特异性粘附试验及加入活化因子等指标,观察了氯化钙抗凝血剂对家兔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72mol/LCaCl2作为抗凝剂,血液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即外源性凝血系统受抑制。白陶土不能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而诱发凝血,即内源性凝血系统亦受到抑制。a因子也不能使之启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麻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不同麻醉方式和麻醉药可改变血液流变性质,对手术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吸入麻醉时,吸入麻醉药和高浓度氧气可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降解,减少红细胞桥形成,降低血黏度。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局麻药可引起阻滞区域血管扩张、血管阻力减小、血流加快,使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沉方程K值降低,降低血浆及全血黏度、改善术后的纤溶抑制状态;降低血小板浓度,但不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麻醉药除了对神经系统作用外,还对内分泌及细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作用,引起血管的收缩或扩张,导致血液流变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6h组、12h组、24 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每组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手术使其一侧后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各时段组大鼠采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后取患肢血管做病理学检查.两项检查结果表明,大鼠粉碎性骨折后,12 h至3d内的时间段是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键期,此后进入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危险期,在骨折前或骨折后的前3d采取积极措施预防DVT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动态监测创伤骨折大鼠凝血指标的变化,对早期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tPA体外纤溶活性及半定量检测方法的确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原有的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 (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系统中引入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使该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灵敏度提高 30倍以上 ,达到 0 .0 1ng(约0 .0 0 1IU )水平 ;并对不同反应时间、纤维蛋白含量、琼脂糖凝胶厚度下的溶圈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37℃温育18~ 2 4h可以得到较满意结果 ;其他因素虽不同程度地影响溶圈出现时间及大小 ,但对其溶圈梯度及标准曲线无明显影响。从而确立了以 FAPA为基础的快速、灵敏、可靠的重组 t- PA体外纤溶活性半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蒙  王伟然  冯晨  张依  张倩  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6):1934-1944
旨在通过蛋白组学探索益母草水煎液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DMECs)凝血与抗凝血相关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MTT法筛选益母草水煎液对HDMECs的安全浓度;使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iTRAQ)技术分析50和10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作用24 h后HDMECs蛋白表达谱的变化,通过对比各组蛋白谱的变化筛选出差异显著的相关通路,分析该通路中筛选到的可信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选取可信DEPs中与凝血与抗凝血相关的拮抗因子进行RT-PCR和ELISA验证。结果表明:1 mg·mL-1以下益母草水煎液对HDMECs无毒副作用;益母草水煎液能够同时调节与凝血相关的血小板活化等过程和与抗凝血相关的肝素结合过程。对筛选出的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中的5种可信DEPs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5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凝血酶原(F2)、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因子Ⅴ(F5)和激肽原(KNG)同时显著下调,100 μg·mL-1益母草组F2、t-PA、AT-Ⅲ、KNG显著下调;与5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相比,10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F2、AT-Ⅲ、t-PA、F5和KNG等凝血级联相关因子均显著升高。结果提示,益母草水煎液可显著改变HDMECs蛋白表达谱,并可能通过调控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相关因子F2、AT-Ⅲ、t-PA、F5、KNG蛋白的表达对凝血与抗凝血相关拮抗因子发挥双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肝素钠对兔颈总动脉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高、中、低三个剂量(1 125、750、375IU/kg)肝素钠组,每组6只。钳夹挤压损伤兔颈总动脉,术后分别肌肉注射不同剂量肝素钠。术后1、3、5、7、9d耳缘静脉采血,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剂量肝素钠能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高剂量肝素钠可导致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不尽相同,但多数具有共同的发生因素,主要是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及钠、水在体内潴留两方面的因素。1组织液生成量大于回流量生理状态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在静脉端又从组织间隙通过血管壁和淋巴管回流进入血液。通过这种循环,组织液和血液中的液体成分不断地进行着交换,但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这种平衡的力主要有血管壁内外的流体静压和胶体渗透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渗透压是促使组织液生成的力,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压可使组织液回流到血管内。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溶剂提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分溶出。  相似文献   

19.
内毒素介导动物急性肾功能衰竭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观察了内毒素性肾功能衰竭家兔血液凝固性变化和肾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家兔比较,模型组家兔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极显著降低(P<0 0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显著或极显著延长(P<0 05,P<0 01)。另一方面,内毒素注射在全部模型组家兔导致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1.4%的肾小球中发现了微血栓,肾小球纤维素密度指数达60 6%。此外,96.2%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84.1%的肾小管中有管型形成。对照组家兔均未发现这些病理变化。上述试验结果揭示,内毒素引发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广泛形成的微血栓阻断了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这是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首要机理。此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可损害其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管型形成可阻塞肾小管管腔并增大肾球囊内的压力,这些也都是在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母猪繁殖性疾病是指母猪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由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致病因素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的一大群母猪繁殖系统障碍的总称。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母猪不孕,胎儿早期溶解,流产,早产,死胎,少产和木乃伊胎,产后无乳,并最终导致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