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朝阳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大凌河流域燕山湖项目区于2008年得到水利部、财政部批复,按照上级部门计划安排,本期实施治理小流域共10条,分别为台子乡李杖子小流域、木头城子镇十家子小流域、南双庙乡八道河子小流域、柳城镇小平房小流域、胜利乡五家子小流域、乌兰河硕乡下洼小流域、东大道乡刘炮手小流域、贾家店农场贾家店小流域、杨树湾乡梁西小流域和波罗赤镇焦营子小流域.总面积174.33 km2,水土流失面积126.48 km2,治理期为2008-2012年,规划治理面积109.18 km2,经过5 a的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科学治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的特点,“四大效益”都取得了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2.
在岩溶山区开展小流域合理划分是进行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以贵州省典型岩溶山区盘州市为例,在1∶5万地形图及Landsat8 OLI_TIRS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 GIS软件进行小流域的自动提取,并根据《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对所提取的微流域进行边界检查、归并,最终提取小流域415条。盘州市小流域有完整型小流域243条、区间型小流域81条、坡面型小流域6条、其他类型小流域85条。为了满足我国南方广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小流域划分需要,应将受峰丛、洼地和盲谷等特殊地貌控制且无法划分到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3种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小流域划分为一类,并命名为"盲谷-洼地型"小流域,进而补充修编到《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中;针对"盲谷-洼地型"小流域的治理方略和具体措施应有别于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小流域。  相似文献   

3.
数据共享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开展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对于加强黄土高原小流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崆峒区甲积峪小流域为例,通过部门调查和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共享方案试点,明确了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资源的现状、共享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共享潜力;提出了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共享方案,为实现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共享提供一个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龙山区不同类型小流域的产流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黄龙山区选择自然条件基本相似的森林小流域、森林采伐小流域和荒坡草灌小流域,利用量水堰,于1999—2003年对流域的产流及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流域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不同。森林小流域全年产流,产流量主要与降水量有关;荒坡草灌小流域则仅在暴雨季节产流,产流量主要与雨强有关。除发生特大暴雨年份外,森林小流域的产流量均超过荒坡草灌小流域,5年内平均前者比后者多3倍。不同类型小流域对降水的调节作用不同,5年平均森林小流域比荒坡草灌小流域减少洪水径流94.9%,达5.2mm,增加枯水期径流0.5mm,占年径流量的8.7%,从而使流域径流保持相对均匀和稳定。采伐森林可以改变小流域的径流分布,常年径流被暴雨径流所代替,但其量比荒坡草灌小流域少。不同类型小流域产流过程不同,森林小流域产流过程平缓,洪水起伏程度小;而荒坡草灌小流域产流曲线陡峭,洪峰形成迅速,回落也较快。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生产的基本单元。结合英国赠款参与式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探讨了参与式流域工作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进一步摸索出一条优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管理,使小流域治理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的频次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宁夏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探索了许多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小流域治理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分析宁夏小流域治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小流域分类治理的意义,提出了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适宜的建设区域及基础条件。建议根据宁夏不同区域的自然基础条件、经济发展需求等,对小流域实施分类治理,并做好整体规划;以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小流域治理;在流域经济建设方面,探索形成小流域治理的投资体制和运行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9.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相对于传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建设内容更加丰富、防治措施更加完善、防治成果更加集成等特点,是现阶段全面解决小流域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对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米泉市铁厂沟小流域和奇台县水磨河小流域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并编制了治理规划,预测了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太行山小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行山区重点治理小流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岩性、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 ,将太行山区小流域划分为 4种类型 ,即西部深山区片麻岩小流域、东部浅山区片麻岩小流域、地形坡度较陡的石灰岩小流域、地形坡度较缓的石灰岩小流域。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预测方法对各类型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得出了太行山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经济开发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生物柴油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对三峡库区生物柴油植物资源持续高效开发利用,根据三峡库区的地域性,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跨学科、多基准、系统化、科学性、可操作性、主导性、动态性、独立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运用Delphi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及Yaahp 0.4.1软件,构建了三峡库区生物柴油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4个子系统的准则层和24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层构成。运用该体系对三峡库区25种油料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到了这些油料植物目前依次优先发展的排序是:油桐、乌桕、油茶、麻疯树、黄连木等。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三峡库区生物柴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前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在评述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能量投入产出现状和国内有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地区基本自然条件和能量投产情况,并制定了该区小流域能量流分析程序,包括确定范围、划分和调查子系统、能量计算、指标分析及能流图绘制。  相似文献   

13.
基塘生态农业工程模式的能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及最新推出的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EISD),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水市的3种基塘生态农业工程模式进行系统层和子系统层的能值比较研究。分析评估结果为:模的可持续发展性能(EISD)最强。其EISD比模式、分别高出58.3%和29.7%;种植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但影响环境,是模式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差的子系统;畜牧业子系统生产环效果不佳,但增益环效果明显;渔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减小,是系统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强的子系统,引入翘嘴鳜的生态经济边际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基塘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方向,发展应走面向市场,不断完善内部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describes a model of the soil system.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partly complementary means of building such a model. One approach is to construct, using empirical physical science methods, an isomorphic model, in which each and every component (variable) of the system is an element in the model. The other approach is to build, using a systems synthesis methodology, a homomorphic model, in which several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are grouped to form a single element in the model. The latter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because of its suitability for modelling at the level of the whole soil system.As regards forming the basis of a homorphic model of the whole soil system, existing concepts of soil genesis have limitations: either they are very complex isomorphic mod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hich presents virtually insurmountable problems; or they are homomorphs but too general to be used in their present form. And the concepts make no reference to the functional boundaries of soil system units. Indeed, such a unit has not yet been satisfactorily defined; the nearest to it is the soil catena, which is considered at length in the paper. Some of these problems are resolved by the concept of soil landscape systems which, synoptically, is as follows. A basic functional of the soil system, it is proposed, is a three-dimensional body of soil known as a soil landscape system or a “valley basin”, that (1) is bounded by the soil surface, valley watershed and weathering front at the base of the soil; (2) forms part of a more extensive valley basin network; and (3) functions as an open system. The flux of solids, colloids and solutes within and across the landscape is shown to be organiz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se soil system units, and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puts, outputs and storages of the soil skeleton (clastic sediment) subsystem, the soil plasma subsystem and the soil solution subsystem.The value if the soil landscape system concept as a homomorphic model is stated. Five main advantages are outlined which relate to the five main features of the model: it has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defined basic system elements; it has functionally defined,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boundari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can be established from empirical hypotheses; there is transport and conservation of matter and energy as in the very successful models of hydrological systems and ecosystems; change of the system through time can be directly studi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not indirectly by statistical extrapolation from empirically derived behaviour patterns. The model, it is hoped, should provide a rational physical basis for simulating soil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多源农林物联网感知数据共享平台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业和林业传感器种类繁多、数据传输协议多样,在各个物联网数据应用系统之间形成了信息孤单现象,难以实现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交互共享。因此,该文以农林领域常见传感器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类型传感器节点及采集数据差异性等特点,采用符号表示法表达传感器节点数据,设计了通用数据交互格式;针对其海量性特点,采用分布式面向服务的结构方法及成熟的开发技术,设计了分布式多源农林物联网感知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由数据中心子系统、数据适配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数据发布子系统及数据传输总线5部分组成,分别实现了传感器节点注册、多源差异数据的接入适配、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数据标准化发布及数据传输等功能,为农林领域不同物联网设备与数据应用系统之间架起了数据桥梁,实现了农业和林业物联网感知数据的统一管理。目前,平台分别接入了顺义、新疆、杨凌、通州等17个合作单位的550个传感器节点数据,接入数据量每天超过10 000条,运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功能和效益,研究以宜君县山地立体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为例,分析了该循环生产模式的能量流动和经济效益特征。结果表明:山地立体种养结合模式的有机能/无机能比达到46.2,是传统种植模式的92倍;种养结合模式和传统模式的能流密度分别为19.7,7.0 MJ/(m2·a)。种养结合模式的系统内依存度为37.4%,远高于传统模式,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种养结合模式的能量产投比为1.07,略小于传统模式的1.14,但其成本利润率、年均收益率和经济产投比分别达到137.6%、4.6%和2.4,均高于传统模式的81%、2.7%和1.8;种养结合模式和传统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4年和7年。综上,山地立体种养结合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系统废弃物,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该丘陵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LTW-1型径流泥沙含量与流量动态测量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地阐述了泥沙含量与流量动态测量系统的基本测量原理及其基本组成,包括了4个子系统:自动采样系统,自动测量系统,数据分析、输出及查询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通过大量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不仅能够达到一定的测量精度,而且还能够实时、在线、动态地测量室内或野外径流泥沙含量与流量,并实现数据便捷地传输、存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肉鸡安全生产全过程跟踪与可追溯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研究背景,开发了包含雏鸡生产子系统、肉鸡生产子系统、肉鸡屠宰加工子系统、肉鸡储运子系统、肉鸡销售子系统、体系管理部门子系统、检验检疫子系统和一个用于各个子系统登录、消费者查询及体系管理部门信息发布的网站系统的肉鸡安全生产全过程跟踪与可追溯平台。首先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再采用Java EE构架,以Java和Action Script3.0作为设计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pache Tomcat 6.0 Web服务器进行设计实现。用Flex技术开发的视频即时通信可进行在线咨询和在线诊断。该平台实现了肉鸡从生产、屠宰加工、冷链储运到销售所有环节信息的跟踪与可追溯,具备肉鸡养殖疫情与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功能,从生产管理各环节保证了肉鸡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运用食物系统的观点,结合中国实际,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利用水平等4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1990-2011年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系统的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快速下降和快速上升3个发展阶段,粮食安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2个子系统对粮食安全系统的影响占主要地位。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因素诊断分析表明,在1990-2000年,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和道路密集度3个指标是粮食安全系统的最大障碍因素,但在2000-2010年,三者对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度不断下降,但人均耕地面积的障碍度不断增加。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已成为粮食安全系统最大的障碍因素,其次分别为粮食净进口量和粮食价格水平。最后,从3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