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4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哲  陈见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3-2565
新疆农村贫困率水平很高,达43.7%,扶贫任务艰巨。扶贫重点县经济的特质和内容由贫困型、依附型和落后型经济构成,2006年,占全疆农业从业人口36.7%的扶贫重点县,仅为全疆贡献了4.2%的农业产值,贫困问题很突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村贫困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陈见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30-10532
从政策、区位、人均收入、消费支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新疆贫困的成因,以寻找切实可行地解决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叠加并提取,采用地形分布指数(LDI)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高程、沟壑密度存在密切关系,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耕地优势分布主要在海拔900~1 100m,坡度为5°~25°,沟壑密度为0~4km/km2的区域;在海拔800~1 200m,坡度为0°~15°,沟壑密度为0~2km/km2和4~6km/km2的区域是园地优势分布区;林地优势区主要在海拔1 100~1 250m,坡度为15°~25°和25°,沟壑密度为2~6km/km2的区域;裸地的优势区在海拔800~1 000m和1 100~1 200m,坡度为25°,沟壑密度为4~8km/km2的区域;居民点用地优势区在海拔900~1 000m,坡度为0°~5°,沟壑密度为0~2km/km2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过程及机理,为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2个降雨强度(1.2和2.0mm/min)以及2个垃圾堆积类型(即垃圾堆积成斜坡,无侵蚀发生地表上的垃圾堆),进行2个垃圾堆积类型和裸露的撂荒坡降雨侵蚀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当降雨强度I=1.2mm/min,垃圾堆积成斜坡的侵蚀产沙总量为117.94kg,撂荒坡的侵蚀产沙量为10.86kg,垃圾堆积成斜坡比撂荒坡的侵蚀产沙总量为107.08kg;当降雨强度I=2.0mm/min,垃圾堆积成斜坡比撂荒坡的侵蚀产沙总量多出225.72kg,而倾倒在无侵蚀发生地表上的垃圾堆积侵蚀产沙量相对较少;对垃圾堆积坡面径流的侵蚀能量(E)及侵蚀能量消耗(E启动泥沙、E搬运泥沙)、含沙水流作用于底床上的拖曳力(F)分析得出,垃圾堆积与下垫面形成了缝隙或软弱面,从而导致坡面径流,降低了启动松散垃圾堆积泥沙颗粒所消耗的能量,坡面径流的侵蚀能量(E)主要消耗在搬运输移垃圾堆积颗粒。[结论]含有垃圾颗粒物质水流将维持较高流速,含有垃圾颗粒物质水流因其产生较强的拖曳力加剧了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新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1.94%.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构成看,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86%,而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的份额很低.贫困地区的经济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民在子女就学、现代医疗等非正常透支的压力下,生活水平出现了绝对下降.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扩大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的比例,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