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牡丹品种来源于野生种,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栽培选择而发展起来。由于种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各品种间的特性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牡丹可分为4个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辞、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和西南牡丹品种群。其中以中原牡丹品种群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在分类、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及系统演化,以及与中国栽培品种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分类历史和存在的分歧,展示资源调查结果;多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结合证明该亚组牡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系统演化复杂;总结得出革质花盘亚组牡丹野生种中除四川牡丹外,其余野生种均参与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该亚组牡丹野生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历时两个月途经9个省20余个地市,对我国牡丹的8个野生原始种进行品种资源现状考察,分析我国牡丹品种群的存在和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目前所有的园艺栽培品种进行收集。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新  谢永军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4):100-100,80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ca)又名鹿韭、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是我国特产名花,色香俱佳,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自清朝以来,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相继从曹州(菏泽)、洛阳引进中原牡丹品种群进行训化栽培。虽然中原牡丹群品种繁多,但对黑龙江而言,中原牡丹品种群在冬季仍需防寒。近几年,哈尔滨等地又从兰州引种西北牡丹品种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湖南牡丹属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观赏栽培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先后形成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经8年时间的调查收集和5个栽培点的品种分类及物候期测定,全省共发现23个牡丹品种,其中观赏品种15个,药用品种10个。概述湖南特有品种的园艺分类特征和在长沙生长的花期物候特性。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宁国牡丹,作为中国牡丹四大群系之一,为江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发源地和繁殖地。宁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独特。明代嘉靖《宁国县志≥列牡丹为宁国花卉首位,有“大红、浅红、紫、白四种”清代同治《宁国县志》载:“牡丹50余种,见花谱所产甚多,以正赤为佳,得此花必赖人工莳艺。”民国《宁国县志》记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黄、白为责,土人运往广州,价重洛阳。”  相似文献   

7.
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牡丹组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分别克隆得到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iquitin,UBI)、素环蛋白基因(cyclophilin,CYP)、肌动蛋白基因(Actin)、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基因(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G6PD)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等5个管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管家基因序列均相对保守,其在牡丹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的保守性在99.04%~99.69%。利用5个管家基因分别构建了其在牡丹组8份材料中的系统进化树。5个系统进化树均将8份材料分成两组,即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由于5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序列各自的保守性不同,在区分亚组成员间略有差异。综合分析5个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Luoyanghong’)常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因而推测杨山牡丹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形成;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一直聚为一支,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黄牡丹(P.lutea)和紫牡丹(P.delavayi)一直聚为一支,推测这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狭叶牡丹(P.potaninii)与黄牡丹和紫牡丹分化较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狭叶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地,牡丹在中国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较为广泛。从东北三省,到南疆边陲,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皆有牡丹的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4月28日,临夏市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揭幕。"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清代诗人吴镇的这句诗,使河州(今临夏)牡丹声名远播。河州牡丹以"紫斑牡丹"为贵,其植株高大,花大色艳,又名甘肃牡丹、西北牡丹,紫斑牡丹品种群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我国第二大牡丹品种群。紫斑牡丹因花瓣内面  相似文献   

10.
油用牡丹是指牡丹品种群中易于结实,且种子含油量高(特别是其中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适宜用作油料作物栽培的种类。目前油用牡丹有凤丹和紫斑两个品种,凤丹遗传性状稳定,适种范围广,紫斑与凤丹白相比较产量差别不大,但更耐寒,栽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山西双塔寺因拥有数株明代牡丹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又广植各色牡丹,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每年4a,寺内牡丹竞相开放,蔚然壮观。通过对双塔寺的实地考察,简要介绍双塔寺内牡丹的现状,分析牡丹的文化艺术价值,并指出寺内牡丹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生牡丹自然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成仿云  李嘉珏 《园艺学报》1997,24(2):180-184
根据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的考察结果,论述了中国野生牡丹自然繁殖特性,将牡丹的繁殖划分为兼性营养繁殖和专性有性繁殖两种基本类型。前者包括紫牡丹(Paeoniadelavayi)、黄牡丹(P.lutea)、狭叶牡丹(P.potanini)、矮牡丹(P.spontanea)和卵叶牡丹(P.qui),它们以多种形式的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为辅;后者包括大花黄牡丹(P.luteavar.ludlow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紫斑牡丹(P.rocki)和杨山牡丹(P.osti),种子繁殖是其唯一的繁殖途径。讨论了繁殖特性在野生牡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翟芳芳  朱文学  于斌  黄敬 《园艺学报》2016,43(4):796-806
为延长牡丹切花的观赏时间和提高观赏品质,在对水性丙烯酸树脂和茶树精油喷涂处理浓度和喷涂时间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并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优化牡丹切花喷涂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牡丹切花喷涂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水性丙烯酸82.95 g ? L-1、茶树精油0.65 mL ? L-1,持续喷涂10.28 min。按此条件进行验证,测得牡丹切花常温贮藏5 d后的花瓣总色差值为2.15,对照组色差为6.64;该处理能增加切花的观赏时间,降低失水率和最大花径皱缩率,明显改善花瓣的物理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花瓣腐烂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中原牡丹品种基于花色测定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色差仪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表色系统对94个中原牡丹品种的花色进行测定,通过聚类过程将花色三刺激值(明度L*、色相a*和b*)采用Ward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4个中原牡丹品种花色在CIE表色系统坐标系上的分布广泛,聚类分析将其分为9个色系:白、绿、浅粉、粉红、粉兰、红、紫、红紫、红黑,不同色系牡丹的L*、a*和b*值特征明显。白色、浅粉、粉色和红色系以及粉兰、紫色和红紫色系的L*与a*、L*与彩度(C*)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多数色系牡丹的L*与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为0.8653)。  相似文献   

15.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牡丹切花涂膜保鲜剂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延长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切花的保鲜时间,在对海藻酸钠、柠檬酸和壳聚糖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并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优化牡丹切花涂膜保鲜剂配方。结果表明牡丹切花涂膜保鲜剂的最佳配方为:海藻酸钠16.9 g ? L-1,柠檬酸3.1 g ? L-1,壳聚糖15.3 g ? L-1。在此条件下,牡丹切花常温贮藏一周后的总色差值(?E)为2.11,失水率为2.01%,与对照组相比切花的观赏品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Chloroplas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genotype 43 grapevines accessions grown in Tunisia. Size variation was observed for the three cpSSR loci, both in the sample of cultivars and in wild accessions. The seven alleles observed in the sample of cultivars for the three loci are present in wild accessions except that their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obtained for the Tunisian grapevines either in wild or cultivated gene pools are high and comparable with values obtained with other studied samples of Vitis vinifera. The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s within the two samples is differential. Indeed, the chlorotype A is most abundant in the wild sample, whereas the chlorotype C is majority in the sample of cultivars. Haplotypes frequencies for cultivated grapevine distinguish haplotypes B and C as the most frequent (28% and 44% respectively) and haplotypes A and D as the least frequent (16% and 12% respectively). For wild grapevines, the seven alleles combined in three haplotypes, A, C and D. The haplotype A is the most frequent (44%) in the analyzed sample of wild accessions while haplotypes C and D show a frequency of 28%. Chlorotype distribution in Tunisian cultivars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cultivars in the Eastern Region representing the primary centre of domestication of the species.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higher relevance of table grape cultivars in Tunisian viticulture and support an oriental origin of a large part of autochthons cultivars. Our results agree with other studies based in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suggest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events for V. vinifera L. species.  相似文献   

17.
以38个牡丹和14个芍药为试材,采用色差仪对芍药属品种进行花色表型测定,研究芍药属品种数量分类的情况,以期为芍药属品种鉴定、分类及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能科学表征牡丹和芍药花色的分类特点;ISCC-NBS色彩名称表示法对花色的定义更为精确,可将牡丹花色分为黄色、白色、绿色、浅粉色、粉紫色、粉红色、红色、红紫色和红黑色系9类色系;芍药花色分为白色、浅粉色、粉红色、红色和红黑色系5类色系。同时发现芍药属品种花色丰富,且不同色系的芍药属品种花色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部分芍药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先锋  王莲英 《园艺学报》2007,34(5):1321-1326
 对5种野生芍药和26个栽培芍药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RAPD分析。17条引物在所有供试样本中共扩增出153条反应带,其中多态带149条。对RAPD扩增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度0.32处,块根芍药(Paeonia anomala)被单独分为一类,其它30份材料归为另一类;在遗传相似度0.54处,川赤芍(P.veitchii)、草芍药(P.obovata)和美丽芍药(P.mairei)3个野生种先后从30份材料中分别单独分离出来,而野生种芍药(P. lactiflora)则与所有的栽培品种聚为一类。该结果表明26个品种间的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并与野生种芍药的遗传基础最为近密,与其它4种野生芍药的遗传差异则较大。按照与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由近到远的次序,4个野生近缘种依次排布为:美丽芍药、草芍药、川赤芍和块根芍药。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揭示出中国芍药品种群遗传背景狭窄,利用野生近缘种改良现有品种尚具有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牡丹试管苗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倩  王华芳 《园艺学报》2012,39(9):1819-1828
 牡丹组织培养从1984 年报道至今,试管苗生根率低和小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不能用于苗木生产和生物育种。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程序综述了牡丹试管苗生根和移栽研究进展,分析影响试管苗生根的主要因素,阐述诱导生根的有效方法;分析小植株移栽成活的影响因素,总结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为组织培养技术用于牡丹科学研究、细胞与分子育种和种苗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