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木耳不同开口口型及数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时间将供试菌袋采用不同的开口工具开出一字型口、小"V"型口、圆形口、半圆形口、十字花口,钉子口;采用小"V"型口,每袋开口数量分别为90个、120个、150个、180个、210个,以20个大"V"型口作为对照,测定黑木耳出芽率、耳片大小、厚度、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从开口口型方面来看,采用三角口(即小"V"型)耳芽形成快且整齐,圆形口次之。半圆开口有助于控制耳形,改善耳片质量。从干耳产量来看,半圆口最高,圆形口和一字口次之。从开口数量来看,采用20个大"V"型开口耳芽形成快且整齐。采用小"V"型开口90个次之。一定范围内增加开口数量更有助于控制耳形,改善耳片质量。开口150个小"V"型口的平均单棒干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毛木耳墙式两头出耳、一头出耳和吊袋出耳3种出耳方式在产量、商品性状及抗病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为:吊袋出耳产量最高,感病率低,商品性状较好;其次为墙式两头开口出耳;墙式一头出耳后开另一头口,用工较多,较困难,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3.
对广灵县、太原市、汾西县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催芽管理及不同开口方式试验,研究其对黑木耳催芽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山西省春季露地栽培黑木耳何时划口下地、如何划口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广灵(晋北地区)5月9日划口,5月16日进行催芽管理较适宜,"V"口和机械开口平均单袋产量分别为50.8 g和49.32 g;太原市(晋中地区)露地栽培黑木耳,4月下旬与5月上旬划口催芽较适宜,4月24日和5月9日划"V"口催芽最好,平均单袋产量分别为52.15 g和50.82 g;汾西县(晋南地区)露地栽培黑木耳,4月下旬与5月上旬划口催芽较适宜,4月24号划"V"口催芽最好,平均单袋产量为48.39 g。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7,(6)
通过对黑木耳吊袋栽培的品种、开口方式以及吊袋间距等的试验,研究了影响黑木耳吊袋栽培不同因素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山西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优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黑888和黑981的产量最高,但黑981的生育期指标综合表现较好;开Y型口,开口数量为90个/棒时,能取得最高生物学效率(115.90%),在吊袋间距和宽度为35 cm时,黑木耳产量和优质品率,分别为48.6 g/棒和85.0%。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温度对黑木耳耳芽发生及耳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下出耳芽快、齐,35℃耳芽发生困难。20、25℃耳片生长整齐一致,耳厚、色黑、耳质好,30℃虽然产量较高,但耳黄、薄、耳根大,边缘不整齐,商品价值不好,35℃耳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黑木耳子实体生长阶段前期低温有利于耳芽发生,耳片生长期适当提高温度可加速耳片生长,但低温出耳有利于提升黑木耳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东北地区常用的生产模式,设计3个试验组,研究子实体不同时期采收对黑木耳栽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开"V"形口边长2.0 cm的试验组,子实体长至7.5 cm时采收产量最高;开"V"形口边长1.0 cm的试验组子实体长至5.5 cm时采收,产量最高;开"O"形口直径0.3 cm的试验组,子实体长至4.5 cm时采收,产量最高、经济性状好。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了春季全光5个地摆栽培时间对黑木耳出耳、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黑木耳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末~5月中旬;表现为耳芽发生快,耳片生长整齐,出耳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地摆时间过早(4月16日)或过晚(5月26日)均影响黑木耳耳芽发生和耳片生长,尤其是过晚地摆,遇高温黑木耳耳芽发生困难,出耳期易感染杂菌,影响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适宜的栽培时间是全日光栽培方式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燕山红栗’为试材,以自然圆头形树形为对照,对初果期板栗树进行V字形整形探索性试验,研究V字形树形对板栗光合特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字形树形叶绿素含量略高于对照,差异不显著;2个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9:00—13:00 V字形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圆头形;透光率除下-西-2、上-东-1、上-东-2等3个测试点外,V字形树形较自然圆头形高9.58%~89.39%;V字形树体营养生长得到有效控制,产量高于自然圆头形,其中667 m2产量提高8.62%~128.77%,树冠投影面积产量提高10.99%~136.88%。综合来看,V字形树形较自然圆头形受光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桂北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916菌株进行开出耳口孔数对比试验,结果开出耳口336孔的黑木耳菌棒感染率最低,冬耳产量明显高于开出耳口168孔、280孔,并且生物学转化率达104.5%,高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10.
孙永琴 《食用菌》2009,31(6):51-52
黑木耳是中温性食用菌,这个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东北地区只能在春秋两季栽培黑木耳。春季栽培黑木耳进行了十多年的栽培实践,栽培技术比较成功,但由于春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所以采收的黑木耳易产生颜色黄、耳片薄、病虫害重等缺点;而秋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耳片厚,颜色黑,无病虫害等优点。但秋季栽培刚刚兴起,只有三年左右时间,技术不太完善,主要表现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1.
吴兴彪  刘瑞梅 《蔬菜》2021,(8):52-56
为对北方黑木耳种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林下栽培黑木耳的技术瓶颈,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密云区黑木耳关键生产技术进行集成,从传统栽培技术改良,自动化、机械化栽培,林下出耳探索、绿色防控技术、市场营销和分别进行阐述。5年来,密云区15个镇25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172.9 hm~2,累计产值6 105.6万元,每667 m~2增收2万元以上,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黑木耳栽培料中添加不同比例(5%、10%、20%、30%)的沙棘果渣,进行不同黑木耳品种(黑威29、黑威11)出耳试验,结果表明,添加5%~20%的沙棘果渣对各品种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黑木耳产量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并且相应生产的黑木耳总黄酮含量也有明显增加(差异极显著p0.001)。证明利用废弃的沙棘果渣栽培黑木耳实际可行,并能提高黑木耳中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4个黑木耳栽培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观察一级种、二级种到栽培种的整个培养过程,从菌丝长势、菌丝日均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和农艺学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本地主栽品种黑20(云菌木耳2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云南栽培的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黑24(云菌木耳5号)。  相似文献   

14.
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进行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3种方式的促成栽培,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的缓苗速度明显比土壤栽培快。在物候期方面,半基质栽培草莓的初果期和盛果期均为最早,土壤栽培最晚。草莓植株长势由强到弱依次为高架栽培、半基质栽培、土壤栽培。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春节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461.40、587.20、506.80 kg,总产量分别为1 873.96、1 873.43、1 919.42 kg。土壤栽培的草莓果实糖酸比、16种氨基酸总量、VC含量均最高,高架栽培最低。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每667 m~2总收入分别为51 321.20、55 084.60、53 592.40元,纯利润分别为12 276.95、18 149.42、13 523.73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31、1∶1.49、1∶1.34。综上所述,在日光温室促成栽培草莓时,采用半基质栽培模式早期产量高,经济效益最好;高架栽培模式总产量最高;土壤栽培模式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印帝安番茄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有机基质配比对番茄生长、产量和抗病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非长季节番茄有机基质栽培中,每槽1袋商品有机肥(主要成分是腐熟鸡粪,50 kg/袋)+12.5 kg菜籽饼的组合,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产量最高,植株的抗病性(主要是病毒病)最强。  相似文献   

16.
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马铃薯郑薯6号为材料,进行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垄栽覆盖地膜方式马铃薯的出苗率最高,成熟期最早,植株最高,分枝数最多;但茎粗、叶面积指数、匍匐茎长、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则以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最高;商品薯率以传统垄栽方式最高。不同栽培方式下,除蛋白质含量外,马铃薯的干物质、淀粉、还原糖以及V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以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最高。因此,生产上采用浅旋耕覆盖稻草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大果型番茄品种"威蔓"为试材,采用日光温室营养基质袋培的方式,分别进行施用"窝窝肥"(F1)、"禾利缘"(F2)、"金贝"(F3)3个微生物菌剂处理,同时以不施用微生物菌剂作为空白对照(CK),通过测定植株的形态指标、生物量、产量和品质,以期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袋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下番茄的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窝窝肥"处理的产量最高;微生物菌剂处理下的番茄前期长势优于对照,"窝窝肥"处理的生物量最高;"禾利缘"处理下第4穗果果实品质提升最显著。综上所述,微生物菌剂对于基质袋栽培下的番茄生长指标、番茄产量、品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微生物菌剂的配施或将成为蔬菜绿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尺寸栽培袋番茄营养基质栽培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纺布为番茄营养基质栽培袋材料,采用威曼83-06 番茄品种,研究了3 种不同尺寸栽培袋32 cm×25 cm(G1)、
55 cm×32 cm(G2)、60 cm×25 cm(G3)对袋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2 cm×25 cm 的无纺布栽培
袋中加5.5 L 的基质适合为期4 个月的秋冬茬番茄袋式栽培,其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以及番茄单株产量、平均单果
质量均高于G2、G3 处理,并且其果实品质优于G2、G3 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总结优化灰树花出菇和开片的关键技术和时机,对比分析了光诱导催蕾时机、开袋出菇时机和袋口保湿措施3个因素对灰树花工厂化袋栽的单产、朵形和开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处理中,A2B1C2组合的单产、菇丛体积和开片率均表现最优;因此得出最优的栽培工艺为:双层装袋,走菌满袋后10 d控制光照度在50~100 lx下进行光诱导;袋口菌丝组织化、分泌出细密的小水珠、开始皱缩时,菌包开袋进行出菇管理,控制环境温度在22~25℃,湿度在90%~95%,CO2浓度低于0.1%,光照度为200~500 lx;开袋时切除外袋10 cm以上部分,内外袋间蓄水出菇,开片后期除去外袋直至采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番茄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采用番茄安装膜下滴灌和番茄覆膜不安装滴灌进行同田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覆膜不安装滴灌产量为3 988.6 kg/667 m2;安装膜下滴灌产量为5 614.3 kg/667 m2,比对照产量增加1 625.7 kg/667 m2,增产率为40.8%。表明番茄安装膜下滴灌,可以将少量的水直接输送到植株根部,满足番茄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延长结果期和采收期,增加结果数量和单果质量,从而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增加种植效益。同时安装膜下滴灌使番茄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根部灌肥、灌药方便,节省劳力,是一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