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试验初步研究了玉米、小麦和木薯对草鱼幼鱼摄食后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试验共有15%、30%和30%水平无油(不加豆油)的玉米和小麦、15%、20%水平的木薯等8种饲料,每种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草鱼,草鱼初重(4.62±0.35)g,养殖期76d。养殖结束后,禁食试验鱼24h,然后投喂各试验组饲料,在投喂前(0h)及投喂后1、2、3、4、8h和12h,分别测定各组鱼血糖、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摄食后血糖水平均迅速升高,在3~4h达到峰值,12h后血糖水平仍高于禁食状态;血脂含量均在1h内迅速升高至峰值,在随后的1~2h内迅速降低,在2~4h内有回升趋势。(2)相同添加水平下,玉米、木薯组试验鱼的血糖峰值比小麦组高;木薯组血脂四项峰值最高,小麦组其次,玉米组最低。(3)随着玉米、小麦、木薯添加水平的提高(15%~30%、15%~20%),各试验组草鱼血糖、血脂峰值升高;且高水平组血糖含量达峰值后下降速度较低水平组缓慢。(4)与正常水平相比,无油组草鱼血糖、血脂的峰值均有所下降。试验结果表明:(1)草鱼幼鱼对玉米、小麦、木薯的利用是有限的,更适于利用低水平的玉米、小麦和木薯。(2)饲料碳水化合物一定的条件下,驯养时间延长,鱼体血糖峰值出现的时间将会提前。(3)草鱼对木薯的利用能力低于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3.
在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添加5%(对照组)、10%与20%的木薯淀粉,配制成3种等脂(粗脂肪含量为6.7%左右)等能(总能为16 MJ/kg左右)饲料,在网箱中饲养平均体重为(55.73±3.55)g的鲤8周,研究饲料中木薯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糖代谢的影响,以考察木薯淀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50尾试验鱼。结果显示:鲤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均以20%木薯淀粉组为最高,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P0.05),而肝体比则以20%木薯淀粉组为最低,显著低于5%木薯淀粉组(P0.05)。随着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鲤的肠道蛋白酶活性呈下降趋势,5%木薯淀粉组显著高于20%木薯淀粉组(P0.05)。10%木薯淀粉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5%和20%木薯淀粉组(P0.05),10%木薯淀粉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0%木薯淀粉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随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均呈下降的趋势,而血清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随着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鲤的肝胰脏AST及AL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2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AST活性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P0.05)。鲤肝胰脏6-磷酸果糖-1-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均随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20%木薯淀粉组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P0.05)。2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5%和10%木薯淀粉组(P0.05),1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低于5%和20%木薯淀粉组(P0.05)。根据本试验得出的结果并从饲料配制的成本考虑,鲤饲料中木薯淀粉添加水平为10%~20%时能够达到促进鱼体生长、维持机体正常的消化能力、保护肝功能的营养需求,并且能够有效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36.12±1.18)g的鲤9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依次为32.0%、30.0%、28.1%、26.2%、24.2%,玉米淀粉添加水平依次为0(对照)、6.5%、13.0%、19.5%、26.0%的试验饲料,饲养时间为9周。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看,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6.0%玉米淀粉组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前肠中,13.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中肠中,对照组、19.5%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后肠中,26.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19.5%玉米淀粉组(P0.05)。肝胰脏中,26.0%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肠、中肠和后肠中,6.5%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蛋白酶活性均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胆固醇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玉米淀粉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13.0%玉米淀粉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鲤的消化能力,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在0~13.0%、蛋白质水平在28.1%~32.0%时较适合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草鱼实用配方中脂肪的适宜含量,试验以草鱼实用配方配制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3%、4%和5%的豆油,制成6种试验饲料。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104.0±7.7)g的草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养殖周期60 d。结果 表明:(1)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72%~7.65%时,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脂肪组(P <0.05),饲料系数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2)在饲料脂肪含量为6.48%时,草鱼增加单位体质量所消耗的饲料蛋白质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5)。(3)草鱼肝胰脏组织切片显微观察显示,6组草鱼肝胰脏细胞均排列整齐、大小均一、细胞膜分界明显,总体较健康,但有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细胞质中白色部分增多现象。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比较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草鱼幼鱼饲料脂肪最适含量为6.3%~6.5%。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饲料资源,采用消化试验研究了小龙虾对8大类共计30种饲料的日摄食率和消化率,并采用稻田养殖模式生长试验研究了日摄食率和消化率均较高的土豆、红薯、黄豆、黑米、猪肝和草鱼肝对小龙虾的养殖效果。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小龙虾对不同种类饲料的日摄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动物类、配合饲料类、水果类、谷类、根茎瓜类、豆类、叶菜类、野草类;对不同种类饲料的消化率由高到低则依次为水果类、根茎瓜类、动物类、谷类、叶菜类、配合饲料类、豆类、野草类。结果表明:土豆组、红薯组和黄豆组小龙虾存活率均在90%以上,而猪肝组和草鱼肝组存活率则低于80%;土豆组小龙虾特定生长率最高,其次为黄豆组,且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薯组、黑米组、猪肝组和草鱼肝组(P0.05);黄豆组小龙虾含肉率最高(20.88%),草鱼肝组则最低(16.83%);小龙虾肌肉的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均以黄豆组最高、猪肝组最低,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黄豆组小龙虾肠道组织结构及肌纤维密度均较好,而草鱼肝组则均相对较差。黑米组小龙虾肌肉中盐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7.70%),黄豆组其次(6.08%)。综合来看,黄豆、土豆对小龙虾的养殖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木薯淀粉水平对全养殖周期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的影响。使用木薯淀粉8%、11%、15%制作3组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将2250尾初始体重46 g的大口黑鲈按照木薯淀粉水平随机分为3组,饲养192 d,期间取样3次,养殖阶段分为63 d(D63)、134 d(D134)、192 d(D192)。结果表明,整个养殖周期,15%木薯淀粉组大口黑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低,其中在D63和D192养殖阶段,显著低于8%木薯淀粉组(P<0.05);11%木薯淀粉组在D63和D134养殖阶段,生长表现与8%木薯淀粉无显著差异(P>0.05),在D192养殖阶段,11%木薯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木薯淀粉组(P<0.05)。整个养殖周期,随着木薯淀粉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饲料系数升高,大口黑鲈脏体比、肝体比和白肝比例升高。综合大口黑鲈生长、饲料利用等指标,建议350 g以内和350 g以上的大口黑鲈饲料中木薯淀粉的使用量分别不超过11%(饲料淀粉含量11.48%)和8%(饲料淀粉含量9.43%)。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草鱼肝脏对高脂饲料的代谢调控机理,试验研究了连续12周投喂含8.1%脂肪的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脏生化指标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mRNA表达的影响。将120尾平均体重为(15.0±2.4)g的健康草鱼随机为高脂组和基础组,分别投喂含8.1%脂肪的高脂饲料和4.6%脂肪的基础饲料,并在试验的第4、8、12周检测草鱼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试验第12周,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肝胰脏组织形态,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胰脏A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高脂组草鱼肝细胞出现损伤,并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在试验第12周,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或P<0.01);与基础组相比,高脂组草鱼肝胰脏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由此得出,高脂饲料的连续投喂升高了草鱼的血脂水平,并使草鱼肝胰脏出现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脂饲料降低草鱼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肝脏脂肪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模式对草鱼特定生长率、肌肉及肝胰脏营养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270尾体质量相近的草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采用矮象草(Pennisetum purpereum)、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配合饲料(均以干重计)3种营养模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180d。结果表明:1)矮象草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及腹肌、背肌、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以及腹肌和背肌中钙(C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无明显脂肪空泡,肌间和肌内脂肪较少,肌纤维较细且排列紧密。2)混合模式下,草鱼除腹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腹肌铜(Cu),背肌锌(Zn)、铁(Fe)及肝胰脏Ca、锰(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外,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肌纤维直径及间隙、肌间与肌内脂肪、肝细胞中脂肪空泡数量均介于矮象草模式和配合饲料模式之间。3)配合饲料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肝胰脏无氮浸出物和3种组织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背肌无氮浸出物含量,腹肌Zn、镁(Mg)、Fe含量,肝胰脏Zn、Cu、Mg、Fe含量以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数量、肌间和肌内脂肪沉积量、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间隙等均明显增加。综合来看,草鱼的营养模式以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用初始均重为25.40g的草鱼鱼种,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鱼15尾,分别饲喂含16%玉米、32%玉米不加豆油(无油组)、32%玉米、16%膨化玉米、32%膨化玉米不加豆油(无油组)、32%膨化玉米的日粮,饲养时间为60d。结果表明:①玉米组与膨化玉米组相比:在16%、32%条件下,草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32%无油条件下,玉米组草鱼特定生长率高13.50%,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低12.74%,蛋白质效率高14.35%,差异显著(P0.05)。玉米组草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腹部脂肪比都有降低的趋势(32%条件下玉米组草鱼的腹部脂肪比显著降低30.97%(P0.05))。玉米组草鱼全鱼、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蛋白含量有提高的趋势(32%无油条件下,玉米组草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提高2.66%(P0.05))。②无油组与相应的加油组相比,草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各项形体指标以及全鱼、肌肉营养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将饲料中玉米由16%提高到32%时,草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肝脏蛋白含量分别降低10.06%、2.62%和2.57%,而草鱼饲料系数、腹部脂肪比和肝脏脂肪含量分别提高7.04%、25.88%和10.52%,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将膨化玉米添加量从16%提高到32%时,草鱼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保持相对稳定;草鱼肝体比、脏体比分别提高2.03%、3.29%,差异不显著(P0.05),草鱼腹部脂肪比提高49.04%,肝脏脂肪含量提高50.64%,肝脏蛋白含量降低12.47%,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①在草鱼饲料中,玉米利用效果优于膨化玉米。②玉米、膨化玉米在草鱼饲料中适宜的使用量为16%,过量使用草鱼的养殖效果下降。③草鱼能较好的利用玉米淀粉转化为脂肪,在32%水平的玉米或膨化玉米饲料中不添加油脂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笔者对栗园草场牛耳大黄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草场已处于牛耳大黄蔓延最严重阶段,危害区域集中分布在草场平坦肥沃的地块和道路附近,尤其是水肥充足的区域。该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繁殖特征表明,它可以利用种子向外进行远距离随机扩散,占据一定位置后,再以无性繁殖方式和种子扩展侵占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伤、递呈抗原、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调控局部组织微环境以及抑制肿瘤等多种免疫功能,是机体非特异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多糖具有调节巨噬细胞活性的功能,同时发现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发现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和促进其分泌作用的活性多糖,并深入研究巨噬细胞表面的多糖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以揭示多糖调节动物机体免疫机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然  牛翠娟 《饲料研究》2001,(10):20-21,27
大蒜素(Allitridi)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具有防癌、降压、健胃、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在我国医疗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有大蒜油治疗家禽疾病的记录,现已广泛用于医药、兽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中,近年来已开发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蒜素的作用广泛、效果显著、无残留、无抗药性,不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提高动物采食量、促进生长、改善动物产品肉质及预防疾病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影响,我们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进行了鲤鱼养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分析了Teamcenter平台客户端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对物料清单的二次开发进行研究,开发了BOM自动生成功能模块,使之能自动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BOM,并与Teamcenter平台无缝集成,保障产品BOM信息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提高企业产品数据管理效率及质量,并为将来BOM在企业各部门间的传递及转换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断奶诱发仔猪肠道疾病进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益生菌可降低肠道病原菌感染,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和降低腹泻的发生率。该文主要从益生菌对仔猪胃肠道微生物群、机体免疫系统、炎症调控、抗氧化调控、肠道发育和营养消化调控等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益生菌在仔猪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又称生长分化因子8。MSTN主要在骨骼肌中广泛表达,并可在心肌、脂肪、乳腺等多个组织中表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骨骼肌生长发育、诱发肌萎缩等方面。MSTN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协同作用于骨骼肌,即通过激活TGF-β、p38MAPK、ERK1/2、JNK等信号途径以及抑制IGF-AKT、Wnt信号途径来抑制肌细胞增殖分化;通过调控AKT途径、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来影响骨骼肌蛋白的合成与分解;MSTN还参与了与骨骼肌生成相关的脂肪代谢及骨形成等生理活动。论文重点阐述MSTN在肌细胞增殖分化、肌蛋白合成与分解、脂肪代谢、骨骼发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验的目的是探索用广西盛产的稻谷、木薯及亚热带牧草尤其是蟛蜞菊进行不同配比,考察各组日粮对鹅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27日龄合浦狮头鹅共96只被随机分为A、B、C、D4个处理组:对照组(玉米饲粮+象草组)、试验Ⅰ组(稻谷替代对照组玉米饲粮+蟛蜞菊组)、试验Ⅱ组(木薯替代对照组玉米饲粮+蟛蜞菊组)、试验Ⅲ组(木薯、稻谷各替代对照组50%的玉米饲粮+蟛蜞菊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公母各半),进行为期44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7.75、53.00、55.78和64.88g,对照组、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生长中期,对照组主要营养成分干物质、蛋白质、能量、粗脂肪的利用率明显比其它各组高(P<0.05);对照组、试验Ⅲ组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腹脂率与试验Ⅰ组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常用农药对家蚕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与农药发展现状之间的不适应因素,以及与蚕桑生产典型中毒事故的关系,指出实行强制性评价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毒性测定方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蚕对糖尿病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家蚕幼虫粉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饲喂含2%家蚕幼虫粉的饲料,调查小鼠的临床表现及血糖值。结果:家蚕幼虫粉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的症状及降低血糖值,其中饲料消耗量、饮水量和尿量分别降低25%、47%和43%,并能维持体重,血糖值在对照组上升56%的状况下降低33%(P<0.01)。结论:家蚕幼虫粉有显著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