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应用PCR对来源于AA肉种鸡的鸡胚、雏鸡进行CAV和AL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对来源于山东省3个不同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从而了解CAV和ALV在此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肝脏、胸腺、骨髓、脾脏、肾脏、法氏囊等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两种病毒的阳性检出,其中CAV的阳性率是20.18%;ALV的阳性率13.49%,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是6.24%。而且感染鸡各组织含量也有所差异,其中CAV以脾脏的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时发现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霉形体的混合感染。由此可见,在鸡胚和雏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均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且两者在鸡胚中的自然共感染已有报道,但两者经鸡胚共感染的致病性未有研究。建立 ALV-J 与 REV 垂直传播共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ALV-J 与 REV垂直传播共感染的致病作用及其对禽白血病净化检测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多病原协同净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鸡胚接种方式构建分别携带 ALV-J、REV 及两者共感染的雏鸡感染模型,通过孵化率、死亡率、体重、胎粪 ALV-p27 抗原检出率、病毒血症阳性率等指标分析 REV 与 ALV-J 在垂直传播中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ALV-J+REV 共感染组鸡胚孵化率为 65.71%,低于单感染组和空白组(CK);共感染组死亡率高于单感染组和CK。7 日龄时 CK、ALV-J 组、REV 组、ALV-J+REV 组雏鸡平均体重分别为 59.25、50.83、49.67、43.78 g,共感染加重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ALV 血浆病毒分离结果显示,ALV-J 组、ALV-J+REV 组阳性率在各日龄均为100%,CK 均为 0%。采集肛拭子检测 ALV-p27 抗原结果显示,ALV-J+REV 组雏鸡阳性率在 1、3、7、14 日龄分别为 91.30%、94.12%、90.90% 和 100%,肛拭子的 ALV-J p27 阳性检出率低于血浆病毒分离。比较免疫器官发育指数结果显示,ALV-J 和 REV 单感染均导致雏鸡免疫器官萎缩,共感染加重免疫器官萎缩程度。免疫器官病毒载量显示,REV 与 ALV-J 共感染促进了 ALV-J 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同时 ALV-J 也促进了 REV 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结论】相对于 ALV-J 和 REV 单感染,两者共感染降低了鸡胚孵化率、增加了雏鸡死亡率、增强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作用,对诱导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的影响更加显著,且两者在共感染过程中对彼此复制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CAV和ALV在不同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应用PCR方法,对山东省某3个中小型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和子代肉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不同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及商品肉仔鸡均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其中CAV的阳性率24.22%;ALV的阳性率17.56%,两者共感染的阳性率8.89%。而且感染鸡各组织病毒含量也有差异,CAV以脾脏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40日龄子代商品肉鸡进行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检测,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ND-HI抗体效价显著偏低。由此可见,鸡胚、雏鸡和子代肉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鸡波氏杆菌的毒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鸡波氏杆菌对鸡胚、雏鸡、小白鼠、幼兔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鸡波氏杆菌可致鸡胚、雏鸡、幼兔、小白鼠发病、病程为急性经过,呈出血性败血症病变,从病程和病变可看出,鸡胚、幼雏、家兔的日龄与抵抗力成正相关、1月龄以上的鸡有较强抵抗力,呈隐性带菌,通过成年兔,豚鼠的汞氏皮内反应表明鸡波氏 力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坏死毒素。  相似文献   

5.
存季是鸡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凶气候忽冷忽热或受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害,使鸡的呼吸器官受损常引起鸡呼吸道许发症。 1 病原 引起鸡呼吸道疾病岗素繁多,总的归纳为细菌性、病毒性两大类。细菌性引发的存雏鸡沙门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禽霍乱)、败血性支原体病、衣原体等。病毒性引发的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痈、禽流感等。  相似文献   

6.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大肠杆菌的致病菌株所引起的鸡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应激情况下细菌的致病性即可表现出来,使感染的鸡发病。本病对养禽业危害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1病原学大肠埃希氏杆菌是中等大小杆菌,本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抗生素及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技术对山东省3个中小型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和子代肉鸡CAV和ALV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用相同的方法直接采集样品的不同组织提取2种病毒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2种病毒的感染,其中CAV的阳性率24.22%,ALV的阳性率17.56%,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8.89%。感染鸡各组织中病毒含量也有差异,CAV以脾脏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40日龄商品肉鸡进行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检测,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ND-HI抗体效价显著偏低。说明该地区肉种鸡场和商品鸡场均存在严重的CAV和ALV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并导致鸡只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禽波氏杆菌对雏鸡和鸡胚毒力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禽波氏杆菌对2日龄公雏腹腔接种的 LD_(50)为1.352×10~4个菌,对12日龄鸡胚尿囊腔内接种的 MLD 低于196个菌。  相似文献   

9.
雏鸡白痢是雏鸡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病原是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主要经消化道传染.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17,(12)
<正>鸡白痢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3周龄内的雏鸡,是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常见疾病之一。1.流行特点该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2~3周龄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鸡、带菌鸡、带菌种蛋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