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介绍优质水稻盐粳5号品种生育特征特性,探索高产栽培各项技术指标,并研制了高产栽培模式图,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协优930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优9308系系9308为C57(粳)//300号(粳)/IR26(灿)复杂组配的系选后代。该组合德大粒多,感光悸强。其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以增穗增粒为主攻方向。作连作晚稻栽培大田插足基本蘖苗100万/hm^2,作中稻栽培为80万/hm^2。施纯氮量180kg/hm^2,采用闪促后控确保高产丰收。  相似文献   

3.
在高产栽培的条件下,对地方主推加工型红心地瓜干甘薯品种南普陀的物候期、形态特征、生长动态及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种结薯较迟,前期薯块膨大慢,应适时早栽,收获期控制在130 d左右,加强栽培管理,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同时,采取品种提纯复壮,应用脱毒技术与高产高效栽培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延长其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对产量、产油量、品质性状、经济效益和植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栽培平均产量3 177.25 kg/hm2,平均产油量1 408.57 kg/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37.96%和32.2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产值7 625.4元/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加2 098.2元/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纯收益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高产栽培平均含油量及平均油酸含量均降低,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饼粕蛋白质含量增加,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的7个品质性状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获得高产的同时,品质和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5.
淮稻9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选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中所表现的主要特征特性,并集成配套其单产10500kg/hm2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博落回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以期为人工栽培博落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高产栽培是稳定新时期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本文首先简介了吉林省玉米生产的现状,以及构建玉米高产栽培模型的必要性。之后,文章经过分析提出了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构建的主要途径,包括:精细整地,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的生长环境;科学选种,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的生长基础;适量播种,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的密度基础;恰当施肥,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8.
玉米双株栽培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技术措旋,可在高产地块进行应用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9.
宛花2号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院选用的新品种,文中介绍该品种特征特性及其种植技术,以供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苏香粳3号的特征特性,提出了高产保香栽培的技术思路和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早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形成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论述了早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点,将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与应用并获得成功,丰富了早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对早稻超高产栽培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作为高产增收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水稻再生稻概念及生育特点、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方面,对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14.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策略:兼论壮秆重穗栽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16.
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加18.0%和45.1%;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对照,而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高于对照,单位面积较多穗数,是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群体收获指数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田栽培。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8.5%、41.8%和20.5%、24.5%。春玉米吐丝后,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对照提高10.0%和20.1%;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较对照提高30.2%和61.6%。相关分析显示,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r=0.927)。春玉米花后,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显著高于普通大田。【结论】与普通大田栽培和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吐丝后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是其实现春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在陕西灌区春玉米生产中,在筛选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强化氮肥分次追施,保证高产玉米吐丝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春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7.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体系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分精播、半精播、旱作和晚茬麦四大技术体系与八项配套技术(精播、千斤规范、半精播、中产变高产、旱作、晚茬四补一促、独秆栽培和稻茬盖播)。这些高产体系和配套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和不同的土、肥、水等生产条件下,以冬前积温为依据,以调整合理的群体起点为开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求得穗、粒、重最大乘积为目的,以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手段,来协调小麦高产生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统一。其中控制小麦的叶蘖生长与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掌握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叶蘖生长规律、群体结构及四大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技术环节的分析,旨在为东北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9.
番茄新品种皖粉6号品种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粉6号"系杂交选育而成,集早熟、高产、优质于一体.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