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上游泥石流重度危险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方强  谢洪 《山地研究》1994,12(2):99-103
本区泥石流危害严重,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主要为B级,泥石流沟密度大,泥石流暴发频繁,人为泥石流众多,泥石流沟多处于活跃期或发展期,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全面防治重点治理,生物措施和工作措施相结合,行政策洁领和定理传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及其成因,总结了滑坡泥石流防治特别是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滑坡泥石流防治,从政策法律、灾害调查、预警系统建设、技术标准、危险性评估制度、经费筹措和试点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矿区泥石流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金矿区泥石流防治特点,在分析预防、疏导、生态环境恢复等金矿区泥石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金矿区泥石流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并以大石峪金矿区为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区泥石流防治的重点在于合理布设开采区的排水系统、排弃场的拦渣设施以及覆土绿化,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巩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后次生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弄清调查灾区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的建设情况及其效果,2014年11月、2015年6月对东林寺至银厂沟海汇桥段,银白公路泥石流沟两侧的治理工程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该段泥石流沟总体效果良好,治理比率50%;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较为单一;有1条沟工程措施损毁严重,亟需重建;有7条泥石流沟需及时治理。建议加大对该区域泥石流沟工程措施建设的研究,以期使该区域泥石流工程措施配置达到最大效益,从而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断陷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和泥石流侵蚀带来的泥沙淤积的影响.其中邛海的泥沙淤积问题最具代表性.邛海日益严峻的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流域内山洪和泥石流的治理.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邛海流域官坝河地形地貌特点和邛海泥沙淤积特征,并计算了官坝河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研究发现,官坝河流域泥石流属于过渡性-黏性泥石流,1998年官坝河泥石流最大洪峰流量为813.7 m3/s,泥石流最大动压力和大石块冲击力分别为147 kPa和1.63×105 kN.据此提出了邛海流域官坝河泥石流防治建议:在官坝河上游支沟采用稳拦防治措施以稳固沟床和拦挡大颗粒物质;在官坝河下游采用拦排清防治措施以减少细颗粒物质进入邛海并定时清理河床泥沙. 邛海流域官坝河泥石流的治理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断陷湖区域内的山洪和泥石流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洋港泥石流频繁发生,使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化,耕地面积缩减,烘涝灾害频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自1983年正式投入治理以来,有效地防治了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障了当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采矿、水利水电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洋港泥石流的分布、活动规律、成因、危害、工程防治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灾害性泥石流严重的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区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效果,为长江上游同类水电站的泥石流防灾减灾与治理效果评估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选择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的矮子沟和大寨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为案例,通过2013—2015年连续3a的现场跟踪调查分析,结合模型计算对矮子沟和大寨沟泥石流峰值流量过程进行计算,分别评估2014和2015年矮子沟、大寨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基于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区泥石流灾害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区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估模式,并提出了基于风险控制的水电工程泥石流"以排为主,适当拦挡"治理模式与减灾策略。[结论]矮子沟、大寨沟现有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在满库的状态下能够满足500年一遇泥石流过流的要求,泥石流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8.
强震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汶川地震后修建的大量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便为泥石流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FLO-2D软件,以2010年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8·13"泥石流为典型实例,结合雨量数据、数字地形数据及泥石流的各项流变参数,模拟在不同的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有防治工程条件下,当降雨频率P=5%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11.39倍,堆积范围减小6.14倍;当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4.18倍,堆积范围减小2.7倍,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两种降雨频率下仍有固体物质冲出沟口。[结论]相比于自然条件泥石流的冲出量和冲出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已有的治理工程有利于整个沟域泥石流的防治,但存在设计库容偏小的问题,今后的泥石流防治中还要加强监测预警等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吊嘎河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征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对其进行了整治并稳定了滑坡、控制了泥石流危害,达到了防治目的。借吊嘎河的防治对滑坡泥石流治理进行探讨,可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韦方强  谢洪 《山地研究》1994,12(2):94-98
泥石流最重度危险区内泥石流危害最重或危害能力强,论述了长江上游泥石流量重度危险区的泥石流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总结了区内泥石流的防治现状,并提出了区内泥石流防治的原则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镜铁山矿区具有泥石流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根据矿区内黑沟北沟、小桦树沟、大桦树沟及火药库沟等4条主要沟道泥石流沟谷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危害性,以黑沟南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例,探讨了矿区泥石流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植物工程技术在防治泥石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的燕山山区 适度行山区是泥石流同发区,1995年起,以承德市为试区开展了泥石流调查与防治措施研究,在治理中注重植物,工程措施的结合。推广应用了松柏固坡,截流沟护坡,紫穗槐编织袋谷坊,拱形坝等技术,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谢忠胜  石胜伟  佘涛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327-332,337
[目的]分析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为堵河型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震后历次泥石流跟踪调查,分析哈尔木沟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利用雨洪法等计算了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频率的泥石流堵河可能性。[结果]哈尔木沟泥石流流体特性、交汇条件和主河水文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堵河,4个经验公式计算均显示,P=1%(100年一遇泥石流)以上规模的泥石流有严重堵河风险。对哈尔木沟治理工程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经过3个水文年共7次泥石流灾害的检验,治理工程防灾效果明显,但同时还存在拦挡工程平面布局不合理、坝肩渗流、溢流口淤积、排导槽冲刷损毁等问题,影响了防治工程的安全可靠度及防灾效果。[结论]针对哈尔木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应通过增设拦挡工程,修复加固排导槽等方法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手册》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针对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和治理难度大等现实,国家将滑坡、泥石流预警纳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体系中,组建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并将其作为实施中国10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6.
攀西地区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之处,泥石流活动强烈。该区由于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例如,森林集中过伐、毁林开荒、陡坡垦殖、修路开山炸石而破坏山体、矿山开采、乱倒弃渣、过度索取生物能源等,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山地自然环境,破坏了森林而招致山地灾害发展,泥石流灾害频繁。泥石流给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极大影响,它影响矿山开发、交通运输、水电建设、城镇发展和农牧业生产等。泥石流防治对策有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人类进行经济活动时首先要保护环境,预防泥石流发生。在短期尚不能治愈的泥石流地区,经济建设布局应避开泥石流危险区,防患于未然。对泥石流的治理应当是应急(工程)先行,生物与工程治理结合,重视社会防治措施,三者综合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谷坊一般采用浆砌石或埋石混凝土的实体坝,坝体施工成本较大,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性差。在泥石流沟床中因地制宜地实施生物谷坊,可对泥石流沟的松散物质起到拦挡和固定作用,并且能实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对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以白沙冲泥石流治理为试验案例,对生物谷坊的布设区立地条件、树种选择和典型设计做了分析研究,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可为生物谷坊在泥石流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该文给出了泥石流防治社会效益的定义,认为泥石流防治的社会效益主要由防灾保安效益、自然资源延续利用和各业持续发展效益以及减灾科技推广效益构成,然后,对泥石流防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其他有关效益和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国内首次给出了较完整的泥石流防治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寒干旱,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生态失调,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程度不同地不断发生,严重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分析,造成海东泥石流的主要成因,与暴雨、地质、气候、地形、黄土以及人为活动因素有关。防治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全面普查,掌握情况;开展监测工作,进行科学试验;加快坡面、沟道治理;加强管理,依法制止人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泥石流成为其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土凹泥石流位于川滇菱形地块,安宁河东支断裂附近,具有较强活动性。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新构造活动等内因和暴雨触发外因等方面,分析了其易发程度、活动类型、危害方式,进而定量确定泥石流活动的各项特征指标。针对崩土凹泥石流地质灾害提出明确的防治目标和工程治理方案。该区域的泥石流灾害大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背景,特别是昔格达组黏土岩沿安宁河流域广泛分布,往往是泥石流灾害的主要物源成分,并且成为泥石流致灾的控制性因素和主要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