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农场于2001年开始推广强筋专用小麦郑麦9023,2004年大面积订单种植,但遇到冻害,减产严重。针对郑麦9023这一弱点,从2005年秋播时大力推广统一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6年午季丰产丰收,小麦平均产量6375kg/hm2。产量构成要素是基本苗615~675万/hm2,穗粒数29~32粒,千粒重37~4  相似文献   

2.
2014年,针对郑麦9023、鄂麦580两个品种设置4个播种密度(基本苗),即:225万/hm2、300万/hm2、375万/hm2、450万/hm2,进行稻茬田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300万/hm2和375万/hm2的播种密度下,小麦的生物产量要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同时,在375万/hm2的播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穗长和穗粒数都达到最大值,小麦的籽实产量也最高(郑麦9023实产7 002 kg/hm2,鄂麦596实产7 488 kg/hm2)。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历小麦品种七次更新,产量由450kg/hm2提高到6000 kg/hm2左右,高产地块9000 kg/hm2,并育成一批9000 kg/hm2~10500 kg/hm2高产潜力的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育成豫麦34、豫麦35、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农16、郑麦9405、郑麦98、新麦18、周麦19等10多个既优质又高产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目前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超过4000万亩.育种途径由常规杂交育种拓宽到分子标记育种、生化标记辅助、矮败、航天、组织培养、辐射诱变等育种手段.今后强筋小麦育种方向: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质稳的定性差、抗寒性、抗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超级小麦郑麦7698生长发育特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配合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郑麦7698的推广,采用大田攻关和小区试验相结合,探讨郑麦7698生长发育特点和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郑麦7698自动调节能力强,分蘖成穗中等;籽粒灌浆期长,粒质量增加快,每1000粒日增重平均达2.1 g;在大于10 500 kg/hm2产量水平下,郑麦7698产量结构为穗数648万穗...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条件下郑麦7698产量形成特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推广,采用大田攻关和小区试验相结合,探讨郑麦7698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条件下,郑麦7698籽粒灌浆期长,粒重增加快,每日每千粒增重平均达2.1g;郑麦7698叶片上挺,透光性好,上三叶功能期长;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叶面积系数达7.63,上三叶叶面积系数为5.01,旗叶叶面积系数1.69;小麦籽粒灌浆所需要的干物质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水平产物;郑麦7698产量水平〉10500kg/hm。时,其产量结构为穗数648万/hm。,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7.2g;产量为9750~10485kg/hm^2。时,其产量结构为穗数588万/hm。,穗粒数38.1粒,千粒重46.6g。  相似文献   

6.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连续 4年对郑麦 90 2 3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60 0 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郑麦 90 2 3成产三要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 >公顷穗数 >穗粒数 ;75 0 0kg/hm2 产量水平 ,三要素对产量的效应为千粒重 >穗粒数 >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8.
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对小麦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在小麦上的应用潜力,选用小麦品种皖麦68和郑麦9023,分别在拔节前1周左右施用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结果表明,施用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1 500~2 100 g/hm2可显著降低小麦株高,增大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并能提高光合速率、千粒质量和产量。其中,皖麦68施用2 100 g/hm2和郑麦9023施用1 500 g/hm2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的产量最高,分别达6 678.75、7 666.80 kg/hm2,比各自对照(CK)分别增产9.89%和11.29%。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对小麦控长和增产作用明显,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1982-2007年审定的84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4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为4 425.75~8 181.15 kg/hm2,平均6 136.44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平均增产6.20%.不同区域类型品种的产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淮北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 687.01 kg/hm2,比淮南品种平均高1 227.10 kg/hm2.江苏省小麦产量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6年来年均递增1.4%,淮北品种年均递增0.8%.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淮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600万/hm2左右,穗粒数33粒以上,千粒重43 g以上;淮南品种进展更为显著,产量 6 750 kg/hm2以上的淮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480万/hm2左右,穗粒数38粒以上,千粒重40 g 以上.  相似文献   

10.
郑麦7698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挖掘郑麦7698丰产潜力,充分发挥小麦新品种的增产作用,采用小区试验、高产攻关和总结群众高产典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总结了郑麦7698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即:适期播种(10月10-20日)、充足底墒、适当播种量(180~210kg/hm2),增大群体的起点,使冬前分蘖数达到或接近高峰值;早春促控结合,以控为主,塑造理想株型;拔节后主攻大穗;倡导"绿色植保"的理念,建立高质量群体。郑麦7698超高产(11 340kg/hm2)产量结构是成熟期穗数698万穗/hm2,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8.1g。  相似文献   

11.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12.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皖麦30晚播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寻优方案 ,研究了播期、播量、施氮量对晚播小麦产量的综合效益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得出在我省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选用皖麦 30品种 ,单产在 6 75 0kg/hm2 以上的最优农艺组合为 :播期 10月 2 9~ 11月 6日 ,播量 16 3 .5~ 2 19.0kg/hm2 ,底施纯氮 90~ 12 0kg/hm2 ,配合拔节期追施 90kg/hm2 纯氮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 5 72 .0万~ 6 2 5 .5万穗 /hm2 ,穗粒数 34.6~ 36粒 ;千粒重 38~ 41g。  相似文献   

14.
氮磷肥施用时期和数量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树贵  李强  张强  付玲 《农技服务》2010,27(6):717-718
2007~2008年度,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安排了磷肥不同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时期对弱筋小麦郑麦00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豫南中低产水平条件下,施纯氮180~240kg/hm2,过磷酸钙750~1050kg/hm2,可获得优质、高产,在施纯氮240kg/hm2的水平下,采取全底施肥效果最好。在小麦灌浆期间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既能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又能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3-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及其他相关数据,介绍该地区近27年来小麦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为该地区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年平均产量从1983-1986年的6 432.0 kg/hm2,上升到2005-2009年的7 755.65 kg/hm2,年均递增49.02 kg/hm2,年均递增率0.82%.(2)27年来产量三要素变化情况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由648.75万穗/hm2下降至581.28万穗/hm2,每穗粒数由30.75粒提高到33.39粒,千粒重由37.50 g提高到42.85 g.三要素变化提高产量的作用强弱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小麦根系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麦9023为材料,通过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研究了水肥耦合下小麦根系及根际微环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水分条件下,增施氮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最终产量表现为施氮肥200 kg/hm2的处理>施氮肥300 kg/hm2的处理>不施氮肥的处理;同一氮肥处理下,灌水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从耦合...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江苏省泰兴市小麦测产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江苏省泰兴市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乡镇间种植小麦品种的产量情况,在小麦乳熟末期,随机测定了全市21个乡镇310个村9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并估算了理论产量.结果表明,2009年全市小麦理论产量为6 663.6 kg/hm2,宁麦13和扬麦16产量较高,分别为6 994.5和6 987.5 kg/hm2,比全市平均理论产量分别高26.1%和24.4%,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乡镇间产量变幅为5 435.1~8 404.7 kg/hm2,元竹镇和泰兴镇的理论产量最高,均超过8 250 kg/hm2.全市310个村小麦理论产量分布范围接近于正态分布,扬麦16、宁麦13和华麦2号3个品种在8个村的理论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量对陇东旱塬地膜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农 10 4 3、庆农 5号和西峰 2 4为材料 ,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陇东旱塬地膜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实现地膜小麦高产的纯氮施用量以 180~ 2 2 5 kg/ hm2 最为理想 ,平均产量 4 4 84 .2~ 4 70 9.6 kg/ hm2 ,成穗数 6 4 3万~ 6 86万穗 / hm2 ,穗粒数 2 1.4~ 2 2 .6粒 ,千粒重 4 0 .3~ 4 2 .2 g,水分利用效率 12 .0 6~ 13.2 5 kg/ ( mm· hm2 )。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适宜的配比用量为N2P2K2处理。通过数学模拟得到肥料效应方程,并初步确定本地比较适宜N用量为240~255 kg/hm2,P用量为60~75kg/hm2,K用量为75~9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