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了来自四川不同生态地区的74个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利用主成份分析评价了四川大豆地方品种的综合性状,测定了各地方品种主要数量性状上的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利用类平均法将74个大豆地方品种聚为8类。同一类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近,类间的遗传距离大;但这种差异与品种地理上的差异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23个天选系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天选系冬小麦品种的多样性,发掘小麦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天选系冬小麦品种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天选系小麦品种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9.16%;面团形成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7.62%,抗延伸阻力的变异系数为18.9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小麦7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0.868 3%。以稳定时间、抗延伸阻力贡献率最高,为34.806 1%。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23个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23.35水平上聚为5类。  相似文献   

3.
选取在江西省广泛栽植、具有代表性的29个油茶品种,对其10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重复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聚类结果,探讨不同品种表型多样性水平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树体、叶片和果实相关性状均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11.09%,平均相对极差达38.08%,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2.356 5;果实(0.99)与叶片性状重复力(0.95)极显著高于树体性状(0.71),相同选择强度下,对果实性状的选育具有更高的遗传增益;表型性状与出籽率及种仁含油率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均将29个油茶品种分为5个大类。不同品种表型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果实性状和叶片性状表型多样性差异由其遗传差异造成,而环境条件对树体性状影响较大;利用性状间相关性,可选取重要指标预测单株(系)产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区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地理来源相同的品种具有相似表型,表明其遗传距离更近。  相似文献   

4.
对201份湖北省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前 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3.4%,遗传距离的大小与供试品种的地理分布无直接关系。以前 7个主成分的指标进行聚类,201份品种被划为18类。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籼稻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信息,以198份籼稻种质资源为试材,进行SNP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通过2种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从198份样本中共识别91 421个SNPs,杂合位点占5.85%。基于Nei’s的遗传距离在0.014~0.596,平均遗传距离为0.284。Bayes算法把198个样本聚为3个亚类。91 421个SNPs构成的总变异中,前3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群体变异的10.98%、10.47%、4.81%。15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33%和1.95。15个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55~0.92。15个表型性状的前3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群体变异的29.44%、16.63%、10.59%,对第一主成分贡献大的性状包括穗长、株高、穗总粒数、播始历期、穗实粒数、叶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8个性状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值绝对值都在0.6以上,是籼稻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表型的前5个主成分反映总信息量的73.003%,前2个主成分将198份资源分为2个亚组。Mantel检验表明,SNPs和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之间的r为0.041。综上,SNPs和15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之间相关性很低,SNPs聚类比表型性状聚类更接近系谱分析。秦巴地区198份籼稻种质资源SNPs构成的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简单。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群体间性状差异显著。综上,穗长、株高、穗总粒数、播始历期、穗实粒数、叶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这8个性状可作为秦巴地区籼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综合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辣椒地方品种的主成分分析及数量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优化辣椒杂交品种,估算了36个辣椒地方品种的主要病害抗性、果实营养含量和农艺性状等15个性状的主成分值,并将其分为5大类.结果表明:数量分类的结果基本反映了辣椒品种间的遗传差异,符合实际情况.当主成分的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大于75%时,主成分值就能基本反映原来性状的遗传特征.比较不同的系统聚类方法,类平均法较好地适用于辣椒品种的数量分类。  相似文献   

7.
草莓品种的遗传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50个草莓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测定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加以聚类。根据主成分值初选出12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以遗传距离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50个品种归为7个类群,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群内,可作为草莓育种过程中亲本选配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57个圆果黄麻品种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作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达86.19%。57个品种被分为6类,距离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无直接关系。系谱分析证实了品种间的距离能较真实地反映品种的遗传差异。比较2种不同相关矩阵的主成分聚类结果,认为用基因型值相关阵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对53个陆地棉品种(系)的15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6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7.9%。53个品种(系)被分为七类。距离的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无直接联系。系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品种间的距离能较真实地反映品种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和利用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以新审定通过的118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基于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8份小麦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性状在118份小麦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96.81%、59.79%、58.65%。14个性状的H′介于0.40~1.65,平均为0.98。其中产量的H′最大,湿面筋含量的H′最小。14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平方欧氏距离15.0处,118份小麦被聚成六大类。不同类群小麦品种数量差异较大,类群Ⅰ中有90个品种,占比76.3%,表明遗传距离较小,未来育种应注意突破。在主成分评价综合得分方面,表现出以下规律:强筋>中强筋>中筋。基于14个性状的小麦聚类结果与主成分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品种。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评价,类群Ⅳ综合得分较高,囊括了全部3个强筋品种以及除郑麦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