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高中地理学习与生活的整合,需要引导学生以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教师还要将生活实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地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既能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又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这个完整的统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逐渐分离直至疏远,所以我们要提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应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的现状的分析与探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林木生长关系的GWR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给出了误差方差不相等时广义地理加权回归的估计与方差,以及对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均方误差范围的推导,并以此建立林木生长模型,用此模型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对林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理实践力是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但其落实问题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以"热力环流"在本校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依据,在实践尝试中总结经验,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地理工具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启发学生发掘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土壤理化属性的空间分布图件是环境保护、土壤管理及精准农业不可或缺的要件,土壤特性空间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是土壤理化特性精确预测的一大难题。以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为对象,通过比较不同的空间插值方法,来探讨土壤属性的高精度预测方法。通过采样实测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利用普通线性回归、地理权重回归及二者残余的克里格进行空间插值,来比较不同方法的插值精度和制图效果。结果表明,地理权重回归残余克里格法的精度最高,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决定系数达90%,普通线性回归的精度最低。在回归残余分析中,普通线性回归残余对CEC预测精度提高的幅度达34%,而地理权重回归残余对预测精度提高程度为9%,相对较小。说明地理权重回归及回归克里格法也是较好的空间预测方法。在制图效果上,2种残余法的预测图在空间上过渡自然,平缓,能较好地反映出CEC在空间上的变化细节,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对于那些环境影响因素明确,且与之存在线性相关的土壤属性,地理权重回归残余克里格法及回归克里格法可作为其高精度空间预测及制图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为高效利用土壤和开展精准农业生产,采用地理权重回归方法对区域土壤pH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以获得比普通线性回归方法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论证其对其他土壤属性进行预测的可行性。实测样点土壤的pH,然后选用与土壤pH相关程度较高且易于获取的环境因子(海拔高程、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铁氧化物指数、样点距河流的最近距离、土壤侵蚀强度)来建立与土壤pH的回归方程。因子经过逐步回归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后,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对pH进行预测。通过ME、RMSE及回归决定系数等指标,用验证样点数据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能大幅度降低AIC值,显著提高模型的回归决定系数,有效地降低回归的残差值;生成的预测图在空间上过渡自然,制图效果较好;利用地理权重回归法能将环境影响因子纳入模型,并能充分考虑样点的空间位置,适合于具有高度空间变异的土壤属性预测及制图。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建议,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对教育的要求,但当前教育语境中"生活世界"的模糊状态以及教学实践中"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简单归一,使得教育并没有向"生活世界"回归,甚至有进一步脱离的倾向。对"生活世界"基本精神的溯源与反思,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意义。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艰难而又长期的过程,我们要避免虚假的回归,并应认识到教育在此过程中无法自我拯救,只有认识到这些,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有可能,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畅想。  相似文献   

11.
文彦君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211-213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存在忽视技能培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消极等问题,对PBL教学模式下的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进行了探索,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中成效显著,可通过今后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激发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改革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教学过程与指导方面的改革以及实验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对每一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文山学院地理教育专业为例,讲述了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情境教学法是指借助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结合情境展开交流讨 论,加深知识理解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 学设计,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就业形势及黑龙江省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定位。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5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下"麦-稻"轮作生产生命周期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小麦-水稻"轮作生产体系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和农田种植三个阶段,对秸秆不还田、全量还田、半量还田3种还田量下,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清单分析,并进行了温室气体增温潜势评价。结果表明:以氮肥生产为主的农资生产阶段与原料开采阶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阶段,占作物生产全生命周期能耗的70%左右;温室气体排放则以农田种植阶段为主。相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全量还田和半量还田增加了作物产量,降低了单位产品(分别为1 t小麦和1 t水稻)生产的CO2、N2O排放量,分别减排CO227.05%、31.23%,减排N2O 17.74%、14.51%,而CH4排放分别增加39.56%、12.38%;但在20 a、100 a时间尺度上,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均显著降低。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施能有效降低农田生产系统生命周期能耗及温室气体增温潜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方高师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风景园林方向专业需要,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成果和案例分析,制订教学大纲,甄选教材,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构建较为合理的地方高师院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满足专业需要,凸显地域特色,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52-17953,17964
针对目前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等新情况和自然地理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点面广量大、课时紧任务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提出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开展学术讲座等教学改革和优化措施,并指出了自然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剖析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野外实习环节重视不够、实习方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整体性不足、实习评价体系过于简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强调要优化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变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完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评价体系。旨在为提高相关高校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