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屋的抗震技术研究并不鲜见,如今在城市的很多高楼大厦都具备一定级别的抗震能力。但是,如果将消费的对象变成农民,对技术的考验程度就会更高,因为,农民不仅需要能够抗震的房屋,还需要这种房屋他们能够盖得起、住得起。  相似文献   

2.
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51-18452
从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3个方面对村镇房屋抗震薄弱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汉中地区为例,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为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探索提升农村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转变农村居民的抗震设防观念、逐步完善农村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科学选择房屋建造地点、房屋结构及房屋施工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姜毅 《农家科技》2011,(Z3):92-93
从房屋的选址、平面及立面的布局、房屋的整体性及刚度、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等方面对砖混结构的抗震设防进行了分析,并对砖混结构房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关于提高农村土木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耀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809-8810
介绍了农村房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农村土木房屋的抗震能力,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变形协调原理,推导出刚性楼(屋)盖混合结构房屋斜墙的侧移刚度和承担的地震剪力的计算公式,给出其抗震验算方法,并通过算例展示了抗震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近年来村镇建筑概况、村镇民居的结构类型与震害特点,以及村镇砖、木、石结构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上述问题提出村镇民居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京郊既有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的抗震性能弱的问题,对京郊部分村镇的民居开展了随机抽样的散点调研,共计走访280户。根据调研资料分析京郊农村既有砌体结构民居抗震性能现状,提出村镇砌体结构房屋在场地、地基与基础、建筑材料、结构构件及抗震设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注重抗震设计规范、规范农村建材市场等提高村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九江地震看农村房屋抗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忠  张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00-4603
通过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提高对建筑抗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针对旧房改造和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从工程防灾角度论述了目前农村房屋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抗震设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是我国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又是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形式。砌体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查,事关建筑工程与生命财产的安全,责任重大。就多层砌体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提出其抗震设计的措施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已建老旧房屋以无圈梁构造柱的砌体结构为主,提高其抗震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提出外贴预制圈梁构造柱加固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对加固后墙体的损伤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圈梁构造柱加固措施可明显提升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预制和现浇两种加固方式产生的滞回变形幅值有所不同,预制圈梁构造柱加固墙...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广大农村的建房达到一定的防震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原则,结合地震灾害特点,找出房屋破坏薄弱环节,提出相应抗震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必要的。一、震灾及其特点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多数的人防震意识淡薄,缺少地震常识,农村在建房时,基本上没有抗震设计,而是根据当地传统、自己爱好和经济条件建造,耐震能力差。震灾资料表明,在6—8烈度区,房屋的破坏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传统砖木结构是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分布较为广泛的民房类型,由于经济落后、地形特殊,缺少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这类房屋的结构构造与施工工艺之间差异较大,使得现有砖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各异。通过调研与文献资料的搜集,本文提出了石笼网地基加固法以及玄武岩土工格栅加固法,并推导出了土工格栅铺设相关计算长度公式。对解决现有的传统砖木结构农房在地震中表现出的整体性不足、构造不合理等问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提高了西南地区传统砖木结构农房的耐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大量的灾区房屋急需要重建,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以某钢结构企业捐献给灾区的两层冷弯薄壁型钢小学试点房为研究对象,按照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于单片墙体的抗剪能力,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所采用的组合墙体构造能满足我国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此类结构体系适合建造于灾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村砌体房屋是震害受损最普遍的结构形式,通过分析砌体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及评估砌体结构抗震水平,减小地震作用下引发的房屋坍塌等次生灾害,降低震害损失。[方法]运用ABAQUS分析软件建立农村砌体房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得出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裂缝分布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等地震响应特征,以层间位移角为量化指标对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结构开洞纵墙损伤大于未开洞横墙,底层损伤大于上层;裂缝主要集中在楼梯间、大开间墙体等应力集中处以及构件连接薄弱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开洞纵墙底层墙体,结构承重横墙稳定性较开洞纵墙好。对于不同模型,砂浆强度等级由M7.5提升为M10时,结构损伤度下降2.1%,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24.2%和30.5%;设置圈梁构造措施后,结构损伤度下降10.9%,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30.0%和45.1%;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并设置圈梁构造措施时,结构损伤度下降17.4%,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45.7%和63.2%。[结论]提升结构砂浆强度等级并设置圈梁构造措施后,砌体房屋稳定性满足抗震要求,对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西南农村地区传统木结构民居改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张霁  孙宝帅  周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79-12980,13095
分析了西南地区传统木结构房屋的现状,指出虽然木结构房屋在整体规划布置、户型设计、结构设计、保温隔热措施上存在很多缺陷,但鉴于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木结构房屋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而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相关部门应该吸取传统木结构优良的抗震结构设计,并利用现代建材加以改造,使其舒适美观、坚固耐用、节能环保。分析了传统木结构房屋在规划、户型设计、结构设计、保温隔热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最后总结出传统木结构房屋经改造后的优势主要在于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造型简洁美观,户型宜居;低碳环保;抗震性强;建材质量要求低,可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对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提出了一种经算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和表格。通过算例将本文方法与规范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简单、实用、准确。  相似文献   

18.
不规范装修对房屋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住宅装修中存在的拆除墙体、承重墙开洞和封闭阳台等不规范现象相当严重。分析了几种最常见的不规范装修对房屋抗震度和房屋结构可靠度等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图4参3  相似文献   

19.
马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77-22478
基于对宁夏农村民居现状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宁夏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及近年来一些中等强度地震中农房的震害情况,提出了如何提高和加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的对策,以期为宁夏的生态移民、危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中防震灾减灾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结构动力学原理,采用瞬态振动激励试验法,对南京林业大学竹质结构抗震安居示范建筑中的一根顶梁柱结构系统进行频响函数和动刚度测量分析,并对其进行动态稳定性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柱系统的动刚度大,其振动响应小,意味着该系统在单位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就小;柱的激励频率与其动刚度所对应的极大值频率相同时,其响应越小;顶梁柱结构符合木建筑房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竹质结构建筑房屋的设计与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