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印度块菌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块菌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野生菌之一.云南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土壤为富含磷的石灰岩土,属于云南省较早发现印度块菌的地区之一,是该省印度块菌的主要产区之一.作者于2003年11月调查研究了昆明滇池周边地区3个有印度块菌发生的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块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特征等适宜印度块菌生长,无论是人工林、自然林或是天然次生林都可发生印度块菌,这为在造林过程中实现人工培育印度块菌提供了实际证据.在地表落叶层厚的土层中,该菌子囊果发生在落叶层与土壤的交界处,一般来说,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5位于落叶层中,而另外的3/5则埋在土壤中;在落叶层较稀的地方,如果土壤疏松层较厚,则印度块菌常发生在距土表6cm左右的疏松土层中;如果土壤疏松层较薄(〈3cm),印度块菌则生长在土壤结实层以上或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3在疏松层中,而另外的1/3在土壤结实层中.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印度块菌与云南松、华山松共生,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在所调查的样方中,华山松林下的印度块菌产量比云南松林的高,人工林的块菌产量比自然纯林的高.其产量与林地中云南松分布密度呈负相关,与华山松分布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昆明地区山地主要人工林类型的土壤耗水特征,以昆明市周边的麻栎、蓝桉、干香柏、华山松、云南松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对其旱季初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5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蓝桉林麻栎林干香柏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群落总盖度、乔木郁闭度和苔藓、枯落物层盖度与0~30 c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林地类型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关系密切且土壤水分利用层均在0~100 cm土层;坡向对蓝桉和干香柏林地的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明显,坡位对蓝桉、干香柏和华山松林地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显著,表现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  相似文献   

3.
印度块菌菌根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印度块菌接种云南松、华山松和板栗3种宿主植物幼苗,研究幼苗形成菌根后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印度块菌形成菌根后对3种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对苗高生长促进效果不明显,对地径生长促进效果较明显,对生物量增加的促进效果也较明显.不同宿主植物促生效果不同,对块菌菌根的依赖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天然思茅松林下,尚未发现印度块菌的生长。在温室条件下,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对思茅松和云南松树苗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印度块菌和思茅松、云南松均可以形成典型的块菌外生菌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呈二叉分枝状或单支棒状,初为浅褐色,后变为黑褐色;菌丝套及外延菌丝结构明显,菌丝套内部迷宫状,外延菌丝直角分支;哈蒂氏网明显。同时,在含有自然石灰土和腐殖质的基质1中,思茅松的菌根感染率为100%。在p H值6.5、7.0、7.5的条件下,印度块菌均能侵染思茅松,且菌根感染率均为100%。本研究为印度块菌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滇池西岸4种针叶林的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云南油杉、柏树的林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针叶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呈现出从混交林到纯林逐渐减少趋势.在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均随着土层的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合理估算滇中地区云南松林碳储量和分阶段实施云南松林碳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5、30和45a生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不同林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林龄云南松含碳率为47.96%49.19%,云南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率以树干最高,树根最低,树叶、树枝介于之间。不同林龄云南松土壤含碳率在049.19%,云南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率以树干最高,树根最低,树叶、树枝介于之间。不同林龄云南松土壤含碳率在060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云南松林植被层碳储量为9.1460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云南松林植被层碳储量为9.14149.63t/hm2,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云南松土壤碳储量为85.70149.63t/hm2,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云南松土壤碳储量为85.70122.80t/h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云南松林群落生态系统碳储量在103.74122.80t/h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云南松林群落生态系统碳储量在103.74267.96t/hm2范围,随群落林龄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结论】乔木层和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云南松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云南松、华山松和油杉3种针叶水源涵养林对林下土壤的水源涵养性能及土壤的理化性能的影响,得出松花坝水源涵养人工林是最优的林分。结果表明:油杉的土壤容重显著小于云南松和华山松,而总孔隙度和饱和持水量又显著大于其余二者;三种针叶林的pH值、有机质大小顺序均为油杉>华山松>云南松,总体上看,N、P、K的速效含量也是上述的大小关系;N、P、K总量与N、P、K速效含量在3种林分类型中变化不一致,即养分总量与速效含量不具有相关性;pH值与各种营养物质含量呈较好的正相关。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油杉>华山松>云南松,混交林优于纯林,其中功能最佳的林分结构是油杉和华山松的混交林,混交比例接近1∶1。  相似文献   

9.
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及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 AWCD值随土深与季节变化表现为,在表层与0~10 cm层土中以红松林和紫椴林最高;在10~20 cm层土中以兴安落叶松林在春、夏、秋3季最高,冬季以椴树林最高。各土层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椴树林最高,且显著高于人工林,综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得知: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杜香-兴安落叶松林(LLV)、草类-兴安落叶松林(HLV)、柴桦-兴安落叶松林(BLV)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动态和垂直变化规律.3种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其动态趋势是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7月达最大值,即7月酶活性>5月、9月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5月在LLV、BLV与HLV样地间差异性显著,7月LLV与HLV样地间差异性显著(P<0.05).5种土壤酶活性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表现为0cm-10cm层>10cm-20cm层>20cm-30cm层.  相似文献   

11.
赵月梅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14-21015,21036
[目的]研究9个云南老虎须居群的亲缘关系,为该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采自云南省的9个老虎须居群共118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9个老虎须居群的样品的ITS序列被分成了2个大组,滇南4个居群聚为一组,滇东南的5个居群聚为另一组。9个居群共6个单倍型,两组之间无重合单倍型。[结论]老虎须的遗传多样性很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之间。这可能是因为云南分布的老虎须是以自交为主的植物,因此对老虎须进行迁地保护时应该是尽量引种多个居群。  相似文献   

12.
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入侵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入侵风险指标值R为2.44,属于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有必要在云南口岸进境检疫中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武夷山疑似野生干巴菌的子实体,标本编号GB-WYS,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ITS-5.8S rDNA扩增测序,获得656 bp核酸片段,与GenBank中产自云南的干巴菌同源比对分析,同源性达91%~9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GB-WYS与云南干巴菌以及干巴菌模式标本同属于一大的分支,又产生一定分化.结合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及生境特点将GB-WYS鉴定为干巴菌,并推断由于地理隔离,GB-WYS与云南的干巴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这是我国云南省之外罕见报道的野生干巴菌的新分布,扩大了干巴菌的生境范围,为其生态研究、保护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采自云南省昆明地区梨树Pyrus spp.根际的毛刺科Trichodoridae Thorne,1935线虫;南京毛刺线虫Trichodorus nanjingensis Liu&Chen,1990;瑞那毛刺线虫Trichodorus rinae Vermeulen&Heyns,1985;雪松毛刺线虫Trichodorus cedarus Yokoo,1964和胼胝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porosus(Allen,1957)Siddiqi,1974.其中瑞那毛刺线虫是中国新记录种,南京毛刺线虫、雪松毛刺线虫和胼胝拟毛刺线虫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中西部地区东方蜜蜂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东方蜜蜂的特征规律,测定了云南省中西部的武定、永胜、大姚、祥云和姚安5个地区的16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第6背板覆毛长度、第3背板长、翅钩数和小盾片颜色等38个形态特征指标,并同云南省其他地方的东方蜜蜂形态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东方蜜蜂为一个小类群,与德钦、宾川和丽江的亲缘关系较近。在云南省范围内,德钦的东方蜜蜂体型最大,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东方蜜蜂体型蜂次之,东南低纬区的东方蜜蜂体型最小。该地区的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呈现广泛性,是云南省镜内两大东方蜜蜂类群的中间过渡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部分地区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近年来中国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方法】对分离自2005-2011年间的羊血液基因组以及蜱基因组,依次用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阳性样品进行18S rRNA基因的特异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对所有羊血液基因组和蜱基因组的PCR扩增表明,在中国所调查的4省9县市,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存在明显差异。甘肃省羊泰勒虫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较高,主要呈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混合感染,现场调查危害比较严重。新疆喀什仅存在绵羊泰勒虫,调查没有见到临床发病病例。在湖北样品中检测到吕氏泰勒虫,但未发现临床上发病病例。在云南样品中没有检测到羊泰勒虫及其发病病例。【结论】羊泰勒虫病在中国上述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率和感染率,该研究为这些区域羊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5种园林花卉植物上15种真菌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5种,云南、四川、新疆、省区新记录10种,国内新记录种有描述附病原图,标本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8.
王晓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88-10290
云南省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和石漠化严重省份之一,文山州是云南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州。通过对石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文山州及云南地区石漠化预防和治理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珠江流域上游云贵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珠江水系上游南盘江流域的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废弃磷肥厂工业区(ZY)和陆良县历史铬渣堆放点及冶炼工业区(LL)、个旧市鸡街镇铅锌冶炼厂(JJ)和大屯镇松树脚矿区(DT)、北盘江流域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杉树林铅锌矿区(SSL)、都柳江流域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乌龙沟铅锌矿区(WLG),采集不同工矿污染源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下的42个水田土样及63个旱地土样,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及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 6个采样地区土壤均污染严重,含量超标率分别为Cd(95.24%) > As(53.33%) > Pb(42.86%) > Zn(30.48%) > Cu(26.67%) > Cr(12.38%) > Hg(6.67%) > Ni (5.71%)。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6个采样区土壤均为重度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为JJ > SSL > DT > LL > ZY > WLG,以南盘江中游个旧地区最为严重。6个采样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RI)大小依次为JJ > DT > SSL > LL > ZY > WLG,其中JJ地区土壤达极高等潜在风险,SSL、LL、DT地区土壤存在高等潜在风险,ZY及WLG地区则为中高等潜在风险水平,重金属Cd对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贡献最大,其次为Hg。因此,对珠江上游地区矿区周边农田土壤进行管控时不仅要注意Cd污染,还应注意Hg、As等元素的富集程度及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