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常规优质稻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湖南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具有米质优、生育期适中、抗倒性强、稳产高产等特点。对黄华占在湖南的表现、黄华占的培育及育种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水稻育种学和水稻种质资源学的无缝对接,常规育种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融合,创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概述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包括水稻核心种质概念、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理想模型(模式)构建、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和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等8个部分。阐述了黄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美香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和丰八占衍生恢复系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等三套育种材料体系创建历程,并对其衍生的重大品种即当前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黄华占、我国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唯一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我国配组组合最多恢复系华占等突破性品种(恢复系)作了简介,讨论了水稻遗传育种学的现状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优质水稻品种黄广太占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广太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丰产性突出,区试产量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平均增产11.44%,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14.33%。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植株较矮,抗倒力强,202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探讨了六级核心种质黄华占到十一级核心种质黄广太占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4.
国标一级优质稻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常规优质稻新品种,200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显著,米质达国标一级,早熟,抗倒性好,耐热性强,适应性广,2009~2012年成为湖北省农业主导品种,在包括湖北在内的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5.
"黄华占"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黄新占"与"丰华占"杂交育成的新品种,2010~2011年,奉化市对该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增产幅度达30%以上,并对其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最终结果表明,蔺草茬晚稻完全可以用"黄华占"品种替代"玉占"品种。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核心种质的创新利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丰华占、丰丝占、黄华占、华新占、黄莉占、黄丝占的选育过程及选育结果,从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分析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育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优质稻品种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应用现代核心种质育种理念选育的两系籼稻品种。因其特征特性优良,每年在鄂、赣、湘等省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7万hm2;其系列配套技术也正在完善之中;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该品种的市场推广前景;同时,提出了同类品种的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广适性优质中晚稻新品种。2005年由湖南省水稻所引进参加省区试,并于2007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7018)。该品种因三大优点成为当前水稻界新宠:一是高产  相似文献   

9.
<正> 一、我国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大豆原产于我国,种质资源丰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全国曾搜集大豆品种二万余份,经整理,各省、区选择了部分优良品种和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总计900多个编入中国大豆品种志,其中农家品种占87.9%,杂交育成品种占6.5%,系选和混选品种占5.3%,辐射育成品种占0.3%。育成品种只占品种总数的12%。育成品种的种植面积实际上超过12%这一比例。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农业》2012,(2):30
水稻"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高产、优质、广适型水稻新品种,2005年由湖南省水稻所引种并推荐参加湖南省区试,于2007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7018),宜作一季稻推广。该品种主要有三大优  相似文献   

11.
以黄华占、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等优质稻核心种质衍生系统为主体,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指导 下,依据核心种质理想株型模式筛选高产抗倒伏材料,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鉴定相结合筛选稻瘟病抗 性基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筛选中低直链淀粉材料,采用感官品尝结合米饭食味计分鉴定选择优异食味品质 材料。将传统系谱法、生物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有机综合运用,选育出部标一级优质稻双黄占通过了 2021 年广 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现了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和耐寒等优良基因的有效累加聚合。 双黄占在不同年度 和不同区域试验中表现株型理想,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稻瘟病抗性好,耐寒性强,米质达部标一级,米饭食 味佳,稻米食味品质优异。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双黄占是一个综合性状十分优良的广适性优质常规稻品种,在南 方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推广价值。双黄占主要选育创新有稻瘟病鉴定方法创新,稻米食味品质鉴定方 法创新,理想株型选择方法创新。探讨了双黄占品种进一步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3.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s a new breeding method combining semi-dwarf breeding and heterosis breeding using germplasm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reeding strategies of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of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construction of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and pyramiding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in restorer lines. To develop super hybrid rice, considerabl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xplore genes related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tolerance to stresses. Molecular breeding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crossing techniques should be adopted in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4.
广西杂交稻产量、米质及抗性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9):1262-1264
以2000~2005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的部分杂交稻组合为依据,从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广西杂交稻选育的概况,指出当前广西杂交水稻在产量、抗性、米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提出野生稻优异种质是今后杂交水稻突破性育种的必需种质,应加强对超级杂交稻的选育工作,并充分利用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选育适合广西生态条件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以丰富广西杂交稻类型,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产、品质和抗性。  相似文献   

15.
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及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云南香型软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实践,综述云南香型软米水稻植物学形态、品质特点、分布范围以及在水稻育种中利用研究的现状。在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中如何利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要成功育成品质优异而产量高的杂交稻,应积极开展云南香型软米杂种优势利用,充分挖掘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软米和香味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配组双亲必须具有香味和软米性状,控制香味性状的基因必须等位;云南香型软米类型多样,以其创建杂交稻亲本时,须弄清其遗传背景,选择遗传简单,并且等位的单隐性香味基因控制的香型软米水稻资源作香味基因供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交晚稻育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江西是长江流域双季稻比例最高的省份,结实率低是杂交晚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结实率是杂交晚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缩短生育期适应双季稻区抛秧和机插秧是新需求,产量水平的突破需要耐低肥和高光效育种等新资源和新技术。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重点关注结实率和成穗率,注意早熟材料的田间筛选方法,缩小试验误差等田间筛选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