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34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给四川乃至全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134份四川审定品种和后备品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条锈菌小种CYR31、Su11-7、CYR29、Su11-4、CYR32、CYR33和V26(新致病类型)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4%、92.5%、89.3%、89.4%、87.3%、85.0%和82.8%;其中,76份品种(系)抗所有小种,占56.0%;此外,条锈菌新致病类型V26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毒性已经超过当前的优势小种CYR32和CYR33。根据抗谱分析结果,将所有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其中,66.4%的品种(系)为全生育期抗性,17.9%为成株期抗性,9.7%表现为苗期抗性,6.0%表现为感病。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整体抗性水平较高,但抗病类型相对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抗源,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应逐步开展全生育期抗病基因和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以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
文摘     
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遗传 用一个抗性品种和两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小种2号遗传。温室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F_1对该病的反应与亲本相同表明,抗性呈显性,由核基因控制。F_1植株同抗性亲本回交,对该病的反应与抗性亲本相同,F_1植株同感病亲本回交,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率为1:1。F_2植株的分离比率为3:1。本研究结果揭示,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小种2号的抗性为单基因遗传,可通过早期世代回交将抗性转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条锈病和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和新小种流行致使大范围利用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源抗性屡屡丧失。为了寻找和培育新的抗源,以小麦高产育种品系A42912为受体,以我国西南地区白粒黑麦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和细胞学选育,成功培育了一个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T956-13。多重FISH+GISH技术证明,T956-13含有一对来自白粒黑麦的完整1RS染色体臂,是一个新的1RS·1BL初级易位系。用条中29、条中31、条中32、条中33、条中34以及水源系(SY)等10个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或菌系进行的接种试验证明,T956-13高抗所有接种的生理小种和菌系。田间育种圃内混合菌种接种鉴定表明,T956-13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出高度抗性。用T956-13和川农11(含Yr9和Pm8基因)以及川农17(含YrCN17和PmCn17基因)杂交,T956-13的抗病性表现为显性。在F2群体中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感植株分离比均符合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即卡方测验符合3∶1分离;感病品种回交的BC1F1群体中,抗感植株分离比均为1∶1。由此表明,T956-13含有不同于Yr9和Pm8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等位基因或者与其紧密连锁的新抗病基因座,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优秀抗源之一。此外,由于易位系T956-13继承了亲本A42912的优异表型性状,即具有秆矮、分蘖力强、生长繁茂、穗大、早熟等农艺性状,所以是优异的高产抗病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品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从抗条锈病小麦-黑麦渗入系148与优质小麦-偃麦部分双二倍体BE-1有限回交获得的一批抗病优质小麦种质材料的条锈病抗性遗传特点,应用连续C-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sequent C-banding-GISH)和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抗性材料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后代属1BL/1RS易位系。对O-46-1(BC2F3)进行条锈病分小种鉴定表明,其对小种CYR33和CRY32表现为抗感分离,对CYR33的抗性由位于1RS上一单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抗当前我国所有的流行小种,鉴于目前1BL/1RS上抗性基因Yr9抗性已丧失,推测该基因很可能是不同于Yr9的新基因或者是其等位基因,暂将其命名为YrGW。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性系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等品质性状方面都得到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两个抗孢囊线虫品系84—783、CN210与当地感病的大豆品种绥农6号配制成84—783×绥农6号和绥农6号×CN210二个组合,在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自然感染条件下,分析这些组合的F2代抗感病植株分离比例。结果表明,84—783、CN210的抗性基因对绥农6号的感病基因是隐性的,三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84—783×绥农6号和绥农6号×CN210两个组合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和利用抗病种质是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基础.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WS4-8)的抗条锈病基因及其遗传规律,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3对WS4-8和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群体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和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WS4-8对CYR33表现抗病,其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BSA法对构建的F2代遗传作图群体进行了SSR标记分析,标记Xgpw5281、Xcfd35和Xgwm341与抗性基因具有连锁关系,且都为共显性标记,与抗病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8、7.2和21.8 cM.根据作图结果,将WS4-8所携带的对CYR33的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于小麦3DS染色体上.基于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分子标记结果,认为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WS4-8.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2016-2017年陕西省区试的137份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综合抗病水平,以当前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CYR34混合菌株、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和小麦赤霉病强致病力菌株为病原,对区试品种(系)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37份区试材料中,有2份材料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1.5%,分别为西农238和西农928;6份材料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4.4%;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含免疫/近免疫)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4.3%、2.9%和0.7%,中抗品种分别占35.0%、4.4%、33.6%,中感品种分别占21.9% 、8.0% 、30.7%,高感品种分别占8.6%、84.7%、35.0%。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整体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种质P10078的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特征及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抗病种质P10078的抗条锈病特征及抗病遗传规律,利用4个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2、CYR33、V26/CM42和Sull-7对P10078进行了苗期分小种鉴定,并分别在陕西杨凌人工接种病圃和甘肃天水自然诱发病圃连续多年对P10078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_1、F_2、F_(2∶3))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P10078苗期对CYR32、V26/CM42表现为感病(IT:7~8),对V26/CM42和Sull-7表现为抗病(IT:2),成株期对混合小种表现为高度抗病(IT:1,S:1%),表明P10078为包含全生育期抗病基因的成株期抗病品种;F_2抗感分离比为3∶1,F_(2∶3)抗感分离比为1∶2∶1,表明P10078成株期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P10078所含抗条锈基因为未知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抗叶锈育种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一个重要课题,抗病品种在叶锈病防治中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叶锈菌的生理专化性可使叶锈菌能侵害以前的抗病品种。和秆锈病、条锈病一样,叶锈小种已威胁到许多小麦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切斯特(1946)在叶锈专著中指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列为高抗品种的Turkey,在1938年成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和堪萨斯州最感病的品种之一。Turkey变为感病的原因,在于能克服该品种抗性的叶锈变异型日益增多。 Kanred是最早的抗叶锈品种之一,该品  相似文献   

12.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用混合冬孢子,通过人工浸渍接种田间种植法,对广西部分主栽甘蔗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广西甘蔗主栽品种中,粤糖93/159、桂糖94/116和新台糖25属中抗(MR)黑穗病的品种;新台糖10和新台糖16属中感(MS)黑穗病的品种;新台糖22和桂糖11,属感病品种.根据3个对照品种的抗性表现,推测广西甘蔗黑穗病菌群体包括1号小种和2号小种,可能存在3号小种.  相似文献   

15.
大豆对大豆线虫的抗性遗传是很复杂的。本研究是以抗病和感病品种(系)间所作的5个不同杂交组合的F_1、F_2及F_3植株在温室中进行大豆线虫抗性鉴定。单株寄生指数作为抗性或感病的分类指标。应用X~2测验法测定了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相符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豆线虫生理小种3的抗性是由每个亲本中的一对显性基因和两对隐性基因控制。‘Peking’  相似文献   

16.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1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从感条锈病或中度抗病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中进行选择,以增强抗病性、测定这种抗病性的小种专化性以及为了获得遗传控制持久抗性的更多启示而设计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来源和特性不同的20个大麦品种,分别用20个赤霉病病原(fusarium)小种接种,再根据各品种的小花感病率来评价这些大麦品种的抗病性。同时,运用分散分析、聚合分析及回归分析来检验赤霉病菌的寄主-病原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由于供试材料(寄主)的抗性及病原物的致病力的变异很大,所以,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为非特异性变异。本试验也未观察到赤霉病菌发生小种分化。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条锈水平与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黄淮麦区近几年小麦育成品种(系)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的抗性表现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状况,利用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2、条中33和条中34,对近年参加审定的15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同时分别在杨凌设置人工接种病圃,在天水和江油设置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结合 Yr5、 Yr7、 Yr9、 Yr10、 Yr17、 Yr18、 Yr26和YrSP等8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150份材料中,47份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占31.3%),31份表现为慢锈性(占20.7%),未发现具有全生育期抗锈病材料,其余材料均表现感病;11份材料检测含有 Yr7(占7.3%),104份检测含有 Yr9(占69.3%);13份检测含有 Yr17(占8.7%);10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和 Yr17(占6.7%);3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和 Yr18(占2%);2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 Yr17和 Yr18(占1.3%),含有 Yr7和 Yr17, Yr7和 Yr9, Yr9和YrSP的材料各1份(占0.7%),未检测到含有 Yr5、 Yr10和 Yr26的材料,可能个别品种携带抗条锈病新基因。以上结果说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综合抗性较10年前已获得大幅度提高,其抗性主要来自于基因组合,如 Yr17、 Yr18与其他基因组合会增强小麦抗性。部分具有良好抗性的材料的抗性基因有待进一步遗传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