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明微小牛蜱随吸血时间的延长,中肠和唾液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差异,以及优势菌属在中肠和唾液中增殖和迁移的特点。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半饱血、饱血微小牛蜱唾液和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其16SrDNA V3-V4区,Illumina MiSeq双端测序;对序列进行拼接和过滤、OTUs聚类、物种注释及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134 317条序列,聚类后获得1 304个OTUs,半饱血雌成蜱唾液(SP)、饱血雌成蜱唾液(SF)、半饱血雌成蜱中肠内容物(MP)、饱血雌成蜱中肠内容物(MF)分别获得336、332、269、289个OTUs,其中152个OTUs为4个样本共有;4个样品在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中肠中的含量大于唾液,而厚壁菌门反之;在属水平上,4个样本以柯克斯体属、不动杆菌属、甲基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立克次体属、埃希菌属为优势菌属,其中柯克斯体属、不动杆菌属在4个样本中含量均较大,柯克斯体属在半饱血状态下,含量高于饱血状态;不动杆菌属在唾液中的含量高于中肠。结果表明,微小牛蜱中肠和唾液中有复杂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细菌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其含量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褐黄血蜱的带菌情况及其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褐黄血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细菌16S r DNA V3区,经DGGE电泳回收DGGE 16个优势条带,并选取其中13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选取条带分别与立克次氏体属、柯克斯氏体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大肠杆菌属等高度相似。采用传统细菌学方法,从中肠内容物培养分离到2株细菌,经鉴定其中1株为蜡样芽胞杆菌。对各地区褐黄血蜱半饱血雌成蜱和吸血雄成蜱中肠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带菌情况基本相同,但饱血雌成蜱3个地区间具有较大的差异;而饱血雌蜱和其它两种状态下的蜱肠道菌群也有差异。贝纳柯克斯氏体、菊欧文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软腐果胶杆菌是褐黄血蜱中肠内的优势菌。本研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褐黄血蜱中肠内容物,为蜱传播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长角血蜱的中肠菌群结构。无菌条件下采集长角血蜱中肠内容物,以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内容物细菌总DNA,以通用引物扩增制备16S r DNA V3区,DGGE电泳分离后,切胶回收、测定序列。结果表明,长角血蜱饱血雌成蜱中肠优势菌为泛菌属、柯克斯氏体属、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欧文氏菌属,但半饱血雌成蜱和雄成蜱中肠未检测到柯克斯氏体属(Coxiella)。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褐黄血蜱唾液内细菌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本研究分别提取褐黄血蜱饱血、半饱血的蜱虫及其唾液细菌总DNA,以其为模板,以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 DNA V3区,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唾液内优势菌序列分别与狡诈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属、立克次体、不可培养的细菌序列高度相似。虫体的优势菌序列与葡萄球菌属、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属的序列相似。饱血、半饱血蜱的唾液菌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而蜱虫与其唾液的菌群结构差异很大。本研究表明褐黄血蜱唾液含条件致病菌,有经唾液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5,(7):1099-1102
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镰形扇头蜱雌成蜱中肠内容物、唾液腺、虫卵的菌群结构。无菌条件下采集镰形扇头蜱雌成蜱中肠内容物、唾液腺、虫卵,提取细菌总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rDNA V3区;DGGE电泳,回收、克隆、测定DGGE优势条带。结果表明,饱血和半饱血雌蜱中肠菌群结构相同,中肠内容物、唾液腺和虫卵部分细菌相同;9条明显条带的序列分别与柯克斯体属(Coxiell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涅斯捷连科菌属(Nesterenkonia)、共生菌(Symbiotic bacteria)和未培养土壤细菌的16SrDNA V3区序列高度相似。分离到2株细菌,为模仿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微小牛蜱唾液内的菌群结构信息,采用PCR-DGGE技术对微小牛蜱半饱血、饱血雌成虫唾液内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微小牛蜱半饱血、饱血雌成虫唾液内菌群结构有较大差异,饱血中细菌比半饱血多两种,分别为莫拉菌和不动杆菌;唾液内菌群与全蜱菌群差异极大。在检出的细菌中多数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故微小牛蜱叮咬可能会引起人或动物发生多种细菌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青海省蜱种分布及蜱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试验在青海省20个县市开展蜱传立克次体流行病学本底调查,应用布旗法采集1 294只蜱,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674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462只,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158只。通过扩增gltA和ompA基因筛查立克次体阳性蜱样品,发现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总体感染率为3.90%。青海地区蜱传立克次体主要包含4种,斯洛瓦立克次体(Rickettsia slovaca,0.72%)、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0.87%)、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1.97%)、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 DnS28,0.08%)。说明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优势蜱种,蜱传立克次体在青海省的感染率较高,应做好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黑龙江省尚志市某林区革蜱携带微生物种类的特点,试验采集游离蜱,随机取雌雄革蜱各96只,提取蜱足和其他部位的DNA样品分成雌蜱、雄蜱和蜱足3组,分别扩增16S r DNA基因V3~V4区,应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深度测序,并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蜱足组代表外环境微生物群,在去除蜱足组所携带微生物的有效序列后,对雌蜱和雄蜱两组革蜱体内的微生物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雌蜱和雄蜱两组样品共获得60 954条有效序列,平均序列长度为423 bp,包括651个分类操作单元(OTU),共192个科,309个属;其中检测到25类致病微生物,分别包括布鲁氏菌科、巴斯德氏菌科和分支杆菌属等常见人兽共患病菌,以及考克斯氏体属、立克次氏体属、无形体属、疏螺旋体属和埃立克体属5类蜱传病原;分析发现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病原种类和丰度均不同,其中雌蜱中蜱传病原的种类多于雄蜱。说明采自尚志市某林区森林革蜱体内的微生物群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雌蜱和雄蜱微生物群的多态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丁立  张力  刘全 《中国兽医学报》2023,(12):2486-2494
蜱传病呈全球分布,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研究湖南省娄底市现存蜱媒病原体,于2021—2022年在湖南省娄底市采集1 395只微小牛蜱样本,提取蜱样品基因组DNA。选取蜱线粒体COI基因扩增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对微小牛蜱进行鉴定。为了对该蜱携带的病原进行检测,采用PCR方法对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无形体groEL和23S rRNA基因,埃立克体groEL和16S rRNA基因,螺旋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来确定病原的基因型。结果显示,从蜱样本中检测出5种蜱传细菌病原,包括敬信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中央无形体(Anaplasma centrale)、扁平无形体(Anaplasma platys)、米氏埃立克体(Ehrlichia minasensis)和宫本疏螺旋体(Borrelia miyamotoi)。其中敬信立克次体、米氏埃立克体和宫本疏螺旋体阳性率均为2.16%,扁平无形体阳性率为0.30%,中央无形体阳性率为5.79%。本研究利...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微小牛蜱中肠内容物优势菌群。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江西省宜春、萍乡、万载、新余四个地区的牛、羊体表微小牛蜱中肠细菌群落的结构进行分析。微小牛蜱体内细菌主要有8种,分别为立克次氏体、柯克斯氏体、犬埃立克体、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孔雀立克次氏体、弯曲芽孢杆菌。牛体表微小牛蜱肠道优势菌主要为柯克斯氏体和立克次氏体。萍乡地区微小牛蜱除以上两种菌外,还含有犬埃立克体。克雷伯氏菌仅见于新余地区。山羊体表微小牛蜱肠道菌数量少于黄牛体表的微小牛蜱,其优势菌主要为假单孢菌。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微小牛蜱中肠内容物优势菌群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蜱及牛羊蜱传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蜱及家畜血液样品中潜在蜱传病原的流行情况,采集了新源县、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巩留县和昭苏县的蜱(600只,150只/县)及血液样品(牛血1200份,150份/县/月;羊血1200份,150份/县/月)。根据形态学标准,共鉴定出边缘革蜱、刻点血蜱、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及嗜群血蜱5个蜱种。运用PCR方法和序列分析,对采集的蜱、羊血和牛血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了泰勒虫、巴贝斯虫、牛无浆体、噬吞噬细胞无浆体、边缘无浆体、羊无浆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结果表明,伊犁州人和动物蜱传病原在蜱及动物体内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原体的阳性率较高,流行普遍,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森林革蜱与草原革蜱的超微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草原革埤(D.nuttalli)的形态特征,这两种形态近似的革蜱除了个体大小,盾板珐琅质颜色以外,在须肢第2节齿突形状,口下板齿型,雌蜱孔区,气门板形状,中垛的宽窄,第4对足胫节后的齿突及外距的长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疆南部和田地区蜱种分布及蜱携带立克次体流行情况,本试验从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8个县市的养殖绵羊采集体表寄生蜱,运用形态学观察和PCR检测技术对蜱种进行鉴定;运用PCR检测技术对立克次体进行检测;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究和田地区蜱携带立克次体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本试验共采集蜱914只,经鉴定包括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532只、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304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78只。PCR检测发现,该地区蜱中存在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sia massiliae)、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蜱传立克次体总体阳性率为59.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立克次体均与已知立克次体同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的优势蜱种为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该地区的立克次体阳性率较高并且近年来呈上升态...  相似文献   

18.
为检测东北地区蜱传肝原虫,于2015年4—6月通过布旗法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蜱2 767只,其中森林革蜱168只、草原革蜱212只、全沟硬蜱1 629只、嗜群血蜱378只、长角血蜱380只。根据蜱种和地区分组,每组约15只,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肝原虫18S rRNA,阳性样本克隆、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法计算感染率。东北地区蜱的肝原虫感染率为1.6%(43/189),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肝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4/12)、1.5%(3/16)、2.0%(29/110)、0.5%(2/26)和1.1%(5/25),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肝原虫感染率最高的蜱种分别为森林革蜱(2.8%)和全沟硬蜱(2.1%),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蜱携带的肝原虫为2个不同基因型,且均与日本貂(Martes melampus melampus)肝原虫的同源性为99%,均能在草原革蜱和全沟硬蜱中检出,而且在不同地区蜱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确定东北地区存在蜱感染肝原虫,但是其分类地位及动物宿主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东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评估蜱媒病在广东省的传播风险,对该地区3个生境点(湛江、汕头、清远)的牛体寄生蜱进行了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体表检视法和布旗法分别采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牛体表寄生蜱和牛舍环境周围游离蜱样本共109只,并进行实验室鉴定、检测。通过特异PCR方法分别检测无形体、莱姆病、巴贝西原虫、立克次体和Q热5种主要病原携带情况。结果显示:采集到的109只蜱虫样本均为微小牛蜱,其中湛江样品中检出6份无形体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5%(6/109);莱姆病、巴贝西原虫、立克次体和Q热均检测阴性。研究表明,广东省牛体寄生蜱种类相对单一为微小牛蜱,携带有阳性蜱传病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提示:广东省极有可能存在该病的自然疫源地,需要进一步调查并进行更深入的生态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携带无形体与疏螺旋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寄生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蜱种类。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无形体科16S rRNA基因和疏螺旋体属的16S rRNA与flaB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从而确定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的种类。结果显示,共采集到818只蜱,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所有蜱中有132只检出无形体,阳性率为16.14%;8只检出疏螺旋体,阳性率为0.98%;3只蜱混合感染牛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经进一步分析,仅在青海血蜱中检测到牛无形体(Anaplasma bovis)、埃立克体(Ehrlichia)和疏螺旋体(Borrelia),其阳性率分别为6.98%(12/172),2.33%(4/172)和4.65%(8/172);仅在西藏革蜱中检测到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其阳性率为17.96%(116/646)。此外,获得的疏螺旋体16S rRNA和flaB基因序列均与分离自日本大刺血蜱中的Borrelia sp.HM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结果提示,四川石渠县存在牛无形体、绵羊无形体、埃立克体未定种以及疏螺旋体未定种,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