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顺昌县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选择和样木调查,结合遥感及其相关数学集成技术,引进材积因子,建立马尾松地上部分总的生物量与材积的相关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ERDAS建模功能将生物量模型与马尾松遥感蓄积估测图叠加生成顺昌县马尾松生物量估测图,并根据属性表统计了顺昌县马尾松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物量的定量估算为全球碳储量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肇庆市马尾松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基于SPOT-7影像数据,提取出单波段、波段比值、纹理特征、地形等因子并进行优选,对优选后的变量因子进行分组,生成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光谱和纹理特征相结合的3种自变量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和3种自变量集构建马尾松生物量估测模型并进行优选。结果显示:基于光谱特征构建的马尾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1,均方根误差为15.30 t/hm2,误差平均值为-5.65 t/hm2,总预报偏差的相对误差为9.30%;基于纹理特征构建的马尾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均方根误差为15.69 t/hm2,误差平均值为-4.73 t/hm2,总预报偏差的相对误差为7.78%;基于光谱和纹理特征相结合构建的马尾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3,均方根误差为15.24 t/hm2,误差平均值为-5.27 t/hm2,总预报偏差的相对误差为8.67%。由此可知,基于纹理特征构建的马尾松生物量模型要好于其他两种方法,估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福建省漳平市马尾松人工成熟林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测定,应用几种常用的单木生物量估测方程,建立马尾松各组份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与误差分析,从中选用最优估测模型。为科学经营马尾松人工林,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不同树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8块标准地,实测标准木84株;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马尾松人工林林木各分量的生物量进行建模,采用分级控制、比例分配的方法,构建了各分量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从中挑选最优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所构造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解决了各分量独立模型存在的各分量估计值与总量估计值不等的缺陷,预估精度都高于85%,可用于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于遥感因子与地形因子构建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非线性混合效应估测模型,提高高山松地上生物量估测精度.[方法]以2015年和2018年Landsat 8 OLI与对应年份样地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二元生物量模型计算出高山松地上生物量.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等遥感因子.将地形因子按照一定等级进行划分后作为模型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四川地区马尾松主要分布区域标准地调查和多种常用树木单株生物量预测模型,选择立木胸径(D)野外易测因子,对马尾松树干木材鲜重进行建模,并对选用各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从中挑选最优的预测模型,在一定精度保证下可用于四川地区马尾松树干木材鲜重估算。通过应用最优估算模型,仅需测量立木胸径便可快速估算立木木材鲜重,减少野外工作中称量工具(特别是大型的杆称或台称)携带不便等实际困难,在四川林区木材交易、林业行政执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相容性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为准确估计森林生物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301和104株样木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和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集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为一体、确保与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等变量相容的一元和二元方程系统,并分析立木生物量和材积估计是否受地域和起源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马尾松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与材积方程,确定系数(R~2)均在0.92以上,其中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4%以内,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8%以内。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和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均显著优于一元模型,其F统计量远大于临界值;但对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二元模型反而不如一元模型效果好。不论是一元模型还是二元模型,地域和起源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估计均无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模型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曾伟生等(2012)提出的通用性地上生物量模型M=0.3ρD~(7/3)的广泛适用性。对马尾松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不同地域的模型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直径的林木,总体1地域范围内(长江流域东南部)的地下生物量要大于总体2(长江流域中西部)。对马尾松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不受地域和起源影响,但一元模型受起源影响;相同直径的林木,人工林的材积估计值大于天然林。【结论】将哑变量引入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可同时解决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容性及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本单元数不相等时如何联合建模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生物量建模方法;研究所建立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方程、材积方程及其相容的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方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预估精度要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集亚热带主要人工林:杉木林和马尾松的林分和试验地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对亚热带杉木林和马尾松生物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7个因子(年降水量、年均温、海拔、林分密度、林龄、胸径、树高)对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决定程度较大,主要立地影响因子是海拔和年降水量,而对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决定程度较小,主要立地影响因子是年均温。此外,林分密度与两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均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尾松林分标准地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松原料林林分的形态结构特点、各项形态指标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简便地估测林分生物量的方法,这对指导马尾松工业原料林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人工纯林全林整体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会同县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法对马尾松林分蓄积量与各组分生物量回归模型和全林整体生长模型进行融合,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重新估计,得到马尾松纯林全林整体生物量模型,经检验模型精度较高,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立木生物量方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建立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为例,对模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各种常用模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6项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对2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然后,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基本假设及其置信区间计算公式,提出适合立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的条件均值和单一预估值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并确定2个树种生物量模型的置信区间;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进行随机再抽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检验样本进行适用性检验的做法不可取,应该利用全部样本(不分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来建立模型,它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使模型的预估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2.
红壤低丘低效马尾松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万年县大黄马尾松林相改造试验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交林分进行树干解析、生物量分析、小气候观测以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林分的生物量及蓄积量最高;各混交成熟林分内小气候差异较小;马尾松+枫香土壤表层养分相对丰富、多种酶活性较高,在改良低丘地区红壤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经营1年后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下活地被生物量均以灌木层生物量为主,枯落物层生物量对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贡献亦大。经营模式为保留密度900株/hm2的马尾松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最高,而保留密度为2 100株/hm2的马尾松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最低。保留密度过大或过小林下植被生物量都不高,说明适宜的保留密度才有利于提高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下植被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银荆混交林生产力和土壤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银荆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银荆混交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马尾松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混交林地土壤容重小、持水性能和通透性能强,土壤养分含量高。马尾松银荆混交改土效果明显。银荆是提高马尾松林分生产力、防止地力衰退的良好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林——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对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田林场40 a~45 a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铁山坪林场46 a~51 a生马尾松林文献资料,探讨了三峡库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总生物量约为140.00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于80.00%。新田林场和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06.28 t.hm-2和197.78 t.hm-2,其中植被层约占1/3,土壤层占2/3。植被层中,乔木层碳储量占绝对优势。土壤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层碳储量呈现出随深度而降低的规律。与其它地区关于马尾松林的研究相比,年龄相近的林分,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偏低。因此,对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可能增加其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及其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及密度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马尾松生物量随生长阶段不同,各组分分配比例存在差异,但主要集中在干材部位。随种群密度增加,生物量呈逻辑斯蒂曲线递减。  相似文献   

18.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