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有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阳谷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周边县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回归方程模拟计算阳谷县各乡镇30 a日气象要素资料,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阳谷县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参数的分布;根据小麦气候区划的要求统计计算了阳谷县各乡镇生育期≥0℃积温、灌浆期日较差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结果表明,阳谷县全县处于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冬小麦的适播时间为10月3—16日;从南向北小麦适合弱春性向半冬性品种播种,一般年份不会出现冻害,个别年份可能会出现晚霜冻害,并有干热风等高温灾害存在;小麦灌浆期从东向西日较差增大,成熟小麦的含糖量增多,高庙王镇品质最好;小麦光照阶段的日照时数短,小麦品种应选择感光性弱或中等类型;降水量占需水量的30%左右,缺水量比较大,需要很好的灌溉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周口市有代表性的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田间试验及同步气象要素观测,对新的气候背景下周口市半冬性、弱春性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气象指标进行验证与修订,为进一步搞好小麦气象服务、确保小麦稳产高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 正确选用小麦品种,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实规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选用小麦品种应遵循以下策略。一、品种类型。湖北省位于南北气侯过渡地,以稻麦两熟和棉麦两熟为主。小麦生育期内积温高,无明显越冬期。中、后期雨水偏多,灌浆期短。适应这种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品种类型,应是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即早茬采用半冬性品种,中、晚茬采用春性品种。冬性和春强性的品种都不大适应。因为冬性品种生育期长,幼穗分化起步晚,成熟迟,在上述气侯带种植容易加重病害且使穗头变小,粒重降低。强春性品种虽然幼穗分化早,但耐寒性差,冬春易受冻害。而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较早,分蘖成穗适中,自动调节能力强,冬春不易冻  相似文献   

5.
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河南省18个试验点种植,研究了冬前积温(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存在二次回归关系,冬前积温在590℃时产量最高,表明此积温下的播期是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期。随冬前积温增加(播期提早),弱春性小麦冬前长1片叶子所需要积温增加,冬前积温350~770℃,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在57~84℃。根据适宜冬前积温长1片叶子所需积温推算,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冬前应处于六叶一心期,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获得高产,又能保证弱春性小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6.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  相似文献   

7.
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河南省21个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研究了冬前积温(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①冬前积温与产量存在二次回归关系,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冬前积温在720℃时产量最高,表明此冬前积温下的播期是生产上的适宜播期。②半冬性小麦冬前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随冬前积温增加(播期提早)而增加,河南冬前积温在450~860℃范围,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在62~83℃范围内变化。③根据适宜冬前积温与出1片叶子所需积温推算,河南省冬前壮苗应处于七叶一心期,这种冬前壮苗既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获得高产,又能保证半冬性小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
采用四季播种方式,研究了春性品种波塔姆小麦主茎露尖叶片形成所需的时间和积温,3个生育阶段的时间、积温和日照时数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春性品种晚秋播和冬播创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一、研究目的与要求淮北是我省主要麦区,属于黄淮平原冬麦区的一部分,以种植冬小麦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冬性与春性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作物复种指数增加,晚茬麦面积渐增,与之相应的春性品种也有所扩大.加之,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变化较大,如何确定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的安全播期及其指标,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