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香椿种源苗期性状变异与原产地生态因子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揭示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规律以及与原产地生态因子间典型相关程度,对香椿天然分布区内的35个种源3个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不同种源间苗高、地径和抗冻性3个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57、0.782和0.950,说明香椿苗期生长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主要受较强的遗传力控制,综合选出7个速生、抗冻的优良种源;香椿苗期性状与原产地生态因子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苗期性状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纬度变异为主,来自偏南、偏西的种源比偏北和偏东的种源生长快,但抗冻性差。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方基质对白菜幼苗生长势、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利用燕麦秸为主体基质,加入不同比例的发酵牛粪、草炭、蛭石等材料,以四因素多水平混合型正交试验设计为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幼苗整齐度、生长势、生长质量、壮苗指数的影响,评价壮苗指数与幼苗生长势和生长质量指标的相关性,得出影响壮苗指数的主次因子顺序为CAB,优选组合为A_1B_2C_2D_1或A_2B_2C_2D_2。与壮苗指数相关的苗鲜重、株高、茎粗、根干重等幼苗生长指标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表明该基质的理化性质适宜、稳定,在确保幼苗生长势的同时,其生长质量等各个指标也会表现到最佳,不会出现出徒长、苗弱、抗病性差、定植后根系活力退化等问题,是本地发展环保经济型育苗基质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10个种源苦楝苗期6个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不同种源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在6个苗木生长性状上的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不同种源5个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种源间的苗木生长性状的变异明显,苦楝种源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体来看苦楝种源地理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变异现象;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及苗木生长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除通直度外的其他5个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超过45%,说明苦楝种源苗木生长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种源株高和地径与采种点地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地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采种点降水的增多,地径有增大趋势;以株高为标准对苦楝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不同种源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在福建省建瓯市的生长性状变异情况,进一步选择优良种源,以福建建瓯、浙江鄞州、江西婺源和湖南靖州等4个种源4年生赤皮青冈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赤皮青冈生长指标进行变异分析、多重比较、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增益分析等,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种源间生长性状存在较大变异,福建建瓯种源的材积变异系数最高(达71.03%).经过多重比较,发现浙江鄞州种源的生长指标都优于其他种源,福建建瓯的最差.种源间的生长指标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725、0.773和0.754,受到较高程度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材积与树高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5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鄞州种源综合得分最高(5.330),其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最大(27.14%).4年生赤皮青冈不同种源间存在变异情况,且存在显著差异.浙江鄞州、湖南靖州种源选入优良种源,浙江鄞州种源的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香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及芽苗生长。[方法]对7个产地香椿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并对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芽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场圃出芽率和场圃出芽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经度、纬度显著负相关,与无霜期极显著正相关。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芽苗各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发芽率与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芽长、场圃发芽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发芽速度、场圃出芽时间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陕西山阳、河南信阳的种源质量较好,可为本地香椿育苗或芽苗菜生产选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红椿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种源1年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量其生长及光合特征,比较不同种源间差异,为种源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生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如种源LZ的株高达143.43cm,而种源JG的株高仅为47.50cm,WY的地径超过JG地径73.60%以上,种源间变异丰富;不同种源光合特征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日变化曲线峰值大小差异明显,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在10~14μmol·m~(-2)·s~(-1)之间;单一的光合参数与生长的相关性往往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过光饱和点(LSP)和P_(nmax)与生长均呈正相关,而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与生长均呈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较强的光适应性和光合潜力,较高的弱光利用效率和低呼吸消耗有利于红椿生物量积累和植株生长。可见,红椿不同种源间苗期生长生理特征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丰富,种源LZ和WY选育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栽培技术对红麻生长及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麻品种和栽培措施对其农艺性状、经济产量、镉(Cd)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红麻产量并促进红麻Cd吸收的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4个因素:品种(A)、播种方式(B)、施肥量(C)和施肥方式(D);各因素设2个水平:A_1:C4P7A,A_2:R11、B_1:条播,B_2:撒播、C_1:中肥,C_2:低肥、D_1:基肥100%,D_2:基肥60%+追肥40%,共16个交互处理。【结果】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株高、茎直径、皮厚、果序长度等农艺性状均为最优;A_2B_2C_2D_2处理组合经济产量为最高,A_2B_1C_2D_1处理组合经济产量为最低;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单株鲜茎重和单株鲜皮重为最高;A_2B_2C_2D_2处理组合有效株数最高。Cd含量的总体趋势是叶根茎皮茎,A_2B_1C_2D_2处理组合的叶Cd含量最高,A_1B_2C_1D_2处理组合的茎中Cd含量最高,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红麻根、茎皮Cd含量无显著影响。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单株茎和皮Cd积累量和每公顷Cd积累量均为最高。【结论】对于红麻产量来说,有效株数是比单株农艺性状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播种方式和施肥方式相对于品种和施肥量,对有效株数有显著影响。对于红麻吸收Cd来说,单株农艺性状是比有效株数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播种方式和施肥量对单株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对于C4P7A品种,撒播和基肥100%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增产和促进Cd吸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条播和追肥技术。  相似文献   

8.
乐昌含笑种源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观测数据作为种源地理变异研究材料,通过多点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种源地理变异真实存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存在负相关、与经度存在正相关,种源的生长和形质性状呈现随纬度降低、经度增加性状值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特点(除叶片大小外),来自纬度越低、水热条件越好的种源,其生长表现越好;参试种源可划分成丰产种源区、普通种源区和低产种源区,基本呈现纬度越低、丰产性越好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9年生檫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本酶谱有A_1,A_2,B,C_1,C_2,C_36条酶带;以树冠中部的幼叶分析最好;在树冠阳面与阴面采样,酶谱无差别;在4月10日至5月15日期间采样酶谱分离无影响;不同种源、不同家系的酶谱基本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9个种源的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种子质量、适合的贮藏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主要品质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17℃为较理想的贮藏温度,初步认为香椿种子的安全含水量为10%;不同种源香椿幼苗(苗龄40d)的苗高和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苗高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评价,认为靖西、隆安、阳朔种源种子的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香椿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对两片种源试验林9 a调查资料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香椿种源的地理变异基本上是与纬度相平行的南北倾斜的连续变异型式。在试验地区,参试的27个种源以浙江丽水,湖南邵阳、永顺、加禾、桃江,福建建阳种源生长最好,安徽太和、无为,湖北红安,陕西勉县等种源生长最差。选择优良种源,在8~9年生时,树高可获遗传增益16.3%~26.8%,胸径18.9%~40.0%,材积44.7%~99.1%.香椿种源的早期选择一般可从4年生开始。通过树高、胸径、冠长对材积进行相关选择,选择效率可达90.0%~9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油绿80天菜薹航天诱变后变异株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油绿80d菜薹种质航天诱变后的3份优良株系及其原始对照种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3份优良株系在分子水平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其中优良变异株系B的差异带最多,变异程度最大,其次为株系C,株系A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阿坝州小麦条锈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 %和55.1 %,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 %.49个样品AFLP的D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相似系数0.7814水平上又分为两个亚组.松潘县的菌株中,4个菌株属于A组,9个菌株属于B组第一亚组,6个菌株属于第二亚组.来自黑水县和九寨沟县的菌株均属B组的第二亚组.第二亚组遍及阿坝州各采样点.来自凉山州普格县的菌株与阿坝州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很低,在相似系数0.73水平时归入C组.但在阿坝和凉山分别个测出1个菌株,与区内其它菌株均不相似,但彼此间相似系数为0.7813;可见四川条锈病菌阿坝群体独立于梁山州群体,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来自云南盐津的条锈病菌根据AFLP多态性被划成B组的第三亚组,与普格县菌株相差较大而与阿坝州菌株更相似,其来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同一块田中,条锈病菌的组成可以相差很大,遗传相似系数为1.0的菌株一块田内发现两株.松潘青云乡至川主寺沿公路晒场、院坝子上自生麦苗上菌株在不同采样点间病菌也有差别.未发现生理小种和AFLP性之间的关联性.以CY32为例,其AFLP多态性十分明显,菌株分属A、B1、B2、B3等不同类型.表明病菌毒性突变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中发生,新小种的发生可能不是由1个突变克隆不断繁殖扩大而来.  相似文献   

14.
介导玉米DNA的水稻高秆变异株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花粉管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高秆水稻变异植株C(HN28)和D(HN31)进行分析,揭示水稻变异植株和亲本间在DNA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变异机制提供数据。首先对64对AFLP选扩引物进行筛选,优选出11对选扩引物,它们均能够在2个变异植株中扩增出较多清晰的DNA差异带。对变异植株和对照中的DNA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变异植株C、D、受体水稻B与阳性对照玉米A之间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38.30%、38.58%和32.99%,水稻变异植株C、D和受体水稻B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90.04%和85.84%,说明变异植株与受体水稻基因组DNA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植株与阳性对照玉米基因组DNA相似率明显高于受体水稻。变异植株C检测到12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变异植株D检测到11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说明变异植株C、D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有玉米DNA片段,变异性状的差异可能是介导玉米DNA引起。  相似文献   

15.
杉木种源高径生长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全国杉木种源试验 55个试验点的 43个共同种源的胸径、树高 1 0年生测定结果 ,将分形理论与地统计学原理相结合 ,计算了杉木种源胸径、树高的分形维数 ,分别为 1 .56和 1 .75.研究结果为杉木种源的选择及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32份新疆野生偃麦草资源在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差异状况。【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PAGE)对其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进行分析,依据Jaccard相似系数,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判定偃麦草种质材料间的亲源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32份材料EST酶谱共出现13条酶带,可划分为2个主带区,与EST1区相比,EST2区着色较深、酶活性较强。POD酶谱共出现3条酶带。【结论】与POD相比,EST同工酶活性更高、多态性更好,更能显示出供试偃麦草材料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性;供试种质资源EST和POD酶谱共出现16条酶带,其中10条酶带出现频率高于50%,但一些材料也存在特征谱带;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其中来源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材料酶谱特征表现出与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白花泡桐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泡桐50个种源580个家系进行了多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的生长性状、感病指数、冻害指数和地理分布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的种源生长最好、东北部的种源冻害最轻,并且生长和冻害性状呈连续的地理变异趋势;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种源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生长、抗病能力和适应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一些种源内家系间的生长及冻害差异也十分明显.各性状的变异为种源间大于种源内家系间,并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最后作者对白花泡桐进行了种源、家系、个体不同层次的选择.经选择所得的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感病指数和冻害指数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7.06%,19.16%,43.11%,61.66%及108.23%.  相似文献   

18.
利用ISSR技术对香蕉30个品种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54条DNA带,其中44条为多态性带,占81.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6.75条。按照相同迁移位上有扩增带记为1、无带为0的方法构建ISSR表型数据矩阵,用MEGA2.0软件对香蕉30个品种进行UPGMA聚类分析,计算出30个品种间的平均距离系数为0.313,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聚类分析树状图,将香蕉30个品种划分为A、B、C、D4大聚类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荷斯坦牛STAT5A基因遗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STAT5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加快育种进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技术对279头中国荷斯坦牛的STAT5A基因的P1和P2两个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检测;计算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对多态性与泌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STAT5AP1和STAT5AP2两个位点上分别存在3种多态以及7种单倍型组合。STAT5AP1位点的AA、GG和AG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401、0.1470和0.6129,A和G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5466和0.4534,不同基因型对第1胎产奶量、乳蛋白率和第2胎乳蛋白率存在显著影响;STAT5AP2位点的CC、TT和C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27、0.0036和0.2437,C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8746和0.1254,不同基因型对第2胎乳蛋白率有显著影响;7种单倍型组合AACC、AGCC、AACT、AGCT、GGCT、GGCC和AATT的频率分别为0.1864、0.4624、0.0502、0.1505、0.0430、0.1039和0.0036,不同单倍型与第1和2胎产奶量以及乳蛋白率存在相关性。【结论】STAT5A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组合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和乳蛋白率存在相关性,但与乳脂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