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油松群体等位基因酶的遗传变异,研究油松天然林群体变异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山西省油松基因资源的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个油松天然群体的球果、针叶、种子进行性状群体特征值分析,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1)油松群体、群体内单株及各百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大。(2)多态位点百分率在5个群体间相同。5个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154~0.267,平均为0.210。等位基因平均数变化范围为2.02~2.48,平均为2.20。群体间变异很小。He平均值在位点间变化范围较大。(3)Gst值在位点间变化范围为0.006 4~0.071 4,7个位点Gst平均值为0.045 7,群体间的变异量平均占总群体的4.57%。(4)刁王坪油松与陈家沟油松遗传距离为0.984 7,牛槽沟与刁王坪的遗传距离为0.986 2,牛槽沟与陈家沟遗传距离为0.994 6。[结论]5个油松优良林分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灵空山优良种源的性状表现具有可遗传稳定性。从遗传距离分化看,林分间的变异量平均占总群体的4.50%,95.50%的变异在林分内的个体,而且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采集5 年生种源试验林共13 个厚朴种源130 个单株的树叶样品,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测定了POD 、EST 和GOT 等3 种酶系同工酶。结果表明:GOT 同工酶各种源仅有1 条谱带, 鄂西种源与其他种源呈等位基因分离关系;POD 和EST 同工酶各有7 条和10条带。经3 种酶系谱带单独分析和综合3 种酶系的相似系数聚类分析, 所划分的类群同叶形分化类型基本一致。图4 表2 参9  相似文献   

3.
绿竹7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绿竹7个种源间的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0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273个位点,其中176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占总数的64.5%,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绿竹7个种源分成3组,不同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0.465。绿竹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花秆绿竹和花绿竹的原产地应为瑞安和苍南。  相似文献   

4.
基于荧光SSR标记的白杨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行白杨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收集的白杨派无性系采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荧光SSR-PCR产物检测,利用所得结果评价种源及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16对SSR引物对272个无性系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06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2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值为0.56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值为0.432,表明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有9个位点的Ho/He大于1,表明杂合度比较高。对其中来自毛白杨6个集中分布区的234个无性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9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无性系间;由不同种源间的等位基因模型可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5个种源的无性系均有特有等位基因,杂交时可以适当选择不同种源的无性系作杂交亲本以拓宽杂交种的遗传基础,或种源间适当引种增加毛白杨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结论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均表明,北京与河北种源亲缘关系最近,河南与陕西、山东与山西亲缘关系也较近,分别聚为3大类群,而相同种源的无性系并没有完全聚到一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种源间相互引种或遗传变异造成的。研究结论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中国4个地方绒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为其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6个微卫星标记,并结合荧光多重PCR,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评估其种内遗传变异和品种间遗传关系,利用NJ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聚类,利用相关分析考察品种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SRCRSP5、OarFCB48I、NRA063、OarFCB20、OarFCB304 5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4个绒山羊品种在6个微卫星座位均具有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33~11.00,杂和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均较高,品种平均杂合度在0.696 7~0.802 7。NJ树显示,河谷绒山羊与河西绒山羊遗传关系最近,与新疆绒山羊遗传关系次之,与辽宁绒山羊遗传关系最远,这一结果在主成分分析中也得到了验证;相关分析显示,4个绒山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中度正相关。【结论】目前4个绒山羊保种场均较好地保存了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品种育成史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二倍体泥鳅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中下游4个二倍体泥鳅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武汉、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4个种群中总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每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R)为3.502~4.6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95~0.5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0.5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32~0.465,说明4个种群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在12个位点中有4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HWE),每个种群均不同程度偏离HWE,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r)为0.118,15.74%遗传变异源于种群间差异,表明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D)为0.067~0.206,太湖与鄱阳湖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聚类分析表明,洞庭湖与鄱阳湖种群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武汉种群与太湖种群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7.
应用RAPD技术对东北地区白桦种源遗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白桦13个种源11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通过14个随机引物扩增共检测到233个位点。各种源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明显,在20.17%-32.19%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的是帽儿山种源和清源种源,最低的是绰尔种源。遗传变异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3个区域间占23.88%,种源间遗传变异占27.99%,种源内个体间遗传变异占48.13%。根据种源间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白桦13个种源的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大兴案岭地区的白桦和源聚为一类,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分布区的白桦种源聚为另一类。同时,根据地理气候因子和遗传距离对白桦13个种源进行了种源区的划分,为种子调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结合高分辨率全自动核酸分析系统,对四川和上海两个不同地区生产的SD大鼠封闭群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并分析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在两个SD大鼠群体中共发现等位基因40个,每位点等位基因数4~8个,平均5.714 3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06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63 4。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8和3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06 9和0.697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55 1和0.646 1;两个群体分别有4个位点和5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群体间Nei(1972)遗传同一性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268 2和0.764 8,Nei(1978)无偏遗传同一性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238 1和0.788 2,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平均Fst值为0.090 5,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分化。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种群都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是比较理想的封闭群。  相似文献   

9.
选用12个微卫星位点对6个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家系的遗传结构和不同亲缘关系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位点在6个建鲤家系中共检测出80个等位基因和172种基因型,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6.7个和基因型14.3种;各家系平均观察杂合度(H0)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5~0.883和0.533 ~0.65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40~0.584;固定系数(FIS)计算结果表明,6个建鲤家系都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IS<0);6个建鲤家系遗传分化系数(Lat)值为0.209 4,家系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58 7;6个家系中的父子间、母子间和同胞子代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33 1、0.347 7和0.318 0,没有血缘关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35 3,且极显著大于亲子之间和同胞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P<0.01).本研究表明,6个建鲤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对粗皮桉7个种源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57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45个,多态性百分率92.34%,遗传一致度范围0.906 1~0.971 4;2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52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6个,遗传一致度范围0.727 1~0.908 0。2种标记遗传一致度相关分析表明呈显著相关,说明2种标记分析粗皮桉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一致性。聚类分析显示,RAPD标记将粗皮桉7个种源被划分为4个类群,SSR标记将粗皮桉7个种源被划分为3个类群,SSR标记聚类结果与粗皮桉种源地理分布密切相关。RAPD和SSR分子标记均适合粗皮桉遗传多样性分析,SSR标记更具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SRAP标记的任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任豆Zenia insignis种群遗传多样性,为有效保护任豆种质资源并进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建立任豆SRAP-PCR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17个任豆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UPGMA聚类分析,对任豆种源进行类群划分。【结果】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1条带,平均每对引物获得12.5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每对引物8.83条,平均多态率为70.39%。种源间多态位点比率为38.96%~72.73%,平均为59.66%;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5 5~0.313 3,平均为0.256 8;Shannon信息指数为0.249 4~0.450 2,平均为0.369 1;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19 5~1.727 3,平均达1.600 0,种源水平的na为1.724 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30 5~1.577 3,平均达1.471 3,种源水平的ne为1.502 6;种源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703 1~0.886 5;遗传距离为0.120 5~0.352 3。根据聚类结果,将任豆17个种源分为3个地理类群:第1类为广西和贵州种源,第2类为广东、湖南和广西种源,第3类为云南种源,地理距离相近的种源基本上聚在同一类。【结论】任豆种源间和种源个体间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源内更丰富,遗传改良时应更注重种源内个体的选择。任豆种源间基因流不高,且根据聚类结果划分的3个类群的地理格局明显,应是由任豆特定的生活环境造成的隔离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理种源无患子的分子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筛选出的18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引物对12个来自印度和中国不同种源的无患子进行SRAP扩增,计算Dice遗传相似系数后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其亲缘关系,以便为今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选育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2个样本共扩增出253个带型,其中191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5.16%,样本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39,显示出无患子种内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表明:印度南的种源与其他种源产生较大的遗传分异,而印度北的种源由于地理纬度与中国国内种源较为相近,因此,和中国国内种源的遗传距离没有印度南种源相差那么大,各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基本服从正相关的关系。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13.
厚朴种源同工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5年生种源试验林共13个厚朴种源130个单株的树叶样品,有和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弟胶电泳法测定了POD、EST和GOT等3种酶系同工酶。结果表明:GOT同工酶各种源仅有1条谱带,鄂西种源与其他种源呈等位基因分离关系;POD和EST同工酶各有7条和10条带。经3种酶系谱带单独分析和综合3种酶系的相似系数聚类分析,所划分的类群同叶形分化类型基本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干松种源遗传多样性,为小干松引种、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SRAP荧光标记技术对引种的15个小干松种源进行SRAP分析。[结果]9对荧光标记的SRAP引物共产生1 075个条带,多态性位点953个,平均多态性为88.7%,每对引物扩增条带75~14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119条;通过UPGMA软件对15个种源进行遗传聚类分析,15个种源的相似系数在0.761 3~0.876 0,以遗传相似系数0.850 0为阈值可将15个种源分为4个群体,同一地理来源的种源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但大体呈现按地理来源聚类的趋势。[结论]15个小干松种源具有较高的基因多态性,遗传多样性丰富,小干松变异类型与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山松种源选择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浙江省4个8~10年生黄山松种源造林试验点的结果表明:各种源树高、胸径、村积生长量差异极显著,种源与立地的交互作用显著。各试点种源生长量排序不同,说明不同的种源有不同的遗传型和适生环境条件。英山等种源遗传稳定性较差,适合条件好的地区造林;黄山等种源属“稳定低产型”,在浙江无推广价值;庆元、泰顺、遂昌等种源属“稳定高产型”,在4个试点的平均生长量最优,可以推广造林。选择优良种源造林,当入选率20.0%时,材积的遗传增益可达49.9%。  相似文献   

16.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刨花润楠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对7个省份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11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73.24%;2)12对引物的多态性指数介于0.406~0.502,平均值为0.476;3)通过分子方差分析发现,刨花润楠种源内差异占总差异的72.19%,种源间差异占总差异的27.81%,种源内差异为刨花润楠差异的主要来源;4)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可分为4类:第1类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所有参试种源和江西多数种源,第2类为浙江参试的3个种源,第3类为江西婺源和安徽黄山2个种源,第4类为福建参试的4个种源,分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刨花润楠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山松地理种源性状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对4个试点3个年度营造的黄山松地理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和方差、典型相关,逐步回归及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黄山松种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树高,粗,冠幅生长,1级侧枝数,针叶长度,结实株率,兼生树脂道百分率等性状在种源间都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变异与种源产地地理、气候上的不同密切相关。树高,粗生长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性状呈经纬双向渐变,表现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种源的生长量逐渐减少、球果变大的地理变异规律;1级侧枝数量主要呈垂直变异,结实株率则为经向渐变,兼生树脂道百分率变异与纬度有关,除此一定的地理渐变外,还存在生态型变异。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各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其次为年平均气温和无霜期。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3个试验点5个马褂木种源4年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点4年生保存率有显著不同,位于桂林全州的咸水试验点(XS)总体保存率较高(88%),而位于南宁北郊的高峰(GF)(70%)、南郊的良凤江(LFJ)试验点相对较差(51%),表明参试种源在桂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地点内不同种源间保存率也有较大差异,总体上云南金平、贵州黎平种源保存率较高。参试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在GF与XS试验点生长表现基本相当, LFJ试验点因管理不善整体表现较差。3地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生长性状在种源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地点和种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种点与试验点的经纬度离差、年均温离差及年均降水量离差与试验点保存率、树高、胸径相关分析表明,经纬度离差与GF、LFJ试验点的保存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桂南试验点(GF、LFJ)对种源的选择性高于桂北试验点(XS),离试验点地理位置较近的马褂木种源有更高的适应性。根据生长表现和育种值,发现云南金平和福建武夷山种源生长相对较好,均高于广西本地(全州)种源。与广西本地(全州)种源比较,云南金平种源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4.38%、13.23%、30.05%。  相似文献   

19.
杉木不同种源和家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杉木的4个种源和12个家系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的四个种源叶片过氧化物酶同王酶谱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除三明种源外,其余3个种源的不同家系之间过氧化物同工酶谱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结果从生化水平上揭示了各种源之间和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遗传差异的大小,为杉木优良种源和家系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