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及其杂交衍生的4个RILs株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穗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差异主要由中、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差异较大引起的,特别是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精米率较低是直立穗型品种碾磨品质明显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的主要原因。不同穗型品种穗内不同部位籽粒的外观品质差异较小,只有粒长和粒宽比表现为弯曲穗型大于直立穗型。蒸煮和食味品质在不同穗型间差异不明显,穗上不同部位籽粒间蛋白质的含量差异较小,直链淀粉的含量表现为一次枝梗籽粒小于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表现为一次枝梗籽粒中部的要好于上部和下部,二次枝梗籽粒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麦不同穗位籽粒品质和形态性状的变化规律,以济麦22、中麦175和周麦18为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0、15、20、25、30、35和45d对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长度、宽度和千粒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开花后15~35d,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长度、宽度和千粒重总体呈升高的趋势,在开花后35~45d,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长度、宽度和千粒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下降不明显。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下部穗位最高,中部穗位其次,上部穗位最低,中部穗位和下部穗位差别不大,但均高于上部穗位。小麦籽粒长度、宽度和千粒重总体表现为中部穗位最高,下部穗位其次,上部穗位最低,中部穗位和下部穗位差别不明显,但均明显高于上部穗位。本结论可为今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良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粒位籽粒米质对花后不同时段温度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花后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米质的影响,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研究了灌浆前期(花后0~10 d)和灌浆中期(花后10~20 d)的高温(35℃)对米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粒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常温CK (25~27℃)相比,灌浆结实期高温处理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大,总体上前期(0~10 d)大于中期(10~20 d),且因供试品种和粒间位置而异。灌浆前、中期高温处理,降低了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粗蛋白含量;其中,温度对二次枝梗与同枝梗上较迟开花籽粒的碾米品质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与较早开花的籽粒;前期高温显著增加了一次枝梗和各枝梗上开花较早籽粒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前期高温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对一次枝梗籽粒的影响大于二次枝梗。不同供试品种对花后不同温度处理的敏感性不同,影响程度亦受花后温度胁迫时段的不同而异。生产上通过合理安排播期、平衡施肥和合理灌溉可以减轻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与冬小麦籽粒蛋白质有关的几项生理参数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朱德群  朱遐龄 《作物学报》1991,17(2):135-144
1986—1988年在田间种植7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于开花、开花后10天、20天和收获各生育期测定茎、叶、穗、粒各部位的氮素含量,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30厘米耕层内的根干重和根活力。结果表明,开花到开花后10天的根干重、根活力、旗叶 NRA 和旗叶叶氮量(N/LA)都继续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开花后地上部氮同化量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中晚熟区域试验中37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用PM-8188-A型谷物水分测定仪在4个环境温度下对玉米籽粒含水率进行水分快测,与传统标准烘干法测定值比较,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对应的玉米籽粒真实水分数学方程,减小了电容式快测法在田间测定玉米籽粒水分过程中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对育种家在田间选择含水率低的玉米品种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温度为10℃~25℃时,电容式快测法测定值随着温度的提高有变大趋势,20℃时测定的误差值最小。  相似文献   

6.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 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 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的花粉可育率、受精率,而耐热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明显降低热敏感品种的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且抽穗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早期处理。高温胁迫显著增加耐热品种黄华占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不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耐热品种结果则相反。高温处理增加两类品种叶片温度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耐热品种增降的幅度显著小于热敏感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及较高的籽粒ATP酶活性是耐热性品种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也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育期昼间亚高温处理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光温室番茄的第 1花序第1花开花(处理1) 时、第1花开花10d(处理2)时,利用温度处理室自动控温系统分别对植株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开始的亚高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物候期、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不同生育期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同时各花序坐果率下降,平均单果重变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其中,在开花当天进行35℃亚高温处理的植株,其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均低于开花10d时处理的  相似文献   

8.
已经有人观察到对敏感玉米基因型在籽粒发育期进行剪叶处理引起了发芽种子的耐冷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未成熟胚和成熟种子遇冷温时的发芽能力对剪叶处理的反应,并确定这种反应是否受采取了剪计处理的籽粒发育期的影响。在3种环境中对6个自交系(B73、IAB078、L01016、LD964、Mo17、Os420)在传粉后大约20天进行了剪叶和非剪叶处理。在剪叶后第3天切下未成熟胚将其放在9℃或25℃的试管中发芽;在种子成熟时也用相同的温度测验了种子发芽。剪叶  相似文献   

9.
2015 年土培条件下,以‘日本晴’和‘L81’为供试材料,在抽穗后20、10 天进行人工模拟倒伏处理,研究结实阶段不同时期倒伏对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后20、10 天人工倒伏处理使‘日本晴’籽粒产量平均下降8% (P>0.1)、20% (P<0.1),使‘L81’平均分别下降21% (P<0.01)、29% (P<0.01)。人工倒伏处理对供试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均无影响,但使结实能力明显下降:抽穗后20、10 天倒伏处理使‘日本晴’饱粒率分别下降8%、16%,使‘L81’分别下降16%、21%,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稻饱粒重、所有籽粒平均粒重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降幅均小于饱粒率。品种与抽穗后20 天或10 天倒伏处理对水稻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有交互作用。两期人工倒伏处理使地上部总干重和各器官干重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31%。与此不同,人工倒伏对两品种特别是‘L81’物质分配的影响因处理时期而异:抽穗后10 天倒伏处理使生物量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而抽穗后20 天倒伏处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结实期倒伏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影响因供试品种和倒伏发生时期而异,倒伏引起的产量损失主要与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下降有关,后者可能又与灌浆结实期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和品质对有机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4种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和某些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改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沉淀值等加工品质指标,但也增加了籽粒直链淀粉的积累量和含量,而对籽粒支链淀粉和淀粉总量的提高无明显作用,支/直比降低,如PH82-2-2。(2)济南17、PH97-4和PH97-5三个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及直链淀粉积累对施用有机肥的反应因品种而异;而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对施用有机肥的反应是灌浆后期效应明显,籽粒成熟时,施有机肥处理的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未施有机肥的处理,支/直比提高。  相似文献   

11.
凉山州高原粳稻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燕  华劲松  蔡光泽  郑传刚 《种子》2006,25(6):14-17,20
凉山州高原粳稻在自然环境中抽穗后3~4d开始开花,5~8d进入开花盛期,10~12d相继结束;1日内的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6:00;每朵颍花开花历时60~110min不等;闭花授粉粒和停止发育粒教因品种而异;水稻开花与颖壳内湿度、田间温度和生态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籽粒的发育存在时空差异,不同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产量也存在差异,剖析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机制。于2009—2010和2010—2011小麦生长季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种类型4个品种,分析了不同穗粒位的粒重、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粒重和蛋白质积累量的穗粒位间变异大于年份(环境)间变异和基因型间变异;蛋白质含量的年份间变异大于基因型间变异和穗粒位间变异,而成熟期穗粒位间变异最大。大粒品种易受环境影响,小粒品种比较稳定。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开花后各时期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中筋小麦,但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开花后各时期,强势粒的粒重、蛋白质积累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弱势粒,中部籽粒显著大于上部和下部籽粒;随着灌浆进程穗中部与下部籽粒的差异变小,至开花后36 d时,中部和下部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随籽粒灌浆进程,不同品种各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均呈"高–低–高"的"V"型曲线变化,灌浆后期,中部和下部强势粒以及下部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穗粒位籽粒。粒重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开花后18~21 d,快速增重时期为开花后12~26 d;籽粒蛋白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开花后21~24 d,快速积累时期为开花后13~32 d。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是籽粒不宜过大,小花位粒数不宜过多,且中、下部籽粒较多,开花后13~26 d灌浆速率快。  相似文献   

13.
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和籽粒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有差异,同时品种间熟期的差异也使其田间脱水的环境不同,造成其脱水特征难以精准比较。本研究于2018—2019年,以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间隔约10 d的8个播期处理,播期覆盖自早春播至晚夏播,创制籽粒田间脱水的环境差异,观测籽粒含水率动态过程,分析品种之间籽粒田间脱水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品种生育期长短呈显著正相关(r=0.810*, 2018; r=0.912**, 2019),早熟品种收获时含水率低、晚熟品种高;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与灌浆期长短呈显著负相关(r=–0.484**),早熟品种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高、晚熟品种低;籽粒生理成熟前脱水速率(r=–0.655**)和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r=–0.492**)均与生育期长短呈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早熟品种籽粒脱水速率快、晚熟品种脱水速率慢的特征;籽粒生理成熟前脱水速率与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6**),一般而言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较快的品种,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也较快,但是存在生理成熟前脱水速率快...  相似文献   

14.
高蛋白和低蛋白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运转分配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1,他引:47  
本研究用4个籽粒产量相近而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发现小麦一生吸收的氮素总量,高蛋白品种多于低蛋白品种,其中开花前的吸氮量差异不显著,而开花后的吸氮量高蛋白品种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籽粒形成期间,高蛋白品种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输出多于低蛋白品种,输出量与输出率与籽粒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欣 《种子世界》2006,(11):37-37
该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育日数为125d,≥10℃活动积温约2650℃,株高275cm,穗位高110cm,果穗为圆柱形,穗长26.5cm,穗粗5.0cm,粒行数16~18行,行粒数45粒以上,百粒重36g,籽粒马齿型、黄色,容重748g/L,出籽率高。籽粒平均含粗蛋白10.32%、粗脂肪4.46%、粗淀粉71.85%、赖氨酸0.28%。商品品质好,籽粒为黄色,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活秆成熟。适合在巴彦县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研究籽粒灌浆过程对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以及氮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籽粒干质量积累均可用三次曲线进行拟合,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均以N3(270 kg/hm2)处理的灌浆特征参数值较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以N2(180 kg/hm2)处理的灌浆持续期最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最晚,最大灌浆速率最高以及有效灌浆持续期最长,理论最大粒重以N0(0 kg/hm2)和N5(450 kg/hm2)处理的较高.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多数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建立了磨粉品质指标和灌浆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用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来预测籽粒的磨粉品质.  相似文献   

17.
蔗糖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穗籽粒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志敏  黄琴 《种子》2002,(4):5-6
利用麦穗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和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籽粒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的早期阶段(籽料形成期)是决定穗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期蔗糖供给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对穗粒数和粒重均有显著调控作用,蔗糖与激素以及不同激素之间对籽粒生长的互作调控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植物激素乙烯对小麦穗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春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药隔期使用乙烯利与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植株,分析籽粒形态并观察穗部性状,探究乙烯利和1-MCP处理前后穗发育进程和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乙烯利对小麦小花退化过程无显著影响,而1-MCP能显著降低小花退化率;乙烯利能够促进籽粒成熟,加速籽粒发育,减小籽粒体积;1-MCP会延缓小麦的生长发育,促进颖果生长,增加籽粒体积;乙烯利显著降低了小麦株高、顶部穗粒数、顶部穗粒重以及千粒重;高浓度乙烯利还能显著降低小穗数、顶部和中部穗粒数、每穗粒数等。1-MCP能够显著提高小麦颖果干重、颖果鲜重、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基部穗粒数、每穗粒数以及穗粒重,最终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两种穗型粳稻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穗型粳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外观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的穗型特征与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高低无直接的联系。同一稻穗内的不同部位间籽粒相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基本都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透明度则基本相反。同一稻穗内的不同枝梗间相比,着生在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高,而一次枝梗上的籽粒相对较低,透明度则相反。同一枝梗间的不同着粒部位相比,一次枝梗上6个粒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第1,5,6粒位较低,第2,3位较高,二次枝梗上3个粒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第1粒位最低,第2粒位最高,透明度则相反。粳稻穗型特征与品种间外观品质的优劣并无直接联系,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外观品质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穗分化期UV-B增强辐射对大田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材料,在玉米穗分化期各个阶段田间进行UV-B增强辐射处理,辐射强度比环境强度增强20%,研究了UV-B增强辐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开始第1和第2周UV-B增强辐射处理使玉米株高显著降低,分别降低8.91%和7.71%;拔节开始第1和第2周UV-B增强辐射处理显著缩短穗下节间和降低穗位,第2周处理效应最强;第3和第4周处理对株高、穗位、穗下节间长度影响均不显著。整个穗分化期UV-B增强辐射处理对玉米株型和产量性状影响程度最大,株高降低21.30%,穗下各个节间长度降低,穗位下降15.70%,但对穗位比和根层数影响不显著;同时使玉米穗粒数降低18.60%,穗秃尖长度增加89.31%,籽粒产量下降23.40%。拔节开始后第3和第4周UV-B增强辐射处理对玉米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比拔节前期处理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