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草科学》2012,(1):55-55
2012年,包括先正达、杜邦、爱利思达等在内的7家农化公司将推出8个除草剂新品种,商标名包括Axial Star、Fierce、LeadOff、Parallel Plus等(表1)。其中,单剂2个,混剂6个。另外,还有1个精噁唑禾草灵(pinoxaden)与唑啉草酯(fenoxaprop)的新混剂截至目前尚未获得登记。  相似文献   

2.
欧盟签署法规对正在进行审查的现有农药包括非作物用农药,扩大审查范围并延长期限。欧盟委员会发布两项新条例,以增加有效成分和产品进行审查(《Agrow》No.665,第8页)并将完成日期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的建议生效(《A—grow》No.666,第9页)。  相似文献   

3.
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纹枯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84.14%,比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的防治效果(76.52%)提高7.62个百分点。示范用药区每667 m2产量527.9 kg,比20%井冈霉素每667 m2产量(496.7 kg)增产31.2 kg,增产6.28%。示范区每667 m2减少施药用工2.5元,增加效益62.9元。建议每667 m2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 mL对水45 kg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对水稻叶面进行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4.
云南蔷薇属部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个云南蔷薇属种质资源(包括7个栽培品种和7个野生种)进行白粉病抗性的离体鉴定和田间鉴定,其中免疫品种(种)2个,中抗品种(种)8个,中感品种1个,高感品种(种)3个。白粉病离体鉴定与田间鉴定两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作为白粉病抗性快速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018—2019年研究了陕北山地苹果园覆盖与亏缺灌溉对土壤耗水量、土壤温度、生长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试验包括覆盖、亏缺灌溉2个因素,覆盖方式为地布覆盖(FM)、秸秆覆盖(SM)、裸地清耕(TL),亏缺灌溉梯度为充分灌溉(W1)、轻度亏缺灌溉(W2)、重度亏缺灌溉(W3),以当地雨养栽培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覆盖可以有效提高苹果树体生长量,增强树势,且秸秆覆盖优于地布覆盖,2 a中FM与SM新梢长度分别较TL平均增加12.19%及17.76%,新梢茎粗分别较TL平均增加17.21%及21.33%。亏缺灌溉对新梢长度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新梢茎粗,2 a中TLW1处理茎粗较TLW2、TLW3、CK平均增加3.8%、14.1%、19.5%。2018—2019年SM在整个生育期较TL降低土壤温度0.77℃~6.30℃,且降低效果随着生育期进行而减弱,SM有效地稳定了土壤温度变化,而FM对土壤温度没有显著性影响。苹果树各生育期耗水量依次为:果实膨大期(III)>萌芽开花期(I)>叶片生长期(II)>果实成熟期(IV),其中III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44%~47%,远高于其他时期。W2、W3分别较W1平均节水5.6%、10.7%,覆盖下苹果耗水量较TL减少23.41~36.80 mm。FM与SM苹果产量在2年中较TL平均增加24.8%、25.9%。在TL处理下,苹果产量随着水分亏缺加重逐渐降低,且在2019年TLW1产量显著高于TLW3,增幅为18.3%,但在覆盖下亏缺灌溉对苹果产量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覆盖显著提升了WUE,2 a中FM与SM分别较TL平均提升30.7%、35.1%。综上,FM与SM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调节苹果树生长状况、提升产量与WUE,均为陕北山地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面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残膜量对棉田土壤水盐运移及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150 kg·hm-2(T1)、230 kg·hm-2(T2)、465 kg·hm-2(T3)、857 kg·hm-2(T4)、1 250 kg·hm-2(T5)、1 640 kg·hm-2(T6)以及原位土512 kg·hm-2(CK1)和无残膜(CK2)等8个残膜量梯度,测定棉花全生育期土壤体积含水率、灌水后盐分变化动态、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0~60 cm剖面土壤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少,其中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减少幅度最大;花铃期随灌水后天数的增加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多,且残膜量越多盐分分布越不均匀;棉花各生育期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产量均表现为随残膜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且在残膜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大;当残膜量大于857 kg·hm-2时,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和产量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7.
海棠透翅蛾在北京有机苹果园或生态果园的为害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描述了成虫(包括雄性外生殖器)、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观察了其在苹果园的生活史。结果表明,该虫在北京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树皮内结茧越冬,成虫发生期为5月底至7月底。本文还讨论了与近缘种的鉴别特征、提出了应用性信息素及其他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微生物生防制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效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微生物生防产品中添加有机物料,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对草莓灰霉病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数目的影响。本试验共设15个处理。微生物生防制剂(BCA)包括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木霉菌Trichoderma(Tr),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半量枯草芽胞杆菌+木霉菌(1/2BT),以及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用量(米糠+豆粕粉,RB)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添加,1/2RB(15 g/m2米糠+60 g/m2豆粕粉)和RB(30 g/m2米糠+120 g/m2豆粕粉)。移栽55 d后将各处理组分均匀撒施至根周,随后覆盖地膜并滴灌保湿。结果表明,木霉菌和EM菌能够有效降低灰霉病发病率,有机物添加量一致时,微生物生防制剂的防效规律为EM > Tr > Bs > 1/2BT。木霉菌和EM菌单剂在发病较轻的试验地1中防效为60.00%~68.00%,发病严重的试验地2中防效为16.39%~29.01%。各处理中EM+RB防效最高,最高可达90.00%。添加全量米糠和豆粕粉能够显著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效。生防制剂添加有机物料的防效规律为BCA+RB > BCA+1/2RB > BCA,Tr+RB防效比Tr单剂施用提高0.17~1.1倍,EM+RB防效比EM单剂提高0.32~1.84倍。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数目随有机物料的增加而增加,1/2RB和RB可使数目分别增长0.43~8.86倍和0.93~32.72倍。以上结果表明,实际生产中施用木霉菌或EM菌能够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添加足量的有机物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度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和花生品种阜花18号为材料,设置高粱单作(S)、花生单作(P)和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3个处理,研究高粱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差异。间作处理取样位置为相邻行和间隔行,高粱和花生分别命名为S1、S2和P1、P2。结果表明:相同种植面积时,间作高粱产量显著高于单作,间作高粱产量增加36.14%,间作花生产量较单作下降12.86%,高粱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提高12.0%;与单作相比,间作高粱S1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28.01%、12.86%、18.53%和18.42%,间作花生P2分别增加39.87%、66.67%、47.94%和21.43%;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共检测到种群2 825个,花生2 826个;丰富度指数中,高粱间作处理Chao1值显著高于单作,S1和S2分别增加8.10%和8.23%,花生P2和P1分别增加7.70%和4.23%,高粱花生间作处理微生物数目(Observed OTUs)均显著高于单作;多样性指数中,花生P2的Shannon指数增加了27.60%,间作高粱S1和S2的Simpo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高粱单作;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优势菌门与根系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影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高于单作模式。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高粱为优势作物,花生为弱势作物。间作体系显著改善高粱相邻行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拟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流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并从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3个方面探讨对NPP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91.01 g C·m-2·a-1,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2000年以来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6.4%,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别占6.7%和10.1%。(3)NPP变化在中等波动以上(变异系数Cv≥0.25)的区域所占比例为50.4%。(4)从未来变化趋势看,石羊河流域植被NPP恢复的持续性较弱,呈增加并反持续的地区所占比例达到57.1%。(5)流域的植被NPP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成正相关,对气温的响应更为敏感。NPP随海拔高度和坡度增加呈现增大后减小趋势,近年来流域实施的一系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植被NPP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肥调控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施肥灌水,实现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的优质高产,就3个施肥水平(高肥、中肥、低肥)和4个灌水水平(丰水、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对“红地球”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葡萄纵横径和单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水肥互作效应对果型指数呈显著水平,可溶性固形物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可滴定酸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的施肥和适度的缺水可增加花色苷含量,提高糖酸比,葡萄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水分的亏缺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中肥(N 、P 、K 分别为161.92、53.97 kg?hm -2和44.98 kg?hm -2 )和中度胁迫(55%~60%田间持水量)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12.
翻压油菜绿肥对枸杞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施用量减半条件下,种植绿肥对宁杞5号枸杞果实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包括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T1)、化肥减半+翻压油菜(T2)和全施化肥(CK)三个处理。结果显示: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分别使枸杞干果年产量显著增加24.1%和19.1%; 在秋果采收后,T1和T2处理分别使枸杞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增加12.8%、13.2%、36.0%、28.2%和60.2%、23.1%、28.5%、57.9%。说明在化肥施用量减半条件下,配施有机肥或翻压油菜绿肥均可以提高枸杞地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枸杞干果产量;而且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方面,翻压绿肥油菜效果更为显著。枸杞行间套种油菜作为绿肥翻压,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也是提高枸杞产量和枸杞地土壤养分含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油葵杂交品种陇葵杂3号,采用2因素3水平(2个钾肥种类:氯化钾(F1)、硫酸钾(F2);3个施钾时期:全部种前基施(T1)、 50% 基施+50%现蕾期追施(T2)、 25%基施+50%现蕾期追施+25%花期追施(T3))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在甘肃省景泰条山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Cl和K2SO4这两个钾肥品种的盘径、千粒重、粗脂肪含量、产油量、亚麻酸含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施用K2SO4相比,施用KCl的产量在2014年显著增加,F1T2的产量较F2T2增加了4.96%,F1T3较F2T3增加了4.06%。出仁率、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增加,F1T1的出仁率较F2T1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50%、2.99%,F1T2的出仁率较F2T2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76%、19.7%;2015年F1T2的油酸含量较F2T2增加了5.92%;2016年F1T3的油酸含量较F2T3增加了9.09%。粗蛋白含量在2014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含量较F1T3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9.95%、8.87%。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较F1T3增加9.29%。亚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 F1T3的亚油酸含量较F2T3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3.17%和3.03%。施钾时期对油葵的盘径、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葵的千粒重、出仁率、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产油量、油酸、亚油酸影响显著。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基施。油葵产量与盘径、千粒重、出仁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选择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为研究对象,设置营养土组(CK)、轻度盐碱土组(LS)和中度盐碱土组(MS)3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强度下菊芋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盐碱胁迫强度下菊芋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出现增加。(2)各组间MDA含量无显著差异,随着盐碱胁迫强度的增加,菊芋叶片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指标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与同期CK组相比,盐碱胁迫150 d,LS和MS组S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2.13%和26.49%,LS和MS组CAT活性较CK组分别显著增加81.66%和92.38%(P<0.05),MS组POD活性在测定期间均显著高于同期CK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菊芋通过增加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SOD、CAT、POD)...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补充灌溉对冬小麦根系及土壤水分耗损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雨养不灌溉(W0)、拔节期灌水30 mm(W1)、孕穗期灌水30 mm(W2)及拔节期灌水30 mm+孕穗期灌水30 mm(W3)。试验结果表明:在平水年,拔节期—开花期冬小麦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的42%,在丰水年下降到29%。而补充灌溉仅在平水年型下提高了拔节—开花期的耗水比例,减弱了分蘖的两极分化,增加了开花期冬小麦群体数量,实现了增产,其中又以W1及W3效果最为显著。综合2 a数据,灌水实现了增产但并未有效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增产增效的关键在于生育后期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而补充灌溉并没有增加冬小麦深层根系,反而降低了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利用程度,从而导致产量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WUE)并未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半干旱区优化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形成及叶片对光与CO2的响应机制,进行2 a的大田试验,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形成、叶片光合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在吐丝后各生育阶段的百粒质量和平均灌浆速率均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2 a平均灌浆速率分别增加了31.58%、18.00%和30.77%、9.80%,T2处理的灌浆速率在吐丝后20~30 d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2 a分别增加33.91%、10.04%和26.28%、14.99%;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T1处理相比,2 a分别增加了15.67%和14.03%;3个处理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当光量子密度超过300μmol·m-2·s-1时,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要显著高于T1与CK处理;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T2处理的光补偿点量子效率(AQE)显著高于T1与...  相似文献   

17.
王振宇 《新农药》2005,(5):52-52
陶氏农用化学品部门(陶氏益农)公布,由于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需求增加,该部门200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到9.89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加7%,销量比去年达到的良好水平还高出3%,售价则提高4%。陶氏指出,由于产品数量增加以及成本降低,公司税前利息前利润(EBIT)达到2.59亿美元,超出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连续八个季度取得创记录的销售和税前收入业绩。  相似文献   

18.
欧亚经济联盟(EAEU)2023版检疫性有害生物统一清单中的有害生物共249种(属),包括第一部分境内未分布的192种(属),第二部分境内局部分布的57种(属)。相较2016版,新增检疫性有害生物68种(境内未分布的66种,局部分布的2种),删减了1种(属于重复的同种异名),体现了EAEU在植物检疫方面的新关注。本文概括了统一清单的变化,简要介绍了新增有害生物中部分国内报道较少的物种,对EAEU成员国从我国进口植物产品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为我国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农产品出口及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修订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保护地桃蚜种群时空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调查北京地区保护地蟠桃和油桃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春季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保护地桃蚜源于上一年保护地内的越冬种群;(2)种群时间动态可分为发展、剧增、大发生和衰退4个阶段;(3)种群空间动态呈现出由保护地南侧向北侧、从树冠上层往中下层逐渐转移的发生趋势;(4)桃蚜发生量在保护地南侧多于北侧,树冠上层多于下层;(5)有翅蚜在种群剧增和衰退阶段大量出现。据此建议:(1)夏、冬季节不宜套种十字花科蔬菜等寄主植物;(2)冬季剪枝、清园,降低越冬蚜虫数量,在向阳处设置草垛诱集和保护越冬天敌,提高保护地内越冬天敌数量;(3)3月重点防治保护地南侧和树冠上层等温度回升快的方位;(4)5月下旬有翅蚜大量出现后,种群将迅速衰退,无需化学防治;(5)研究有翅蚜在防治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山南坡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开展树轮研究,建立树轮年表,计算年平均树轮宽度值和年平均断面积生长量(BAI),并分析在1988年发生升温突变前后,这2个树种树轮宽度指数变化趋势,及其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升温突变前后,2个树种树轮宽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在升温突变后,其变化趋势均由不显著增加转为显著下降。即树木径向生长减缓;升温突变后,2个树种树木径向生长对降水的响应有所减弱,而对气温的响应有所增强,并且发生了树轮指数和气候因子间相关性“正负转换”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