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定海湾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福建水产》2016,(2):132-136
通过对2010年6月7—13日发生在福建定海湾的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并探讨了该次双相赤潮生消过程。本次赤潮暴发时海区表层水温范围为22.8~23.2℃,盐度范围为28.24~28.36;本次赤潮暴发后,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区表层水体中夜光藻的大量存在对东海原甲藻的快速增长无摄食压力,而且在夜光藻大量存在的表层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及氨氮含量与正常海区相比均明显偏高,另外海区表层水体中东海原甲藻在赤潮暴发后仍能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以2000-2016年渤海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5-8月,2-4月和11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河北秦皇岛-唐山-辽宁绥中近岸、辽宁营口鲅鱼圈附近以及渤海湾近岸海域;(3)共检出赤潮生物40种,包括甲藻18种、硅藻18种、金藻2种、褐胞藻1种,另外还有原生动物1种,其中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是渤海爆发频次较高的赤潮优势种,另外海区的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生态演替现象;(4)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到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1990-1991年对核大砣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共见2大类、19属、56种。优势种为硅藻类的具边h园筛藻(CosinodiscaceaemanginalusEhrenberg)、佛氏海毛藻(thalassiolhnixfnauefeldiiGrunow);甲藻类的单角铠角藻(Cenatium fususEhrenberg)等。海区内浮游植物分布均匀,全年平均生物量为5.53×106细胞/m3。与1986年本底调查比较,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2年4月和9月及2013年5月和9月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9个站位定点采样调查,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20属49种,主要为近岸低盐性种类并伴有少量外海高盐性种类.其中,硅藻门44种,占90%;金藻门1种,占2%;蓝藻门1种,占2%;甲藻门3种,占6%.优势种类有硅藻门的威氏角毛藻(Chaetoceros weissflogii)、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虹彩圆筛藻(Cos.oculus-iridis)、苏氏圆筛藻(Cos.thori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美丽曲舟藻(Pleurosigma formosum)、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其中赤潮种类中肋骨条藻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说明种群结构不稳定,总体呈现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2010年7个航次(每年8月初至9月上旬)共200个站位的黄河口附近海域生态调查资料,研究其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黄河口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37种,丰度变化范围为(71.51~2296.31)×104个/m3,优势种类历年变化较大,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垂缘角毛藻(Chaetoceroslacinios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多样性指数值远岸区域普遍高于近岸区域,低值区多数位于入海的河口附近。聚类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大致可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福建长乐海区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福建水产》2012,34(3):196-202
本文通过对2010年5月2—10日发生在福建长乐海区的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并探讨了该赤潮生消过程。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可在光照较强的气象条件下发生赤潮;本次赤潮暴发后东海原甲藻仍能快速增长并聚集,且主要利用硝酸氮作为氮营养成分;该赤潮生物在赤潮过程中承受低磷贫瘠环境胁迫的能力较强。对监测过程中海区各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也表明,本次赤潮限制因子有:硝酸氮、亚硝酸氮、水温以及盐度等。  相似文献   

8.
集中使用寡核苷酸、肽核酸和细胞凝素3类探针对来自东海和厦门海域的现场赤潮样品进行了检测,尝试鉴定识别自然水样中有害的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和纤小裸甲藻,建立和优化了这些探针的检测方法和样品处理程序.结果表明,在东海和厦门海域的赤潮样品中均成功地检出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布情况,各探针的检测效率为DBA>Tama28S>Tama5S;在东海和厦门海域的赤潮样品中,也成功地检测出了微小原甲藻,各探针的检测效率为:ConA>PM18S02>PM28S02;在厦门海域的赤潮水样中检出了纤小裸甲藻,各探针的检测效率为:WGA>PNATP28S01>TP18S02>TP28S01.各探针检测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报道吻合较好.比较这3类探针的特异性,其中以PNA探针为最好,其次为DNA;lectin探针的特异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2年5月对同安湾6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门35属74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7种。优势种为奇异棍形藻(Bacillaris paradoxa),其次为海生斑条藻(Grammatophora marin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种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7种,主要种类有奇异棍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同安湾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11—2015年鸭绿江口辽宁东港赤潮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并分析了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5年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53属136种,其中硅藻门40属107种,甲藻门11属27种,金藻门2属2种。各季节优势种多为赤潮藻,如尖刺伪菱形藻、柔弱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等。浮游植物数量通常在春季和秋季出现高峰,在夏季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96(P0.01)。与夏季和秋季相比,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细胞数量和优势度均较高的单一优势种,可见春季—初夏是该海域赤潮易发季节。近年来偶见种和暖水种成为优势种的现象指示了外来物种入侵或调查海域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