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收集皮暗斑螟Euzophera batangensiz的处女雌蛾和雄蛾,提取雌蛾性腺分泌物,在室内通过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皮暗斑螟雄蛾对来自雌蛾性腺的不同化合物的反应,并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GC×GC/TOFMS),弄清了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组分为(29,E12)-十四碳-9,12-二烯-1-醇和(Z9)-十四碳-9-烯-1-醇.研究过程发现,GC×GC/TOFMS与传统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相比,灵敏度和精度更高,可以达到0.01ng/μL,在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 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黄野螟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具体部位,将雌蛾解剖为头、胸、腹、翅4部分,分别使用其挥发性气味对雄蛾进行触角电生理(EAG)检测,确定雌蛾腹部挥发物可以刺激黄野螟雄蛾产生最强的电生理响应。通过使用雌蛾腹部前、中、后3段的挥发物信号刺激雄蛾触角的电生理检测,进一步发现雌蛾腹部中段挥发物信号对雄蛾触角具有最强电生理活性,指示雌蛾腹部中段最可能是雌蛾性信息素释放的主要部位。另外,对雌蛾腹部3段结构提取挥发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GC-MS)检测和总离子图(TIC)对比,结果发现腹部中段挥发物成分中具有2个雌虫特异性成分,为该组织最强电生理活性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开发黄野螟的高效性诱剂确定了成分来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刚羽化出房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雌、雄蛾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简称HS-SPEM)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简称GC-MS)法对其外激素挥发物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比较雌、雄蛾外激素成分的差异,以明确大蜡螟雄性信息素组分。GC-MS检测结果表明,大蜡螟雌蛾外激素挥发物(乙醇、辛酮、壬酮和癸酮)和雄蛾外激素挥发物[辛酮、壬酮、壬醛、壬醇、癸酮、十一烷醇(酮)和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2]组分差异较大,但都以酮类和醇类为主。组分对比结果表明,辛酮、壬酮和癸酮为大蜡螟雌、雄蛾外激素共有组分,但壬醛、十一烷醇(酮)和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2为大蜡螟雄蛾特有,推测它们(1-undecanol除外)为大蜡螟雄性信息素。说明大蜡螟由雄蛾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雌蛾交配,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性信息素对大蜡螟进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信息素对河北地区枣树皮暗斑螟进行了林间监测.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能够准确监测皮暗斑螟成虫发生动态,精确测报其发生量.2年的监测结果说明,全年蛾主要发生期自4月中旬至8月下旬,有世代交替现象.成虫越冬代羽化相对集中,主要在4月底5月初,其余时间羽化量没有明显的高峰.雄蛾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昼夜反应基本发生在深夜,其反应模式为单峰式--夜间型,敏感时期为午夜0:00-3:00.通过诱捕虫量对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做回归分析,得出性信息素测报皮暗斑螟危害及发生状况,其测报公式为:y诱捕虫量=0.0181x有虫株率;y诱捕虫量=1.0242x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8.
枣粘虫成虫性引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粘虫是我国红枣产区的重要害虫。为探求防治新途径,对成虫生物学与性引诱进行了初步研究。枣粘虫一年发生三代,各代成虫发生的始、盛、末期分别为:第一代3/上——4/上—4/下;第二代6/上——6/中——6/下;第三代7/上——7/下——8/中。雌雄性比在0.86∶1和1.19∶1之间。一般雄蛾羽化早於雌蛾。95%以上成虫集中于早晨5——8时进行交尾。雌雄多次交尾,雌蛾平均1.48次,雄蛾3次。成虫寿命一般为一周左右,雌蛾寿命长於雄蛾。田间性诱试验表明:活雌蛾性诱以3头和5头的雌当量效果最好;粗提液以乙醚为溶剂的诱蛾数量最高;摘取腺体以羽化后48小时摘取的诱捕效果较好。通过对雌蛾性腺体所产生的性信息素进行EAG——GC以及色质联仪分析,初步确定枣粘虫性信息素的成份是一元不饱和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多元体系。经微量臭氧化测定,双键位置在7位和9位。田间生测表明以反、顺——9——十二碳烯醇酯(E、Z——9—C_(12)∶OAC)在比例为80∶20和83∶17时对雄蛾的诱捕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和交尾规律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为开展荔枝蒂蛀虫化学生态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80±5)%和光照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羽化和交尾习性;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性反应。【结果】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在化蛹后7~8d;3日龄成虫交尾最为活跃,交尾高峰期在22:00-01:00;3日龄雄蛾对3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较强,尤其对22:30-00:30雌蛾性腺的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2:30-00:30是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荔枝蒂蛀虫3日龄雄蛾对3日龄雌蛾22:30-00:30性腺粗提物具有明显的选择趋性。【结论】荔枝蒂蛀虫交尾与性信息素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小菜蛾雌、雄成虫对雌蛾性信息素(8expheromone,SP)两种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i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以及性信息索与寄主植物5种挥发性物质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Z11-16:Aid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Z11-16:Ac.将Z11-16:Aid和Z11-16:Ae按照质量比5:5和7:3进行混配,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5:5配比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7:3配比.部分供试植物挥发性物质能增强小菜蛾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但会因植物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小菜蛾性别而存在差异.雄蛾对反-2-己烯醛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反-2-烯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雌蛾,而雌蛾对顺-3-己烯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青叶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要显著高于雄蛾.因此,小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与植物挥发性物质合理混配可以降低性诱剂成本,提高诱蛾效率,特别是具有提高雌蛾引诱比例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目前应用于研究检测葡萄酒中农药残留的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分析法、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分析法。并对目前葡萄酒农药残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应用RNA干扰技术对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NA干扰技术,通过腹腔注射法将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1(SexigPBP1)双链RNA导入雄蛾体内,48 h后定量PCR检测表明,SexigPBP1的mRNA表达量被敲减90%以上;同时,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表明,注射处理48 h后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主组分Z9,E12-14∶Ac的EAG反应降低了约60%,证明SexigPBP1在雄蛾对该组分的感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梨叶斑蛾引诱物质。[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梨树挥发物的主成分,并通过触角电位仪(EAG)测定了梨叶斑蛾对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梨叶中共鉴定出包含萜类、酯类、醛类及醇类在内的24种主要挥发物。梨叶斑蛾雌雄蛾对供试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其中雌蛾对芳樟醇、月桂烯、反-β-罗勒烯的反应最明显;雄蛾对芳樟醇、反-β-罗勒烯、α-法尼烯的反应最强烈。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梨叶斑蛾雌蛾对3种供试化合物的EAG活性与化合物的剂量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基于植物源的梨叶斑蛾监测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鉴定中国梨木虱性信息素的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其性引诱剂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利用正己烷分别提取梨木虱冬型雌、雄成虫体表浸提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浸提物对中国梨木虱冬型雌和雄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浸提物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雌虫浸提物对雄性梨木虱有较强的引诱作用,雄虫浸提物对雄木虱,雌、雄浸提物对雌木虱均无引诱作用,说明雌虫浸提物中含有雌木虱释放的性信息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雌虫浸提物中13-甲基二十七烷和2-甲基二十七烷的含量多于雄虫浸提物中的含量.在保留时间为23.136 min时,雌虫浸提物出现色谱峰,而雄虫浸提物没有出峰.这3种化合物可能是中国梨木虱冬型雌成虫的性信息素成分.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MS法对海芋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确认了28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1,2-苯二甲酸双(2-异丁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1',3'-β-环己二烯)-吲哚、5-十四碳烯-3-炔、2,3-二氢-苯骈呋喃等.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1,2-苯二甲酸双(2-异丁基)酯含量最高,占32.51%.  相似文献   

18.
沙柳木蠹蛾是荒漠区灌木林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可利用性信息素对其进行生物防治。对沙柳木蠹蛾的性信息素主成分顺-7-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7-14:OAC)和顺-5-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5-14:OAC)进行了立体选择性合成,其中,Z7-14:OAC采用炔化物反应引入炔基,经过顺式或反式还原得到相应的不饱和醇类化合物,再酯化为所需的乙酸酯;Z5-14:OAC的合成是将四氢吡喃直接开环制得溴代戊醇乙酸酯,再通过Wittig反应与正壬醛偶联成不饱和酯类化合物。产物经红外光谱仪(IR)和气质联用(GC-MS)确认,可用于该虫的诱杀、交配干扰和虫情测报。  相似文献   

19.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举肢蛾雌蛾性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和雄蛾触角(性信息素接受系统)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为一个由节间膜特化而成的完整上皮环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