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鲟鱼卵与西伯利亚鲟鱼卵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鱼卵的营养成分,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鱼卵的水分含量平均值为62.83%~64.88%,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0.38%~20.77%,粗脂平均含量为10.41%~13.58%。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鱼卵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鱼卵,而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略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俄罗斯鲟鱼卵和西伯利亚鲟鱼卵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0.66和44.43。两种鲟鱼卵的脂肪酸中,均以C16∶0、C18∶2n6c和DHA为主要脂肪酸,三者总的质量分数达50%左右;而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俄罗斯鲟鱼卵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在两种鱼卵中含量分别为19.47%和16.8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鲟鱼卵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但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EAA)、DHA和n3PUFA含量来看,俄罗斯鲟鱼卵的营养价值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  相似文献   

2.
随着鲟鱼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人工养殖的鲟鱼逐渐成为商业开发的主要来源。在人工养殖品种中,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国外较为成功的杂交品种为小鲟鳇,即欧洲鳇×小体鲟,我国利用野生资源曾进行过史氏鲟×达氏鳇,而利用人工养殖鲟鱼杂交育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史氏鲟、闪光鲟的试验,并与西伯利亚鲟自交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1)试验亲鱼均来源于公司自购受精卵人工培育而成,母本为西伯利亚鲟,父本为西伯利亚鲟…  相似文献   

3.
几种杂交鲟水库网箱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两杂交(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小杂交(小体鲟♀×史氏鲟♂)、三杂交(史氏鲟♀×国外杂交鲟♂)、俄罗斯杂交(史氏鲟♀×俄罗斯鲟♂)、反杂交(西伯利亚鲟早×史氏鲟♂)、大杂交(西伯利亚鲟♀×达氏鳇♂)进行了网箱养殖对比试验,选择两种国产鲟鱼饲料进行了试验对比,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成活率、饵料系数、公斤鱼的饲料成本、饲料经济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群体相对增重率和群体重量生长率等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结果表明:两杂交、大杂交、反杂交、小杂交均体现出了较好的养殖效果,而三杂交、俄罗斯杂交则存在一定的问题.饲料对比结果A料的饲料蛋白质效率、群体相对增重率和群体重量生长率优于B料,但饲料经济效率不如B料.  相似文献   

4.
鲟鳇鱼类现存1目2科6属27种。目前,主要增养殖种类有:史氏鲟、杂交鲟(欧洲鳇与小体鲟的杂交种)、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美洲白鲟、匙吻鲟、闪光鲟、欧洲鳇、小体鲟。鲟鳇鱼类是大型经济鱼类。1924年捕自伏尔加河河口的1尾欧洲鳇雌鱼重1228公斤,怀卵246公斤;1975年捕自伏尔加河三角洲的1尾欧洲鳇雌鱼重745公斤,怀卵148公斤。我  相似文献   

5.
罗相忠 《淡水渔业》1996,26(3):25-26
俄罗斯亚洲地区几种鲟类生物学简述罗相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俄罗斯亚洲地区分布有9种鲟科鱼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栖息有达氏红和史氏鲟。鄂毕河、叶尼塞河及贝加尔湖均栖息有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太平洋鲟分布在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及库页岛的一些河...  相似文献   

6.
在8口3.9 m×4.0 m×0.6 m的水泥培育池中,对购进的7739尾西伯利亚鲟、50000尾俄罗斯鲟和70000尾史氏鲟的仔鱼分别进行50~60 d的集约化培育,培育结果,鱼种的体长达8 cm以上,且能够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饵料,三种鱼苗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74.82%、87.86%和66.92%。利用闲置的1200 m2养鳗池进行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和史氏鲟的商品鱼饲养,10个月后其商品率均超过95%。  相似文献   

7.
<正>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中体型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我国出产的品种有长江流域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和达氏鲟等。目前我国养殖品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史氏  相似文献   

8.
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群体生化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正、反杂交种[即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进行了9种同工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史氏鲟的多态位点比例最低(20.00%),西伯利亚鲟及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的多态位点比例最高,且相等(35.00%);群体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1215~0.1744;聚类分析表明,史氏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同一分支,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另一分支。  相似文献   

9.
西伯利亚鲟隶属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部的鄂毕河至东部的科雷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中,是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其肉食用价值高、其皮可做成优质皮革,特别是由其卵加工成的鱼子酱在国际上享有"黑色黄金"、"黑珍珠"之称.随着我国成功引进欧洲西伯利亚鲟和孵化育苗设备,在我国取得了优于其它种类的养殖效果,成为近年鲟鱼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然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密度养殖使养殖水体恶化,病害频发,症状多样,病因复杂,病原种类多,已成为制约西伯利亚鲟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鲟鱼鱼体质量百分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明  胡超  陈金芳  蓝泽桥 《水产科学》2007,26(10):570-573
以俄罗斯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4个品种的19尾活体鱼为试验材料,按照鱼体质量>10 kg和<5 kg分组进行解剖,得出了13个解剖部位的质量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鲟鱼的出肉率约50%,且史氏鲟最高,其他依次为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  相似文献   

12.
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5种组织(心、肝、肌、眼、肾)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乙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同工酶在各自群体内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4个不同鲟鱼群体间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差异,可作为区分这4种鲟鱼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3.
鲟鱼养殖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鲟鱼品种约有29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我国拥有鲟鱼9种,其中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为主要养殖品种。欧洲有鲟鱼9种,其中俄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和欧洲鳇为主要品种。北美洲有鲟鱼11种,其中高首鲟、美洲鲟、中吻鲟和匙吻鲟为主要品种。我国已先后从欧洲引进了俄罗斯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闪光鲟和鳇鲟,从北美洲引进了匙吻鲟和高首鲟。可望人工养殖成功后移入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域中形成群体生产力。现将我国及世界主要鲟鱼品种人工养殖进展状况介绍如下。1中国鲟鱼养殖1.1史氏鲟史氏鲟亦称黑龙江鲟…  相似文献   

14.
5种鲟、鳇鱼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达氏鳇(Husodauricus)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小体鲟(A.ruthenus)西伯利亚鲟(A.baeri)的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DNA片段。通过25个SSLP及Ⅰ型引物对5种鲟鳇鱼的基因组DNA进行PCR多态性引物筛选,获得11个能扩增出遗传多态性的有效引物,通过对5种鱼的PCR分析,平均遗传距离为0.748,遗传距离最大的为达氏鳇和小体鲟之间为0.9355,DNA分析结果还显示,鲟鳇鱼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十分低下(47.93%)。同时建立了5种鲟鳇鱼的聚类图。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四、脂质(一)最佳膳食脂质鲟鱼的最佳膳食脂肪需要量只有一个研究,Guo et al.(2011)以初重67g的杂交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为实验鱼,进行了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7组试验饲料(37%粗蛋白)分别含不同氮源,依次增加鱼油和豆油的混合油(1:1,饲料混合油含量4%~19%)。结果表明FE不受饲料脂肪含量的影响。SGR折线分析表明,幼龄杂交鲟的最大脂质需要量为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集约化养殖鲟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朱新 《水利渔业》2003,23(1):29-30,42
在8口3 9m×4.0m的水泥培育池中,先后对7739尾西伯利亚鲟、50000尾俄罗斯鲟和70000尾史氏鲟的水花分别进行50~60d的集约化苗种培育,其个体在8cm以上且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种苗总成活率分别为74 82%、87 86%和66 92%,利用闲置的1200m2的鳗鱼养殖池进行5000尾西伯利亚鲟、5000尾俄罗斯鲟和4500尾史氏鲟的商品鱼生产性养殖,10个月后其商品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8.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 rmes)、鲟科(Acipenser idae)、鲟属(Acip enser),为软骨硬鳞鱼,分布于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大规模示范推广杂交鲟养殖技术,近几年鲟鱼在养殖品种上杂交鲟基本替代了原有的纯种鲟鱼,如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小体鲟、俄罗斯鲟等。目前鲟鱼有多个杂交种,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方式下,多数杂交鲟具有比其亲本更高的生长率,体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养殖前景好。经过几年的选育和试验,我们选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营养佳的京龙1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作为主要推广对象。  相似文献   

20.
<正>西伯利亚鲟是引自欧洲的鲟鱼种类,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鲟鱼种类,施氏鲟是原产于黑龙江的鲟鱼类,是目前国内养殖范围仅次于西伯利亚鲟的种类,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发现这两种鲟鱼都有自身的劣势,如西伯利亚鲟不耐高温而施氏鲟不耐运输,同时,国内的杂交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一些是国内生产的,这些杂交种的养殖效果差距较大,因此本文进行了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苗种培育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