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白Ⅱ、Ⅲ系种鸡生长发育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京白鸡饲养管理标准,于1988年9—12月对引入的京白Ⅱ、Ⅲ系鸡进行育雏、育成期生长发育测试。结果表明:3—6周龄公鸡增重慢,母鸡增重快,7—16周龄公鸡增重快,母鸡增重慢;除6周龄Ⅰ系公鸡体重低于标准3%,14周龄后母鸡体重低于标准5%外,两系公母鸡出壳重和3周龄以后体重基本达到或超出标准体重;雏鸡42日龄成活率,Ⅱ系鸡为96.28%,Ⅲ系鸡94.61%,达到该品种原产地指标。  相似文献   

2.
一、公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1、公母鸡分群饲养由于公雏比母皱小,比母雏弱,公雏采食量少.所以需要与母雏分群饲养,给以精心照顾。公母雏如不能分群饲养,会导致公鸡早期发育受阻,性腺发育迟缓.所以,爱拔益加种鸡 ,要求在育雏期(0-4周)和育成斯(5-20周)分群饲养,然后在20周龄与母鸡合群饲养,公母鸡分群饲养,更有利于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近些年,肉鸡饲养业发展很快,为养殖场(户)带来了收益。肉用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研究表明:7日龄体重每增加1g,能够令36日龄的体重增加6g。7日龄体重是衡量育雏管理是否成功的最好指标,7日龄的体重目标应该是初生重的4.5倍,如果不能达到目标,就应该检讨进雏前的准备工作和育雏方法。  相似文献   

4.
笼养肉种鸡饲养管理中,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并加强管理是发挥肉种鸡笼养优越性的关键,直接影响笼养经济效益的好坏。加强人工授精技术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鸡的使用与管理 1.加强种公鸡的培育:由于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产蛋期需要的种公鸡数量较少,因此我们往往忽视了公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实践表明,由于需要的种公鸡数量较少,相对而言,每只公鸡对整群受精率影响更大,因此笼养对种公鸡品质要求更高。育雏、育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育雏期分群饲养对鲁禽3号公鸡死亡率的影响,旨在为鲁禽3号公鸡饲养方式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选用5760只1日龄健康鲁禽3号公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480只鸡。Ⅰ组和Ⅱ组为分群饲养组,Ⅰ组每个重复分为8个群体,Ⅱ组每个重复分为4个群体;Ⅲ组为对照组,每个重复不分群,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1~21、22~42日龄和整个育雏期死淘率,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鲁禽3号公鸡育雏期采取分群饲养技术,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肉鸡生长速度较快,在良好的遗传潜力作用下,能更有效地发挥胸肌多、脂肪少的特点。目前在肉鸡遗传育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点对种鸡的饲喂与管理是一个挑战,要使种鸡保持着优异的繁殖潜力,需要良好的营养策略和饲养管理。1育雏育成期的营养挑战1.1限饲前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在限制饲喂前获得良好的开端较重要。除了适当的育雏管理,提供雏鸡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营养也较重要。公鸡7日龄体重对于获得  相似文献   

7.
该实验设计了2个试验,研究低蛋白质(CP)日粮中添加晶体氨基酸对1~48日龄肉鸡4个饲养阶段:育雏(1~7日龄)、起始(8~21日龄)、生长(22~35日龄)和结束(36~48日龄)阶段公鸡和母鸡的生产性能、血浆代谢物、营养消化性、氮平衡和摄水量的影响。每一个阶段3组试验日粮:对照组(C组)日粮中CP水平分别为24.5%、23.0%、21.5%和20.5%,中等蛋白质水平组(M组)和低蛋白质水平组(L组)日粮中CP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少1.5%和3%,但能量(ME)和可消化赖氨酸水平相同。试验1中,公鸡组的起始、生长和结束阶段日粮中CP水平降低3%可提高饲料转化率(P〈0.05),育雏、起始和结束阶段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P〈0.05)。在母鸡组,仅起始阶段血浆白蛋白水平有相同的效应(P〈0.05)。在育雏、起始和结束阶段,性别影响血浆白蛋白水平,且母鸡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公鸡。在试验2中,日粮中CP水平的降低线性减少了公鸡和母鸡的摄水量(P〈0.05)。日粮中CP水平降低1.5%或3%,公鸡排泄到环境中的氮分别减少9.5%和17%,母鸡排泄到环境中的氮分别减少11.8和14.6%。总的来说,4个阶段饲喂低CP水平的日粮,减少了肉鸡的摄水量和氮的排泄,且仅对公鸡的饲料转化率有负面影响。所以,单一性别饲养能够减少养鸡场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各地的一些先进经验,特将发挥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三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参考。1育雏期该期主要是培育出健康的种公雏。由于种公雏因选种等因素的影响,开始会比母雏体型小一些,因此,在育雏期必须给予仔细的照顾和精心饲养,才能使其成活率得到保证,才不致影响到以后的公母比例。1.1公母分饲从育雏开始,应当采取公母分开饲养,这样,不但育雏期能对种公鸡进行细致的管理,而且以后更能有效地控制公鸡的体重。1.2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在种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公鸡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其不仅占母鸡群8%~10%的比例,还肩负着繁殖后代的重任,商品代鸡群半数以上的基因物质来自于公鸡。由此可见只有加强种公鸡的饲养管理,才能够提高种鸡群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1育雏育成期料量控制在育雏前2周应刺激公鸡尽量  相似文献   

10.
<正>肉种公鸡育雏期间,尤其是在育雏前期,如果体重达不到标准体重,就意味着其生长发育差,体型发育小,这直接对日后体成熟和性成熟情况,以及对产蛋期受精率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多年育雏的实际情况中来看,这一阶段体重不达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1鸡苗因素经笔者统计并对2010~2013年期间自己亲自参与育雏的17个批次的种公鸡初始体重和7日龄体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初始公鸡体重低于40g的2  相似文献   

11.
公、母分群饲养是养鸡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肉鸡生产中,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公鸡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明显超过母鸡,饲料转化能力也明显比母鸡高,如果这时仍然是公、母混群饲养,公、母鸡的营养需要将由于单一种饲养而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公鸡的生长就会受到阻碍.饲养期较长的鸡群,当群居次  相似文献   

12.
引进汶上芦花鸡种蛋2 000枚,孵化出1 520只苗鸡。育雏期(1~35日龄)采用平养,育成期(36~154日龄)采用放养加补饲的方式饲养,产蛋期(169~301日龄)采取三阶梯笼养方式饲养,按照常规免疫。开产时母鸡体重1 213 g,公鸡体重1 810 g,43周龄蛋重49.7 g,成年母鸡体重1 595 g,公鸡体重为2 249 g。  相似文献   

13.
按性别的不同分群饲养肉用商品鸡,是近几年大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现将分群饲养的依据、好处及措施做一介绍,供参考:一、依据由于公母雏鸡的生理基础的差异,它们对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反应也就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羽毛生长速度不同。公鸡长羽毛慢、母鸡长羽毛快。公鸡易受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影响,胸囊肿的发病率也高。因此要求稍高的育雏温度和相对较为干燥而蓬松的垫草。二是生长速度不同。公鸡比母鸡长很快,刚出壳的公雏比母雏重1%,但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大,公母体重的差别越来越大。4周龄时公鸡比母鸡体重大13%,6…  相似文献   

14.
安邦 《江西饲料》2003,(3):40-40
1抓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育雏期进行科学管理,是提高鹌鹑日后产蛋率的重要保证。确保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是温度的管理,一定要保证较高而稳定的温度:1~3d38℃-39℃,4~5d36℃-37℃,6-10d35℃,10~35d30℃-32℃。育雏宜采用单层平网方式,这种方法光照好,温度均匀,卫生条件好,传染病发病率低,育雏期应分别在5日龄、10日龄和15日龄各测量平均体重一次,若达不到标准体重,就要加强饲养管理。18日龄后可从育雏室转到成年鹌鹑笼,在转群饲养阶段要求与育雏室的环境相同。在育雏期要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坚持每次消毒。即在每批育雏结束后,就要对育雏室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春季培育雏鸭,疫病少,易成活,生长快,好管理,是一年中最好的育雏季节,在饲养管理上必须掌握以下六环节:1切忌忽冷忽热春季气候多变,育雏期间要十分注意保温,切忌给温忽高忽低。育雏鸭的适宜温度为:1~3日龄30℃,4~7日龄25℃,3周龄后随常温饲养即可。  相似文献   

16.
种公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蛋受精率的高低,因而,在管好母鸡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对种公鸡的饲养管理。笔者从事肉种鸡饲养管理工作近10年,通过不断提高对种公鸡的饲养管理水平,总结经验,使种蛋的受精率逐年提高。近2年饲养AA肉种鸡6万套,全期种蛋受精率平均在94%以上,高峰时达97%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 搞好公母鸡的分饲工作 育雏、育成期实行公母分栏饲喂,产蛋期平养母鸡的料桶应没有防止公鸡吃料的防栅网,每条栅网水平间隙为42.5mm(因品种不同也有差异),每8~10只公鸡吊挂1只料桶,高出地面45~50cm,料桶要平稳,不能倾斜。喂料时先喂公鸡,后喂母鸡,以防公鸡乱窜。分配饲料的速度要快,各个料桶的料量要均匀,尽量让公母鸡在同一时间内都能吃到饲料,料量一定要准确。笼养撒完料后要及时地匀料2~3次,保证每只公鸡采食的料量相同。  相似文献   

17.
鸡场在进行人工授精时总是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而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鸡体。须知,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不仅和人工授精的操作有关,更主要的是和鸡体有直接关系。这在种鸡人工授精管理中是不能被忽视的。一种鸡饲养管理上常被忽略的问题1强调开产鸡群的饲养管理而忽略育雏、育成鸡群的饲养管理种鸡生产性能如何和种鸡在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育雏、育成阶段控制得好,种鸡开产后的各项生产性能也好,受精率也高。相反,忽略了加强对育雏、育成鸡群的饲养管理,种鸡开产后不仅产蛋率低,而且受精率也低,各项生产性能都不理想。在种鸡人工授精的管理中,不仅要强调开产鸡群的饲养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种鸡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这是关键,是种鸡群高产蛋率、高受精率的基础。2强调公鸡的饲养管理而忽略母鸡的饲养管理种鸡场往往注重公鸡的培育与淘汰,重视公鸡的营养补充与疫病防制,而母鸡却没有被同等重要看待,片面强调种公鸡的作用,而忽略了种母鸡的作用。其实,就种鸡而言,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不仅仅决定于公鸡,也决定于母鸡,两者同样重要。在种鸡的人工授精生产中,不仅公鸡要健康,营养要充足,母鸡也一样。如果母鸡营养不良,很难想象鸡群会有好的产蛋率和受精率;如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一些国外引进的和杂交繁育的肉鸡新品系也越来越多。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原有的饲养管理体系与程序已越来越不适应与新品系肉用种鸡的生长。而在种鸡场,如何更好地提高种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发挥种鸡的最大潜力,提高养殖的综合效益,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又与种公鸡的饲养管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现就新品系肉用种公鸡在不同时期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综述如下:1育雏期(1~6周龄)取得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均匀度和较理想的体重是本阶段管理的重点。1.1进鸡前的准备因刚孵化的种公雏鸡…  相似文献   

19.
许晶 《当代畜牧》2013,(5):42-43
鹌鹑刚出壳至2周玲为鹌鹑的育雏期。刚出壳的雏鹌鹑个体小,绒毛短稀,体温较低,必须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在饲养管理中应该注意关键技术如下:1温度,雏鹌鹑对温度非常敏感,在育雏期应该注意保温。1~3日龄35~38℃,4~7日龄33~35℃,8~14日龄30~33℃。室内恒温保持在28~30℃为宜。2育雏前期的准备。育雏舍内及育雏设备的消毒和防疫,为了搞好育雏工作,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直接关系到养殖的好坏。3合理的的控制好鹌鹑密度,湿度,光照等。这些措施可以使得养殖经济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鸡场饲料费的开支约占生产总费用的70%左右,本文说明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鸡场经济效益的措施。1 提高饲养员责任心 应让鸡场的经济效益与饲养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在饲料投放过程中,严禁抛、撒、溢等浪费饲料的行为。加料不超过料槽1/3,宜少喂勤添,槽高应高于鸡背的2~3cm,尽量节省饲料。鼓励饲养员钻研养鸡技术,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责任心。2 及时挑选优良种公鸡 在育雏阶段,为适应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公雏比母雏多耗料25%左右,若不及时淘汰残、次公雏,不但多耗料多用人力物力,还会影响母雏正常生长发育。种公鸡的初选日龄一般为35日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