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伟一  徐世雄 《新农业》2009,(11):48-49
上世纪80年代初,抚顺地区开始种植林下参,到2006年末全市林下参种植面积达37万亩,参龄大部分6~8年生,由于栽培历史较短,参农对培育林下参的标准及栽培方法尚不完全掌握,急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此,抚顺市老科协从2007年春开始,在抚顺地区研究推广林下参标准化栽培,总结出三点经验供广大林下参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林下参栽培技术的科学应用,就能促进林下参的生长质量,提高栽培的整体产量。本文主要就林下参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的林下参栽培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石柱子参是由山参经驯化而成的栽培品种.在石柱子参栽培历史上,是以毁林种参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当下建设生态中国理念相悖.近些年,石柱子参栽培用地矛盾日趋突出,如何保持石柱子参种质资源优势,使其向自然型、生态型方向发展,林下生产将是解决生产瓶颈的最佳途径,为此,研究石柱子参林下栽培的关键技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林下参就是模拟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把园参籽撒到或者参苗栽到原始森林里,采用人工栽培,自然生长,不进行任何人工管理的手段。经过几十年生长再挖出来,具有和野山参相似的品质和化学成分。年限越长,其价值也随之猛涨。林下参质量和价值均可与野山参妣美,有效物质含量高,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又无农药、化肥等残留。本文粗浅地介绍林下参栽培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园参野化栽培又称山参栽培、林下参栽培、家参野化栽培.就是把长白山园参种子种植在与野山参生长相似的林地内.在人为管理看护下自然生长十几年、几十年。使人参根部形态和内在质量与野生人参相似的一种栽培方式。园参野化栽培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林地立体经营综合利用.提高人参产品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辽东山区林下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总结了林下参栽培技术,包括立地选择、选种与催芽、播种、栽培管理、病虫鼠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供参农借鉴。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林下参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参是在森林内种植并经较长年限的人参。本研究探讨了长白山林下栽培技术,采用自然生长模式,即不施化肥和农药,从人参林地、播种时间的选择,浸种消毒、灭菌、播种及管理方面介绍林下参栽培技术,将其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林下参的栽培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彭浩  吕龙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0-10402,10434
研究了中国人参的药用史和栽培史,并结合近几年的调研活动和科学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模式人参栽培的关键技术,指出人参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为发展林下参栽培和发展非林地人参栽培。  相似文献   

9.
正石柱子参,简称柱参,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起源于野山参,是野山参经人工栽培驯化选育的品种,栽培区域是以宽甸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石柱参传统的栽培方式是毁林栽参,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导致石柱参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参,致使林参用地矛盾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参林矛盾,延续发展石柱参产业,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林下石柱参,让柱参回归大自然的发展理念,引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方式种植的五指山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指山参根茎的营养成分、浸出物测定,确定最适合的种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参中的营养成分丰富,尤其是矿物质元素中钙、铁和锌含量均超过了一些豆类植物;不同栽培方式对五指山参根茎水分、脂肪、蛋白质、总糖和矿物质及浸出物含量均有影响,野外林下野生栽培所含的营养成分、浸出物明显高于大田栽培,因此野外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种植的五指山参所含有的成分更高,更加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林下参总皂苷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色法分析了林下参中总皂苷的含量,并与栽培参、野山参的总皂苷含量进行了对比。对该测试方法准确性、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证实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林下参各部分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杨树种苗快繁技术、成品苗高效栽培推广品种、高效栽培林下复合经营示范模式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参都以"东北三宝"驰名中外。而山参是人参中的珍贵品种,主要在东北地区的山林地带种植。近年来,长春的多个地区在林下参的栽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因此,本文对长春地区的林下参栽培技术展开了分析,为其他地区的林下参种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长白山区林下炭疽病病害种类及其病因,本研究从发病林下参叶中分离纯化病原,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对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害由人参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 Uyeda Takimoto)侵染所致,是人参炭疽病。炭疽病一般侵害栽培人参(园参)的叶片、果实和茎,这是首次在林下参上发病的报道,提醒广大种植户在林下参种植护育中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虎林市北药开发已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依托林区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人参种植项目,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林区职工收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人参种植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产业链,即可以拓宽林区职工就业渠道,又可以依托自然优势,增加职工经济收入。1项目区概况虎林市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下参种植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区位于虎林市示范林场施业区内,  相似文献   

16.
张宏成 《新农业》2011,(10):36-36
辽东宽旬地区栽培中草药14.6万亩,其中林下参8万亩、辽细辛2万亩、关玉竹1万亩,年均产值近3亿元,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发展无公害绿色中草药生产中,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6,(7)
为探讨不同立地条件对林下参生长的影响,在碱厂林场五间房工区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冠下栽植林下参均可;林下参的保存率及产量受坡向、坡度影响明显,坡向以东北最佳,坡度以24°最好;土壤容重对林下参的保苗率有明显影响,林下参生长的最佳容重范围为0.85~0.95;南坡郁闭度0.7以上的地块完全可以发展林下参。  相似文献   

18.
洪悦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26-27,102
辽东山区具备林下参栽植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林下参产业优势明显.该文结合当地实际,从选地、选种催芽、播种、播后管理、病虫鼠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辽东山区林下参栽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林下参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二马牙和长脖类型林下参不同组织中人参皂苷含量存在差异的分子机制,测量同一环境下14年生两种林下参表型及人参皂苷含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类型林下参的叶片、芦头及主根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芦头的7个差异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长脖相比,二马牙芦头短粗、须根发达、根部及地上部分均更粗壮、产量高。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2种类型林下参叶片、芦头、主根中分别有124、604、89个差异基因,上调基因分别有48、283、31个,下调基因分别有76、321、58个;通过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到16、70、17个通路中,主要注释到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苯乙醇苷生物合成通路中。研究结果为林下参的品种选择以及揭示林下参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林下护育、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3种栽培模式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中,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最丰富,在3种类型土样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5.30%、15.24%、17.19%;真菌群落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优势真菌菌群,在3种人参土样中分别占65.49%、68.47%和48.58%。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的人参土样中,主要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比较接近,但与林下护育人参土样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的真菌群落差异较小。在林下护育和采伐迹地栽培模式下,有益微生物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所占比重较大。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时,通过外源添加可提高土壤肥力。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eae)在林下护育栽培模式下占有一定比例,可成为人参土壤改良的生物菌剂备选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