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黑木耳优良品种春季选育的基础上对10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24个栽培菌株进行了秋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从10株野生菌株中筛选出2个较优菌株A15和A6;从24个栽培菌株中筛选出7个较优菌株M4,M14,M8,M15,M25,M3和M37。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共在西藏林芝地区的20个不同地点采集到20株优良野生黑木耳菌株,然后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通过常规筛选程序进行菌种筛选,以期得到适合当地栽培出耳的优良黑木耳菌株。结果表明,20株试验菌株中X6菌株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中菌丝的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和长势等均优于其他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然后通过栽培试验和商品性能分析,确定X6为优良菌株。最后通过rDNA的ITS序列对筛选所得菌株进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基因序列比对表明,X6菌株为木耳属黑木耳种。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16,(5)
正庆元县"野生灰树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项目课题组自2013年起采集野生灰树花品种,共收集和保藏从百山祖、五岭根、绍兴等地采来的野生灰树花菌株23株。2015年,通过与目前主栽品种进行的出菇对比试验后,从中筛选出8个菌株于2016年开展进一步栽培试验。与常规灰树花品种对比,参试的8个野生驯化栽培的灰树花品种中目前有5个已正常分化或出菇。  相似文献   

4.
牛瑛萍 《食用菌》2006,28(5):52-53
笔者在利用玉米芯种植平菇、金针菇、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2001年立项,以本地丰富的玉米芯资源为主要培养基对黑木耳进行栽培试验。经3年多的栽培试验,取得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玉米芯袋栽黑木耳优质高产技术,现简报如下。1菌株的选择我们于2001年从辽宁朝阳食用菌研究所引进黑木耳菌株888、998、K3 3个菌株。对3个菌株的品比试验,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的888菌株作为栽培用菌种。  相似文献   

5.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6.
收集并采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野生菌株与主栽品种23份,以设计的10对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对引物对23个菌株扩增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050~0.320,均值为0.216,Shannon信息指数0.100~0.690,均值0.455,引物MR005扩增效果最好,多态性最为丰富。对黑木耳23个菌株的聚类分析表明,北方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与野生菌株可划分为4类,大部分主栽品种和野生菌株聚到了第三大类群(主栽类群),说明北方地区黑木耳栽培品种与野生菌株间遗传背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商洛市主栽品种黑威15为对照,分离鉴定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并进行出耳试验,考察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特性,为商洛市黑木耳品种选育、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结果:经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均为木耳属,黑木耳;出耳试验结果,丹凤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早熟、产量高、抗杂抗逆性强、耐高温,有望成为优良黑木耳菌株,缺点是颜色偏黄;山阳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产量低、抗杂抗逆性弱、不耐大水和高温,但其具有耳芽形成快、早、整齐,早熟,颜色黑的优点,可以用来作为杂交选育亲本。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Auric ularia auric ula-judae)是一类栽培广泛的食药兼用菌,为调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市售黑木耳的种质资源,收集了东宁县黑木耳批发市场黑木耳干品11个和牡丹江市售黑木耳试管菌种6株.采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菌丝体,提取菌丝体DNA,扩增ITS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发现,经比对,17株供试黑木耳菌株ITS序列同源性均在99%~100%,其中16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59 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17种黑木耳菌株可分为7种不同类型,表明市售黑木耳菌种存在商品名不同但实际为同一品种的情况.以上结果为黑木耳种质资源调查及当地黑木耳品种引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3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黑龙江省黑木耳主栽品种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8对扩增多态性较好的引物,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三类,目前主栽黑木耳品种聚为一类,以前主栽黑木耳品种聚为一类,分离野生黑木耳聚为一类。供试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60~0.97,表明遗传多样性较高,主坐标分析也可将其分为三类,这与UPGMA聚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玉谦  张印 《食用菌》2000,22(1):10-11
为使黑木耳生产拥有良好的种源供应,防止因菌种退化而挫伤栽培者的积极性,我们进行了辽宁东部山区野生黑木耳的采集工作,并利用这些试材进行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经过近4年的选育试验,初步选出了09号优良菌株。1野生耳木的采集、分离与纯化1.1野生耳木的采集 我们先后在辽宁的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和凤城市采集野生耳木9段,编号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作为分离黑木耳菌丝的材料。1.2野生耳木菌丝分离与纯化 在野生耳木出耳最好的地方,剥去木皮及浅层木质后,将木质纯白的部位用…  相似文献   

11.
甘孜州食用菌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甘孜州野生食用菌资源及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情况,其中野生食用菌主要以冬虫夏草、松茸、羊肚菌、黄绿密环菌、翘鳞肉齿菌、牛肝菌、鸡油菌及黑木耳等为代表。该地区生态多样性丰富,野生食用菌生态环境主要以旱生灌丛、硬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草甸等为主。同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甘孜州地区农牧民持续增收,促进藏区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2.
六株黑木耳两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黑龙江省常用六株黑木耳菌种的胞内、胞外酯酶 (EST)及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黑木耳菌株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 ,同一菌株的胞内、胞外同工酶在酶含量和酶带数也存在差异。此差异性可以用来进行菌种鉴定。  相似文献   

13.
吕玉珍  张爽 《北方园艺》2011,(21):157-159
以黑龙江地区畅销的主要栽培菌种黑29为对照,研究了产自黑龙江山区柞栎木上经筛选获得的黑木耳野生LY58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8℃、pH 7.0;产量为(45±5)g/袋,生物学效率为95.4,其各方面性状皆优于对照菌株黑29,可用于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的袋料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以生产收集的24个黑木耳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24个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4时,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0 kb,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黑木耳的菌株选择及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黑龙江地区筛选出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强的西瓜品种,现将6个新品种的西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性状均不错,产量中京欣1号组中QF-JY比对照产量高出32.14%,庆红宝组中齐2006-7高出对照15.50%。其它供试品种产量较对照都有提升。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绿霉病是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北耳南移”成功与否的主要瓶颈.从湖南省麻阳县采集了30个染病黑木耳样品,并从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AD092,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将该长枝木霉菌株与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灵芝(Ganoderma spp.)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6种食用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表明,该长枝木霉对灵芝、姬松茸和大球盖菇侵染能力强,其菌丝能够侵入上述食用菌菌丝,导致其枯萎死亡;对黑木耳、杏鲍菇和秀珍菇侵染能力中等,仅导致交接处食用菌菌丝变黄枯萎.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咯菌腈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长枝木霉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咯菌腈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97.8%,为指导黑木耳生产过程中木霉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在黑龙江省西瓜生产中,每年因枯萎病导致西瓜减产10%左右。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枯萎病菌株形态均为典型的尖孢镰刀菌;致病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pH值=7,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四川食用菌的资源优势、优势区域、产值产量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2009年~2011年连续3年跟踪调查结果,汇总了四川省食用菌科技示范县的主要栽培种类、使用品种或菌株,以及它们的来源,提出在生产第一线上存在着菌株、品种、菌种和新品种的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分析探讨了这4个名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综合菌棒发菌、出耳情况以及耳片商品品质,对来源于东北、陕西及浙江丽水等地的18个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judae)菌株在浙江丽水地区进行品种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新科5、A97-2、A08、Au233、黑丰5号、916-1比较适合浙江丽水地区栽培;其中A97-2、A08、Au233、黑丰5号出耳早,产量较高,可以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品种,品质以A08最好;新科5、916-1出耳较迟,产量高,抗烂棒能力强,是当前栽培的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用系统选育对9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初筛、复筛,菌株AU5—23号具有所有目标性状,暂定名旗黑1号。旗黑1号菌丝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均匀,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子实体单片簇生,商品性状好,抗绿霉等杂菌能力强。2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每100千克干料鲜耳平均产量为78.7kg,比对照品种延特5号平均增产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