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坛紫菜(Porphyra haianensis)人工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多,如生态环境因子问题、苗种品质问题、养殖技术问题,同时,海区采壳孢子苗(下称海区采苗)时间的选定也是关键一环,它关系到海区采苗的成败、病烂的发生与发展程度等,是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技术关键。笔者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坛紫菜海区采苗的历史、现状及其过早采苗危害的论述,提出适宜的采苗时间,以期坛紫菜人工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一、海区采苗时间提早的概况福建省莆田市是我国南方坛紫菜主要产地之一,在过去漫长的增养殖过程中,渔农们发明用“石灰水清坛”进行“菜坛式增殖…  相似文献   

2.
坛紫菜(Porphyra haianensis)人工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多,如生态环境因子问题、苗种品质问题、养殖技术问题,同时,海区采壳孢子苗(下称海区采苗)时间的选定也是关键一环,它关系到海区采苗的成败、病烂的发生与发展程度等,是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坛紫菜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中潮区适宜养殖面积有限,而且各地为了争抢紫菜早上市卖好价,海区采苗时间较适宜季节普遍提前10—15天,造成气温水温不适,风力弱,风向反南,附晨霜,海水营养盐严重缺乏等极不利的环境因素,减弱了坛紫菜体适应环境扰动和抗御病原体侵入的能力。海区采苗失败,紫菜体严重病烂等事故不断发生,紫菜养殖业备受挫折。 为使坛紫菜养殖业走出低谷,经多年探索,采取坛紫菜移动养殖法,人工造就良好环境,效果甚佳,产量产值提高一倍。 1993年,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在下华海区对1600亩坛紫菜进行移动式养  相似文献   

4.
坛紫菜隶属于红藻门、红毛菜科、紫菜属,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大型食用藻类,主要产于福建和浙江沿海,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种。由于海区养殖超容量、气候异常变化、环境条件恶化、采苗提前和养殖生产追求"三密"(贝壳壳孢子密、采苗密度密、海区种养密度密)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海区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面积不出苗、烂苗和烂菜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刘瑞棠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4):18-19,23
本文对近几年以来福建省坛紫菜养殖发生大面积烂苗情况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一是坛紫菜壳孢子采苗后受秋季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影响坛紫菜生长发育;二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流速不畅,引发烂苗症的加剧;三是壳孢子苗帘附苗密度过高,坛紫菜的种质老化,遭遇不良环境时抗病害能力弱;四是受台风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发生变化;五是养殖管理方式陈旧,导致退潮后苗帘污染物多,影响坛紫菜生长。为此作者根据近年发病情况,提出几项防病害技术措施,为今后坛紫菜的生产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坛紫菜冷藏网和浮筏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将是扩大紫菜养殖面积、提高产量、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如何达到一次性壳孢子采苗,以保证在一个海区的同一筏架上进行多次冷藏网换网浮筏养殖所需要的苗帘出好苗,  相似文献   

7.
<正>坛紫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可人工栽培的海藻,俗名紫菜、乌菜,主要分步在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江苏海域的水温逐渐升高对于条斑紫菜养殖难度增加,所以盐城、南通、连云港一些养殖户转型开始养殖坛紫菜并且获得了成功,其操作流程如下。1采孢子苗以及丝状体移值方法坛紫菜果孢子采苗时间一般放在3月下旬到4  相似文献   

8.
<正> 坛紫菜是我国长江以南主要的人工养殖海藻。在坛紫菜大规模生产中,促壳孢子集中放散工艺,是秋季采苗的关健之一。目前全国都采用“下海刺激法”——将附有丝状体的贝壳运去海区吊挂,第二天一早再运回育苗室采苗。这一工艺促放效果好,但存在不少缺陷。诸如:工作量大;需要运载下海的工具、费用高;工艺过程受坏天气、海况的制约,也不安全;下海过程中,一旦洒水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1976,(7):14-16
坛紫菜是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它生长快、产量高,颇受社、队养殖场的欢迎。但目前坛紫菜的养殖是一次采苗(秋季壳孢子采苗)一次养成,收剪4~5次后,叶状体即变宽、变厚,质地粗糙,无光泽,鲜味差,产品质量低劣。为了使坛紫菜的养殖达到优质、高产、稳产,我们同普陀县虾峙公社南岙大队紫菜场协作,在舟山水产食品厂的协助下,进行了坛紫菜冷藏网换网生产(见图1)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冷藏网和浮筏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将是扩大紫菜养殖面积、提高产量、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如何达到一次性壳孢子采苗,以保证在一个海区的同一筏架上进行多次冷藏网换网浮筏养殖所需要的苗帘出好苗,是该种生产方式的关键所在。直到目前对该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大都依照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