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该文根据1950—2003年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中国森林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经过50多年的培育、保护和利用,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有了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比建国初增加约111.74%,但蓄积增加仅约17.4%. 森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林面积和蓄积比重逐渐提高,面积比重由1964年的4.49%提高到2003年的33.77%;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比重明显下降,但天然林蓄积仍占森林蓄积的主体,到2003年仍占89.65%;针叶树面积和蓄积比重由原来的70%以上逐步降低,现在针阔比接近1∶1,而且优势树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红松、樟子松和华山松等优质用材林几乎采伐殆尽;森林结构低龄化,单位面积蓄积量降低,可采资源减少;林种结构调整显著,防护林明显增加,用材林大幅度减少,两者的面积和蓄积已接近相等;防护林经营问题凸显,森林资源经营还处在向可持续经营不断接近过程中的森林多资源、多功能利用的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森林资源开始逐渐恢复,且势态良好,但到2003年森林资源质量仍未达到1962年水平. 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快林业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森林的需求,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根据建德市2006年和2017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分析,全市的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林分质量总体呈良性发展趋势,森林面积17.64万hm~2,森林覆盖率76.22%,提高0.22个百分点;森林质量有提高,乔木林蓄积增加23.7 m3/hm~2;林种结构有改善,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面积比重趋于合理,为53∶1∶45∶1。但仍然存在林地生产力不足等问题,应采取大径材、森林抚育等高质量森林经营措施,并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的对策,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经营状况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经营方针、经营特征以及森林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中国50多年的森林经营可以划分为森林资源质量恶化和逐步恢复两个阶段。森林经营结果表明,1950—2003年,我国森林资源在采伐利用蓄积量为130.57亿m3的同时,森林面积和蓄积仍有增加,森林经营成绩显著。但是,由于森林经营理论滞后、经营理念重采轻育、分类经营界定不清晰、结构调整目标不明确、经营以木材需求为核心,忽视了森林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等问题,导致森林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天然林面积比重下降了30.6%,蓄积比重下降了9.4%;用材林面积和蓄积比重减少到46.52%和45.57%;森林低龄化明显,幼中龄林面积比重占67.9%;针叶林面积和蓄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由于森林采伐利用强度较大,择伐周期较短,森林质量在第二阶段虽有所恢复,但仍然较差。林分单位蓄积平均仅为84.73 m3/hm2,低郁闭度(0.2~0.4)面积占34.41%,平均胸径为13.8 cm,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面积仅占42.22%;同时,虽然人工林面积较大,但中幼龄林面积比重达77.40%,单位面积蓄积仅为46.59 m3/hm2。因此,新世纪的森林经营必须依据森林资源现状,对经营理论与实践合理扬弃,优先解决经营理论、产权优化、分类界定和经营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甘肃森林资源分布现状的极不均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甘肃农业》2005,(11):84-84
本文较系统的研究了甘肃森林资源特征。提出:甘肃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存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和两大国有林业局的显著不均匀性。占全省国土面积40%的河东地区确分布着占全省森林面积、蓄积的77%、90%,占全省国土面积60%的河西地区只分布着占全省森林面积、蓄积的23%、10%;河东地区森林资源的49.98%分布在占河东地区国土面积16.18%的十大国有林区,河西地区森林资源的47.80%分布在占河西地区国土面积9.52%的祁连山林区;白龙江、小陇山两国有林业局集中了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27.46%、45.41%,而且郁闭度≥0.6的林分面积、蓄积分别占两林业局林分面积、蓄积的81.00%、70.40%。建议对全省郁闭度≥0.6的林分实施抚育,总抚育面积可控制在186.26万h内,将林分的结构调整到防护效益的最榕森林状态,不断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对江西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分布,自然灾害、重大林业政策、生态工程实施与森林资源变化密切相关;(2)经过20多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全省有林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森林面积和蓄积显著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196.00%、72.81%;(3)林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明显增加,商品林面积比重有所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4)人工林面积比重由12.25%提高到32.66%,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天然林面积比重有所下降;(5)森林资源以中、幼龄林为主,占森林总面积的87.00%~91.32%,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强化森林经营管理、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是今后江西省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对山西省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资源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森林面积、蓄积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完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1%;单位面积蓄积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森林生产力下降。此结果为研究区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秭归县73个样地和5个植被样地的调查,对秭归县森林资源状况可以得出如下定性结论:1林地面积不断增加;2森林蓄积不断增加;3林种结构调整不断完善;4森林质量不断提高;5林分结构不断优化;6生物多样性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析了南充市森林资源状况。南充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4·69×104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7·78%,森林覆盖率为32·83%;活立木总蓄积为1297·20×104m3,其中林分蓄积957·25×104m3,占活立木总蓄积73·79%;森林资源表现出总量少,且分布不均,林地利用率高,但单位蓄积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中幼林的抚育管理,开展森林分类经营,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是南充市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提高造林技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  相似文献   

10.
铁桥林场森林资源平衡率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山西省太行森林经营局铁桥林场林业用地各龄级面积和立木蓄积的调查 ,应用“平衡率”数量指标和“面积、蓄积最优化”指标对森林资源的平衡率、蓄积分布、树种结构及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比重等作了初步分析 ;提出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加强对次生林的抚育改造、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经济 ;并对今后 2 0a的树种结构、面积分布、立木蓄积和次生林改造情况作了预测分析 .预测表明 ,到 2 0 19年该场人工林将由原来的 6 45 .7hm2 增加到2 76 0 2hm2 ,森林资源平衡率由原来的 0 5 6提高到 0 73 ;优势树种落叶松和油松的平衡率分别提高了 0 2和0 0 3;落叶松面积比重由 0 3%提高到 31 2 % ;油松面积比重由 93%降为 6 2 .7% ,主要树种的比例得到了调整 ,各龄级的面积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1.
岳西县国有林业总场森林资源分析与经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卿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5):84-86,100
该文以岳西国有林业总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林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森林资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类别以公益林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98.94%;林种结构以防护林为主,占森林面积的99.993%,占森林蓄积的99.995%;乔木林各龄组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比例为1∶14∶9∶6∶3,蓄积比例为1∶17∶16∶11∶5;乔木林优势树种(组)以杉、松和硬阔为主,分别占杉乔木林地蓄积的41.47%、40.47%、17.99%。森林资源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林业科技得到了有效应用,森林资源实现了多目标的经营,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经营实现了良性循环。该研究为改制后的岳西县国有林业总场,作为公益性林场的经营方案编制和可持续经营的林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掌握延川县森林资源动态及经营现状,为科学、精准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延川县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综合考虑森林内在价值和森林服务效能,以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森林健康、生态服务效能,社会和经济服务效能等5个二级指标,及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利用率等17个三级指标建立森林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对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综合等级为“中”,其中森林内在价值等级为“中”,森林服务效能等级为“优”。森林质量主要特征包括:单位面积蓄积量(18.7 m3/hm2)和林地利用率(44.27%)较低,森林生产力仍较低;森林覆盖率(30.55%)较低,幼龄林、中龄林面积比例过大(97.89%),落叶阔叶树种面积偏多(93.43%),混交林面积较低(3.65%),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性较弱;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地面积占绝对优势(83.05%);林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值较低,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06%,社会、经济效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益斌  范桑桑  刘强  刘红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95-14299
分析了海南岛1987~2008年间森林资源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有:①除1993~1998年外,其他阶段海南林业用地面积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208.7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1.98%,无林地面积明显减少。②近20年来海南省森林蓄积除在1987~1993年略有下降外,其后也持续增长。③森林资源质量不断下降,但在2008年后有所改善。④海南岛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到2008年已占总面积的61.35%,人工林优势种主要为橡胶、桉树和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该研究还探讨了海南岛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分析了海南岛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新郑市43个样地和1个植被样地的,对该市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郑市近年来森林蓄积增加,森林质量提高,林分结构优化,林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5.
正森林经营是林业永恒命题,对加快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上清林场为例,对森林经营工作提出工作建议。1整体现状上清林场森林资源培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至1994年,以消灭荒山为主,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提高较快。但由于成过熟林被采伐,林分亩平蓄积下降较多。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4年,掀起山上再造工作热潮,森林面积再增加,森林覆盖率再提高,森林质量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6.
1.哈尔滨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市属林业现有经营面积139.98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18.8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9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8286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44.8%。森林面积和蓄积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森林资源虽然丰富,  相似文献   

17.
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度出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第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41.5万个地面样地数据和全国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的"一张图"成果数据,采用全国20×20 km2抽样框架设计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探讨全国森林资源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年度出数的基本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采用系统抽样计算得到全国森林面积抽样精度为97.5%,在精度要求之内,但对于各省来说,森林面积的抽样精度较差;(2)对比分析不同抽样方式结果,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全国森林蓄积量出数的抽样精度均在95%以上,与第8次清查实际数相差低于3%以下,森林资源分布稀少或行政面积小的省精度相对较差。(3)满足国家出数并兼顾省级总体要求,在全国统一框架基础上,优化设计各省地面样地体系,全国共布设24 760个地面样地,约为现行体系样地数量的1/17,每省约为800个样地,大大减少现行体系的地面调查样地,能实现由5年出数向每年出数的转变。(4)全国森林蓄积分层抽样方法,与基于高分辨遥感影像的样地判读方式获取森林面积方法结合,可以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年度出数,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年度出数,能有效解决全国森林资源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是目前值得推荐使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历次清查和全国历年造林面积统计公布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造林贡献率:1950—1962年、196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间造林贡献率分别为:15.0%、33.1%、19.3%、47.1%、46.0%、53.9%和46.9%;1950—1981年、1982—1993年和1994—2003年3个时段造林贡献率平均为24.9%、46.8%和50.1%;1950—2003年的54a间,造林至少增加森林覆盖率9.38个百分点,而其中被采伐和征占用等消耗达41.83%,保存面积占59.17%,54a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7.33%,但保存面积仅占造林总面积的22.1%。另一方面,我国森林采伐利用数量较大,1950—2003年森林采伐蓄积总量达130.57亿m3,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85m3计算,折合森林覆盖率约16个百分点。即,建国初的森林全部被采伐过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择伐。可见,人工造林在稳定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62—2003年,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占期间森林面积增加值的78.43%。但经长期采伐利用,我国森林质量变低,林相状况变差,到2003年,森林的平均郁闭度仅为0.54,平均胸径仅为13.8cm,与1962年比,单位面积蓄积量由98.87m3/hm2下降到84.73m3/hm2,下降14.3%;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46.84%下降到32.14%,下降31.4%。指出:随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数量的同时,应提高造林质量,彻底解决重造轻育、忽视森林资源经营问题,并重视人工造林在碳汇交易、绿色GDP测算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造林面积增长迅速。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m3。人工林面积0.69亿hm2,蓄积24.83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发展林业产业,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模型假设,使用2001-2015年浙江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以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测度森林资源,林业总产值测度林业产业,在EKC基础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发现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林地面积、森林蓄积与林业总产值进行拟合和回归分析,拟合效果良好。结果显示:林地面积与林业总产值、森林蓄积与林业总产值的曲线均呈"N"型,趋势上略有不同,林地面积与林业总产值呈"增-减-增"的发展态势,而森林蓄积与林业总产值呈"增-缓-增"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来看,目前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趋于良性互动,即将进入"共赢"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