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云南省马铃薯、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药平板法对2003年至2005年分离自云南省2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257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1个马铃薯或番茄产区检测到甲霜灵抗性或中抗菌株的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敏感群体组成,而番茄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抗性和中抗群体组成。测定的16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20.4%、7.2%和72.4%;测定的90个番茄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56.7%、28.9%和14.4%。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在滇中多季作种植区内发生的比例较高。甲霜灵的药效已在云南省的少数马铃薯和大部分番茄产区下降甚至失效,因此,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及番茄晚疫病菌的核糖体DNA-ITS区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取3个不侵染马铃薯的番茄晚疫病菌菌株和3个不侵染番茄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以及2个可交叉侵染马铃薯和番茄的菌株,提取DNA全基因组后, 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扩增,得到约850 bp左右的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比较同源性,结果显示这些菌株的全基因组DNA序列与Genebank上登录的3个序列AF228084,AF228083,AY269995.1的同源性均为100%。3个番茄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大小为98.22%,3个马铃薯菌株之间的为99.52%,较番茄菌株的同源性高。不可交叉的两类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8.28%,可交叉侵染的番茄菌株和马铃薯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9.17%,比不可交叉侵染的菌株间的同源性高,说明相似的序列使得生物学特性也很相似,反之,同源性有差异的,在生物特性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表现型群体遗传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世界各国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病菌对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频率。同时综述了几种分子标记,如mtDNA指纹、RFLP、RAPD、AFLP和SSR在研究晚疫病菌基因型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番茄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SSR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33株番茄晚疫病菌和1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基因型,所测番茄晚疫病菌株共发现B-03和B-052种基因型,其中31个菌株为B-03基因型,占93.9%,2个菌株为B-05基因型菌株,占6.1%;1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均为F-01基因型。说明两种病菌均只有一种基因型占主导地位,且2种致病疫霉的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用两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不同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基因型的特征,揭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进化潜能和演替。【方法】用已开发出来的微卫星标记(SSR)对云南省23个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SSR位点Pi4B和Pi4G上共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占优势的等位基因是218和161,基因频率分别为84.02%、32.52%。在分析的235个云南晚疫病菌菌株中,检测到18个不同的SSR基因型,其中8个新的SSR基因型谱系H-03、H-04、H-05、H-06、H-07、I-01、J-01和 K-01被首次检测到;SSR基因型D-03、D-05、H-01和H-05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优势谱系,在云南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85%、22.98%、15.32%和19.57%,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马铃薯产区。【结论】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差异明显,滇中多季作种植区晚疫病菌群体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滇南冬播作一季种植区群体结构单一。有证据表明中国云南晚疫病菌群体与其它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晚疫病菌群体在遗传上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从健康的马铃薯和番茄地土壤的94个标样中分离纯化出了56株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了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32个,抑菌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利用滤纸片法从32个菌株中筛选出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菌株8个,其抑菌率均在62%以上,其中以MC-15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活体和发酵液的抑菌率分别为94.12%和92.22%;并初步明确了MC-15菌株发酵液的部分抑菌机理,可使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畸形、原生质体浓缩、孢子囊萌发率低或不萌发、甚至破裂内含物外泄等。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放线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线粒体DNA单倍型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均为Ⅱa型,说明Ⅱa型可能是目前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同时病菌群体结构为新的群体结构;所有供试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可划分为17种AFLP基因型,平均每2个菌株为1个特有的基因型,17种基因型分布于3个组中,菌株的亲缘关系与病菌的地理来源、采集年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于兰  谭萍  向红琼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38-2441
为厘清贵州省稻瘟病菌主要菌株的遗传谱系的划分及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的关系,采用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对贵州省的稻瘟病菌进行基因组指纹分析,结果显示从154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DPS分析软件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3.85遗传相似水平处,供试菌株分为12个遗传谱系。结合传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供试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进行测定,将154个菌株分为6个组群21个小种,其中ZB群占优势,ZB1、ZB13为优势小种。比较按遗传谱系和生理小种对菌株的分类,可见,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并不存在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谱系可由多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组成,而同一生理小种菌株亦可分属于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从6个水稻品种上采集的40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10条引物共扩增出98条RAPD谱带,其中8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82.65%,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以Nei‘s基因一致度表示)变幅为0.5644-0.9307,用UPGMA法可以将供试菌株分成4个RAPD聚类组群(Ⅰ、Ⅱ,Ⅲ,Ⅳ),相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基本上聚集在同一组群内,表明同一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温室条件下,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Tetep都有致病性,病电表 指数变幅在0.40-1183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寄主上的水稻纹枯病性,病情指数变幅在0.40-11.83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寄主上的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FST=0.632)。这种遗传差异与寄主的选择作用有一定的关系,RAPD聚类组群的划分和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来源及RAPD组群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1.
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系)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南方冬作区中早熟马铃薯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筛选的8条ISSR引物,对33份广西各地应用的马铃薯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8条引物共扩增出46条条带,其中有29条呈多态性,平均多态性带比率为63.0%。33份马铃薯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45~1.00000,平均相似系数为0.809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79000附近,33份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有4个品种(系),分别是DE03-34-6、JL03-786、中薯19号和中薯18号;第二大类仅有中薯6号;第三大类包括龙脊1号和DE03-79-1两个品种(系);余下的26份品种(系)聚为第四大类。在分类中,部分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如中薯13号和中薯14号、中薯18号和中薯19号可聚为较近的一类,说明ISSR分子标记能够正确地按马铃薯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结论】供试马铃薯品种(系)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中的遗传距离选择亲本,为南方冬作区中早熟马铃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不同地方的西甜瓜蔓枯病菌进行ISSR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为西甜瓜蔓枯病病原研究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0条引物,对采集于南宁市的15株西甜瓜蔓枯病菌和北海、桂林、柳州的4株西甜瓜蔓枯病菌进行ISSR-PCR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分析其遗传结构.[结果]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条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产生位点数233个,多态位点数115个,平均多态位点9.6个,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9.4%.每条引物能扩增出7~20条谱带,扩增的片段大部分在300~3000 bp.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可分为两个类群,两个来源于南宁市兴宁区的菌株单独归为一类,其余17株菌株基本聚在同一大类群中.[结论]来自广西不同地方的西甜瓜蔓枯病菌的遗传相似性较高,ISSR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几个番茄品种AFLP指纹图谱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优化的AFLP技术体系,构建了7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病材料和1份感病材料的指纹图谱。根据所得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稳定、多态性好的5对引物组合,分别对8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清晰的条带149条.其中62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1.6%。这一结果表明供试抗感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材料在DNA水平上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83—0.95。以遗传相似系数0.89为阈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将8份番茄材料分成1个复合组和3个独立组。以上结果在DNA水平上为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30份海南地区引种甘薯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热带地区甘薯引种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农艺性状比较筛选出在海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30份甘薯引种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可扩增出5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多态性百分率93.0%,平均每对引物5.18条。经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30个甘薯品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2~0.96,平均为0.62,甘薯品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0.61的相似系数为阈值,30份材料聚成3大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 、9.4%和 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 、Ⅱa 和 Ⅰb 三种mtDNA 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 和 Ⅱa 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 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 和Ⅰb 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亚热带地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6S rDNA PCR-RELP、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16S-23S rDNA IGS PCRRELP技术,对分离自我国江苏盐城、浙江温州、湖北仙桃及重庆等亚热带地区的31株大豆快生型根瘤茵(fast-growing rhizobia)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16S rDNA PCR-RELP分析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m类群;菌株ZHUF0901和MF0905位于Apis群内,但二者又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利用筛选的34条RAPD引物共检测出6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644个,多态性比率为96.99%。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性系数达到0.6时,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的18株菌可根据螺原体宿主的不同分为明显的3个类群,菌株ZHUF0901与MF0905各为一类。同一时期不同宿主(植物花、蜜蜂以及其他昆虫)中的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亲缘关系很近,说明自然界中螺原体可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8.
    利用银染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的18份番茄青枯病抗病材料和2份感病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稳定、多态性好的5对引物组合分别对2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清晰的条带201条,其中7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36.8%.这一结果表明供试的抗青枯病番茄材料在DNA水平上的酶切位点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用NTSYS软件计算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为0.76~1.00.以遗传相似系数0.88为阈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20份供试材料分成2个复合组和5个独立组.以上结果在DNA水平上为番茄抗青枯病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