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薛红肖  李娟 《福建茶叶》2016,(12):188-189
揉捻是茶叶初制塑形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通过揉捻形成茶叶紧结弯曲的外形和更加完善的内质,对茶叶的出品来说至关重要。在茶叶的揉捻中,成条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呈现出的是数学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只有更好地应用数学模型对茶叶揉捻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才能将揉捻的时间控制在最合适的区间范围内,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福云6号”单芽茶青为材料进行相同的萎凋处理后,经不同程度的揉捻处理,即分别在相同压力下揉捻20min、30min、40min,后经相同的发酵和干燥程序,得到成品茶.先分析成品茶的细胞破损率与茶叶成条率,后对成品茶进行化学组分的测定与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揉捻程度的加重,细胞破损率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茶叶成条率相应提高,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呈现波动性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先增加后下降,茶黄素与茶红素比值呈现线性变化规律,揉捻30min比值最大亦最接近最优比值范围.综合来看,揉捻40min的成品茶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3.
一、揉捻机跑茶的现状传统的盘式茶叶揉捻机使用的历史很长,型号也较多,但在揉捻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跑茶现象。揉捻作业时,揉盘边缘经常堆积着许多跑出来的揉捻叶,这必然影响揉捻程度的均匀性,并使碎茶率增加,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商品价值,同时还增加了操作工人“扫茶”的劳动负担。据有关技术资料介绍和机型调研情况表明,目前国内外都在寻求解决跑茶的技术措施。在日本,有的揉捻机上配有扫叶装置;在国内,早年乃至现今生产使用中,也有将揉桶下端捆扎一圈密密的棕毛刷,借以完成扫茶动作;在部标NJ143-77《茶叶揉捻机技  相似文献   

4.
杨亨栋 《茶叶》1991,17(2):38-40
揉捻是绿茶初制必要的一道工序,揉捻叶质量首先取决于鲜叶的物理性状(包括柔软性、韧性、可塑性及粘性)和嫩度;其次决定于揉捻机的性能。而揉捻叶细胞的破损率和成条率是衡量揉捻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揉捻机性能试验的一些资料做如下分析。一、试验工艺1.供试材料:福云6号;福云7号;福鼎大白茶;福安菜茶。2.供试机型:福鼎茶机厂制造的6 CR-25型;6CR-40型;6CR-45型;6CR-65型。性能指标见表1。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 r·min-1、棱骨高度为10 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科技简讯     
双速定时数字显示的茶叶揉捻机为了满足制茶工艺要求,茶叶揉捻机在揉捻不同嫩度的茶叶以及茶叶揉捻的不同时间,都需要不同的转速,以保证揉出的茶叶具有良好的条索与品质。四川省农机研究所和重庆市江津茶机厂设计制造成  相似文献   

7.
以往揉捻机的加压机构通常为手工操作。由于操作手柄随揉桶三角架转动,操作时较不安全也不方便;而且往往不能按照揉捻工艺要求及时调整压力,影响了揉茶质量;尤其在一人管理数台揉捻机时,操作频繁,更是感到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6CR-55A型揉捻机,该揉捻机现由浙江嵊县茶机厂制造,并于1981年8月通过了浙江省新产品鉴定,投入批量生产。6CR-55A型揉捻机采用离心重块所产生的向主动力矩实现自动加压,重压时压力恒  相似文献   

8.
制茶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GC、GC/MS法分析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8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组成。香型相似率分析表明,不揉捻的名茶与揉捻的名茶香型差异较大;凡经揉捻的名茶,它们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的名茶之间香型差异也较大,这说明加工工艺对香气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结果还表明,不揉捻的名茶加工工艺(尤其是龙井茶的制作工艺)更有利于香气品质的形成。文中就制茶工艺对香气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揉捻是形成茶叶条索和茶汤浓度的主要技术环节。机械揉捻虽已普遍推广,但对揉捻压力和时间掌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成茶质量下降。本文试从“轻—重—轻”和“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的揉捻操作总原则下,浅谈对烘青绿茶揉捻进程调节压力和时间的看法。 闽东茶区春茶期间,在鲜叶杀青程度正常情况下,一般的揉捻作业采取以下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龙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2,12(2):151-158
对揉捻叶在20、30、40℃及不同的水分活度(0.11—0.98)下的解吸和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揉捻叶的等温解吸和吸附曲线符合 Halsey 方程,解吸和吸附过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在相同的水分活度下(等压线),温度升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在相同的平衡含水率下(等量线),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则降低。同时,解吸和吸附过程中的焓随含水率的下降而增加。此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解吸和吸附速率有明显的影响。本文还对揉捻叶的解吸和吸附特性与茶叶品质及花茶窨制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茶黑毒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黑毒蛾 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 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本报告通过对幼虫取食量、取食嫩叶和老、成叶的比例及田间摘除老、成叶后对产量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幼虫的平均取食量为1710.4毫克,越冬代幼虫取食嫩叶占总量的78.33%,第1代幼虫占20.98%。越冬代幼虫的危害嫩叶当量 D=0.00134公斤,第1代幼虫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为(?)=0.0001377x~(1.247)。根据防治总费用、茶叶产量、价格及防治效果的调查,每亩年产150公斤干茶的茶园,越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茶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表现为丹桂>福云6号>黄棪.成虫期取食量(叶面积,mm2)为丹桂>黄棪>福云6号,但无显著差异.当喂饲福云6号品种茶梢时,在1~4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取食时长平均为11.8 d,在1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平均寿命为13.75±1.0 d;与老叶相比,茶丽纹象甲成虫倾向于取食新叶;茶丽纹象甲对福云6号品种的危害系数(每对成虫)为1.65 g,茶园虫口密度(x,头·m-2)与减产量(y,g·0.11m-2)的回归方程为:y = 0.0184x + 0.5611,对于亩产量100~125 kg的福云6号茶园,使用目前的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是合适的.室内茶丽纹象甲在丹桂品种上的取食量比福云6号品种提高29.24%,在茶园虫口密度为10 头·m-2时引起茶青产量显著损失,虫口密度与减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0.0665x + 0.7969,防治指标建议定为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10头以上.  相似文献   

13.
辐照茶树 M_1代成株率、苗高、叶面积以及根长与辐照剂量的关系符合多靶单击数学模型 y=1-(1-e~(-MD))~N,而它们与辐照剂量率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型 y=a+bx+cx~2;茶树各器官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根长>叶面积>苗高。辐照剂量率在0.57—0.86戈/分的范围内效果比较明显。插穗的适宜辐照剂量为5.7—9.5戈,半致死剂量在9.5戈左右。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9.3—21戈,半致死剂量在21戈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27.9—37.2戈,半致死剂量在37.2—50戈  相似文献   

14.
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叶片解剖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虫口密度田间调查和室内水培试验调查表明.茶树品种间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x1)、海绵组织厚度(x3)、主脉下方表皮厚度(x3)和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厚度(x4)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y)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752.67-7.50x1-17.94x2+14.27x3-14.60x4。  相似文献   

15.
对鱼、虾、鸡及人体的离体血液和鱼、虾活体及血液的显微观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对血液中的红细胞都有溶血作用,而对白细胞和虾血细胞则无作用。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破坏细胞膜而使细胞质外渗,导致红细胞解体。对鱼类的毒性,主要是通过破坏鱼鳃的上皮细胞而进入鳃血管和心脏,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产生溶血。茶皂素的溶血率曲线呈“S”型,即溶血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某一段时间里特别快。达到每毫升标准血球悬浮液完全溶解约需纯茶皂素30μg。茶皂素的溶血速度随其稀释倍数的缩小而加快。茶皂素的溶血指数为100000。  相似文献   

16.
日本龟蜡蚧产卵量和卵期的测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寄生在茶树、栀子花上的日本龟蜡蚧雌蚧体重、长短径积、厚度与产卵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体重(x)与产卵量(y)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且在测报中最简便实用。其方程式分别为。其卵期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分别为C_茶树=15.5℃±1.0℃、K_茶树=199.2(DD),C_栀子=15.0℃±0.8℃、K_栀子=216.44(DD)。  相似文献   

17.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浙农 117扦插苗为材料 ,采用水培法 ,进行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 ,在铅处理下 ,茶树体内的铅含量分布为 :细根 >粗根 ,茎 >幼芽 >老叶 ;根部随着铅浓度的增加 ,地下部铅含量增加极显著 ,且与培养液中铅浓度成显著直线正相关 ,相关方程为 :y=771.9x- 974 .5 7,相关系数为 0 .976 6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在 0~ 2 0 0 mg/ L 变化范围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不显著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由 2 0 0升至 4 0 0 mg/ L 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极显著 ,增加量为 2 0 0 mg/ L 铅污染浓度的 2 .5倍 ;就地上部而言 ,幼芽中铅含量变化 .与水培液中铅浓度变化成极显著 ,相关系数 r为 0 .994 5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根系环境中 p H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4种不同嫁接组合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 :福建水仙 鸠坑 78 6 % ,龙井 4 3 鸠坑 87 3% ,乌牛早 鸠坑 88 9% ,浙农 113 鸠坑 85 6 %。不同月份进行的茶树嫁接 ,依茶丛数统计 ,10 0 %成活。依接穗数计 ,39 3%的茶丛 10 0 %成活 ,仅不足 7%的茶丛接穗成活率低于 6 0 %。若以最低成活率计算 ,只要每丛嫁接 8个接穗 ,就基本能达新茶园种植时每丛种 3株的效果。各嫁接组合的芽梢抽生初期与接穗品种一致 ,前期温度低 ,生长量小 ,接穗品种和相同接穗的嫁接组合萌展值较接近 ,但到适宜的生长气温时 ,嫁接茶树因有充足的养分供给生长量大 ,其生长势与台刈茶树相仿 ,与衰老的接穗母树比较 ,后期生长量明显增加 ,两者的萌展值差距增大 ,嫁接茶树的新梢生长曲线陡升 ,换种改植的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孙达  张星海  夏兵 《茶叶通讯》2021,48(1):124-130
以传统白茶中的白牡丹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冲泡要素对茶汤主要滋味成分浸出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白茶茶汤感官评价与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和茶叶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浸出率随着茶叶用量、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各冲泡要素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对咖啡碱浸出率的影响不显著,茶叶用量对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影响最大,温度对茶多酚浸出率影响最大。以茶汤感官品质为评价,优化冲泡白牡丹的最优条件为茶叶用量3.05 g(茶水比约1∶50)、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5.03 min,该条件下冲泡的白茶感官评分为92.40分,其茶汤香气清纯、滋味醇爽、汤色橙黄,回归方程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拟合度好。  相似文献   

20.
茶毛虫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明确,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常数(日度),进而探明了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12.53+191.00x,预测式:N=191.00±36.13/T-(12.53±2.15);幼虫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6.16+820.24x,预测式:N=820.24±99.39/T-(6.16±2.14);蛹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4.89+365.28x,预测式:N=365.28±6.85/T-(4.89±0.36);全世代发育的数学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