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IS支持下的福建省烤烟适宜地综合评价及其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邢世和 《土壤》2008,40(2):299-305
以福建省耕地为评价对象,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福建省烤烟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宜烤烟用地面积127.8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24%.全省宜烤烟用地质量总体良好,全省最适宜烤烟用地面积33.20万hm2、适宜面积88.69万hm2,分别占宜烤烟用地总面积的25.97%和69.37%.烤烟最适宜区用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漳州、泉州、福州和龙岩市,合计面积29.70万hm2,占最适宜区总面积的89.45%;针对福建烤烟用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烤烟用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议黑土区土壤侵蚀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有黑土地总面积约7.26万km2,其中耕地约5.68万k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长期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为解决吃、烧等问题,毁林毁草、陡坡种地,搞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掠夺式的经营,致使黑土遭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据调查,全省黑土区土壤侵蚀面积达2.74万km2,占黑土总面积的37.7%.目前,严重的土壤侵蚀已使104.7万hm2黑土地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垦初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变成了今日的"火烧岗,破皮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现有经济林面积9765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5.84%.其中果树总面积8793 hm2,总产量10.5万t.大樱桃产业是福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区14.2万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樱桃园面积487 m2.该区现有经济林合作社381个,社员总数30422人,经营面积5960...  相似文献   

4.
以法为盾 保护水土 全面推进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 9 8% ,年土壤侵蚀总量达 2亿多t。到 2 0 0 0年底 ,累计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870 0件 ,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近 2 819万元 ,收罚没款 181 2万元。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 2 80 6km2 ,转让“四荒”面积 12 0 95万hm2 (其中 6 1 4%已得到开发治理 )。近期目标是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2 0 0km2 ,到 2 0 10年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相似文献   

5.
《土壤通报》2014,(5):1054-1059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儋州市丰富的橡胶土地资源,运用GIS与数学模型对橡胶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儋州市宜橡胶用地面积为17.11万hm2,占全市农用地总面积的67%。全市宜橡胶用地质量总体较好,其中橡胶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用地面积分别是6.08万hm2、6.91万hm2和4.12万hm2,分别占宜橡胶用地面积的35.55%、40.39%和24.07%;风害、旱、涝、障碍层砂砾多、土壤养分贫瘠等是儋州市橡胶用地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贵州山区坡耕地综合利用与整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贵州山区的坡耕地主要集中在6~25°,全省这个坡度的耕地共2 910 429 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61.01%,而全省≤6°的耕地仅为911 149 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9.10%,全省还分布有≥25°的陡坡耕地 948 607 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9.89%.针对全省耕地的状况与特征,就全省各种不同坡度等级的坡耕地,提出了综合利用与整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亦芾  赵俊权 《土壤学报》2008,45(3):569-572
红壤是我国南方14省(区)的重要土壤类型和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等中国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18万hm2,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2·7%,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1]。红壤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肉类产品等的主要生产基地,其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54·8%。由于土壤发育完全,淋溶强烈,红壤呈盐基不饱和状态,土壤呈酸性。仅在云南红壤面积就有17·1×107hm2,占全省面积的32·3%,其中草地面积达1·5×1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9%[2]。近年来,全省各地人工草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3]。土壤缺磷是造  相似文献   

8.
1和顺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全县共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总人口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国土总面积2 250km2,其中耕地2.1万hm2。粮作面积约1.8万hm2,粮作中杂粮种植7 100 hm2,其中谷子1 600hm2、马铃薯1 500hm2、豆类1 467hm2、莜麦400hm2、荞麦1 467hm2、糜黍700hm2。一般年份粮食总产6 000万kg,其中杂粮总产2 600万kg,占粮食总产43.3%,杂粮商品量1 400万kg,占杂粮总产的53.8%。全县特色优势杂粮为养麦,一般年份总产600万kg,商品量500万kg,商品量占总产83-3%。2012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42.119亿元,人均GDP达到2.8988万元以上.财政收入12.67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  相似文献   

9.
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分析模型,以桐柏大别山区20 a土地利用3期(1987、1997、2007)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1987—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面积持续性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性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2)空间格局上,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遍布整个研究区域,耕地和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各县市周边地区,水域转为耕地和林地主要位于水域与其他用地交接地带;3)涨落势图谱中,林地涨势最明显,增加了5 904.06 km2,占新增图谱单元61.31%,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水域转出,耕地落势最明显,减少了6 394.71 km2,占萎缩图谱单元66.41%,主要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4)未来10年,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仍将以耕地、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46 341.3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7%。其中:水力侵蚀为40 429.1km2,风力侵蚀3 318 km2,人为侵蚀2 593.3 km2。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31亿t,水土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834 t/(km2.a)。地域分布主要在辽西4市及辽东32个县(市、区)。地类分布:林草地中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 551.3 km2,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55%。旱作坡耕地侵蚀面积18 131.3 km2,占全省侵蚀总面积的39.1%,主要发生在3°~5°坡耕地上,占耕地侵蚀面积的71.8%。防治对策:认清形势,继续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林草地环境质量,发挥植被防御功能;加强坡耕地治理,改变小地形及退耕还林;沟壑治理必须防御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1.
在GIS支持下,利用云南小江流域两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发现,1982—2003年全流域610.12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占流域总面积的59%。土地利用的类型主要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达2.95%。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区域土地利用的斑块数由1014个增加到1889个,平均斑块面积由1.02km2/个减少到0.55km2/个;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中多样性指数增长4.14%,均匀度指数增长4.14%,破碎度指数增长84.6%,优势度指数降低1.6%;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分别增加114.58%和69.64%,而耕地的分离度减少45.86%;流域耕地、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偏移。引入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增加进而导致系列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而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是流域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宁夏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 (区 ) ,平均年降水量为 30 5mm ,耕地占有水量为 990m3/hm2 ,人均水资源量为2 2 8m3。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75 % ,水力侵蚀区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 10 0 0~ 10 0 0 0t/km2 。在当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要重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总结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新突破。要把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地表径流 ,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核心和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的依据。千方百计提高小流域内已治理土地的产出率是发展小流域经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大石桥市位于辽宁省南部.现有人1273万人.土地面积1610km2。耕地总面积5.3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47万hm2.水稻商品率高达75%以上.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在北方粳稻区占有重要位置。多年来.大石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通过扎实开展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粮食生产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4.
利用TM监测中国西部沙漠化进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1986年和2000年的TM数据,通过全数字化解释,得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在14a内的变化情况。研究工具采用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图像的增强、假彩色合成、几何精纠正、镶嵌、分幅,以及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分县统计出了6省的TM目视解释结果。土地利用/覆盖采用了3级分类体系,第1级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6大类。2000年,这6省沙漠、沙地和沙漠化土地面积为85425467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6%,大多数位于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和甘肃,新疆最多,为52035232hm2,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32%。14a来,6省新增沙漠化土地面积1610062hm2,已沙漠化土地重新被利用面积为291776hm2,净增1318286hm2,占总面积的0.40%。6类土地类型中,草地沙漠化最严重,达到797081hm2,占到了新增沙漠化土地的50%。  相似文献   

15.
山西采煤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山西省煤矿区土地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采煤破坏土地所造成土地荒漠化程度、范围、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应用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未来5年煤矿区的土地破坏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49—2004年间,山西省因采煤导致的土地荒漠化面积累计1151.9 km2,其中采煤塌陷面积1 113.8 km2,废弃物压占面积15.1 km2,露天开采破坏面积23.0km2。在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地中,耕地占42.8%,未利用地占43.2%,其他已利用地占14%。采煤塌陷土地破坏程度的比例为轻度42.6%,中度39.0%,重度18.4%。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山西省煤矿区的土地破坏总面积将达到1853.9 km2,其中塌陷地1 811.7km2。研究结果为山西省煤矿区土地荒漠化治理、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可持续生态系统的重建,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黑土区土壤相对环境容量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磊  张柏 《土壤学报》2004,41(4):511-516
主要利用黑龙江省 1∶2 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探资料 ,在GIS支持下分析了黑龙江省黑土区相对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 :黑龙江省黑土区单元素的相对环境容量是比较高的 ,绝大部分地区的相对环境容量 (Rc)都大于 0 4 5 ,很多地区还大于 0 75。本区的综合相对环境容量也比较高 ,一般大于0 4 5 ,很多地方大于 0 75。高容量区 (Rc>0 75 )面积为 19132 4 8km2 ,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 2 6 84 % ;中容量区 (0 4 5≤Rc≤ 0 75 )面积为 4 96 0 5 0 0km2 ,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 6 9 74 % ;低容量区 (0≤Rc <0 4 5 )面积为 2 112 0 9km2 ,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 2 97% ;超载区 (Rc <0 )面积为 316 6 2km2 ,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 0 4 5 %。这显示出本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比较优越 ,是本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的2000-2009年三江平原北部耕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该文以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分析2000-2009年该区域耕地变化特征,旨在为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由214.31增加至285.10万hm2,垦殖率升至67.3%,新增耕地主要为旱地;共有73.64万hm2土地被垦殖为耕地,主要来源为沼泽地、林地和草地,而同期退耕面积仅为2.84万hm2;58.67万hm2旱地转换为水田,9.06万hm2水田转换为旱地;水田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格局,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升至30.10%;位于研究区东部北部的县市耕地增加较多,而位于西部南部的县市耕地增加的较少;今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主要通过土地整治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8.
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与GIS支持下,获取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对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间,土壤年总侵蚀量由647万t降至630万t,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蒙湖流域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986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325t/(km2·a)和5 504t/(km2·a),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量的85.8%和84.7%;草地是重点治理的另一对象,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都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40%和44%;随着耕地和草地类型的转入,居民用地侵蚀面积由1986年的1 010hm2增至2010年的2 608hm2,土壤侵蚀总量由5.4万t增至14.2万t,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规律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76%左右,在水源区中占有绝对优势;(2)2010年水源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21.19,土地利用程度比较低,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总体上较小;(3)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大的各类耕地、水域和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高程相对较低和坡度相对较小的区域;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小的各类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高程相对较高和坡度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有效防治耕地土壤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仅为0.093 3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耕地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耕地土壤侵蚀面积为4 03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15%。仅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达15亿t,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33%。耕地土壤侵蚀已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论述了水土保持领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产生与发展、主要技术内容与技术模式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水土保持的新理念,对于有效防治耕地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