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山地林道网典型的半树状配置线型为对象 ,应用模图分析法研究山地林道网密度、综合系数与配置线型之间的关系 ,建立精确计算林道网合理密度的迭代模型 ,探讨综合系数影响因素 ,并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山地林道网改造可行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图分析,选择山地林区典型的树状林道网配置进行山地林道改造可行性研究,建立精确计算林道网改造可行性数学模型,为林道网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道网合理养护年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各项与林道网养护年限有关费用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合理养护年限的决策模型. 模型的应用分析表明, 林道网的合理养护年限与林道修建费和经营的林种有关, 但与林道网密度无关; 合理养护年限至少为4a  相似文献   

4.
我们可以选择合理集材类型,采取及时更新的方式布设林道网。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利用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而目前的大肆砍伐树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文明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加大对森林生态技术的更新,从而保障采伐研究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山地森林可持续经营,归纳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内外采运作业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采运综合效益评价的新成果;针对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未能真正推广应用、无普遍适用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技术体系、无全面科学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的标准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适合山地森林作业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装备研发;加大指标评价,加强体系建立提出考虑生态的山地天然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的研究前景:择伐林地群落恢复研究、林地养分含量分析、择伐林分生长动态仿真与景观择伐空间结构分析等.而山地人工林未来应侧重研究基于分类功能的人工林生态采运技术、择伐空间的优化及可视化经营、择伐后生态恢复动态跟踪研究与环境友好木材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对山地森林生态抚育间伐及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89-11292
[目的]建立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网络,分析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方法]以县级行政单元为样本,气象、土壤、岩组、森林组成、坡耕地结构和石漠化的特征指标进行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分类、分区;广义归纳法构建,Delphi法改进,形成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概念性指标体系。[结果]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3区、10亚区、16小区,90个自然保护区、印个森林公园、64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县、86个退耕还林工程县、22个珠江防护林工程县、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县归入其中;提出了包括4级指标层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的概念性指标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的环境立省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适时动态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道网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林道网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各具代表性的理论密度模型进行了综述 .回顾我国林道网理论研究历史 ,分析其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指出我国林道网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林道网密度理论,通过对单面集材与双面集材的比较,得出:①以双面集材算得的最佳林道网密度,而实际上是单面集材时,使伐区可变成本增加6.1%;②在相同条件下单面集材与双面集材的最佳林道网密度,林道间距及平均集材距离的比值。  相似文献   

9.
地形是影响森林植被分布与生长的重要地理因子,秦岭山地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区,其森林植被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2000—2014年秦岭山地MODIS NDVI、DEM、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和相关系数对森林植被变化及对气候响应的坡向、坡度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秦岭山地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占森林总面积的59.72%。按坡向划分,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半阳坡上,约占50%;按坡度划分,森林植被主要集中在斜坡和陡坡上,共占50%以上。(2)2000—2014年秦岭山地各森林植被NDVI均呈线性增加过程,在坡向和坡度上均表现为落叶阔叶灌木林线性增加速率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针叶林最低的特征,并且落叶阔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主体部分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而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的增加过程不显著。(3)秦岭山地森林植被与气温在不同坡向和坡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反映该区域热量条件充足,降水成为森林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在不同一坡向上,随着坡度的增加,气温、降水与森林植被的相关关系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山地地形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影响较大,而不同地形上水热条件对植被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低强度择伐伐区林道网合理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低强度择伐在北方林区广泛应用的实际需要,分析了低强度择伐伐区林道网的特点和与林道网相关的费用因素,运用林道网基本理论,以林道网相关的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探讨了低强度择伐式林道网合理密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不同林龄桉树林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相似性,客观评价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利用建立的标准养地,对比研究了广西柳州不同林龄桉树林和马尾松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大型土壤动物采用野外分层手捡记数,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取土器分层取土,带回实验室采用干漏斗分离并镜检。结果表明,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增加了,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导致群落的稳定性变差。炼山导致生境的改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数量。随着桉树的持续经营,土壤动物相似程度增加,但与马尾松林下土壤动物的相似度逐渐降低。广西柳州桉树林和马尾松林具有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的部分特点。管理及不同林型提供给土壤动物的食物类型及栖息生境的差异,是导致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量约束下伐区林道合理布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伐区林道的合理布设,综合考虑与伐区林道有关的木材生产费用。营林保护费用及水土流失的效益损失,建立了伐区林道合理密度公式。并以水土流失量,坡度,坡长等地理信息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伐区林道合理布线模型。在研究实例的实验区域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3.
在林道晋级费用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分析 ,提出合理林道等级的决策模型 ,并给出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蒙山不同森林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的方法,分别从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和保特水土3方面,对蒙山不同植被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森林植被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但不同植被下保持水土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尤以混交林保持水土效果显著。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朱毅等蒙山不同森林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陕北山林火灾探测系统中的缺陷,本文提出了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开展山林火情探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以实现对火情的提前预警。采用温湿度传感器、CO浓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土地墒情传感器采集山林的环境数据,对同一时间采集的数据进行方差计算处理,再使用BP神经网络和模糊处理的方式对预处理后的方差值进行数据融合,最终得到该时某点山林的着火概率,运用无线传输设备及时通知管理人员采取措施。陕北山林实地模拟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监测到山林的数据情况,能准确监测火情的大小并对着火点进行林间定位,为陕北山区森林提供了一种可执行的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施肥对原生土带防火路种植的油茶幼林的影响,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闽西山区幼龄油茶进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幼龄油茶生长有促进作用,生土带防火路种植油茶以N130P667K133微量15、N174P500K133微量10和N174P667K67微量53种配方施肥效果较好。肥料对幼龄油茶树高和幼林冠幅的影响效应依次为N>K>P>微量肥,N肥对油茶幼林的生长最为重要,在油茶生产中必须重视N肥的施用。试验表明,在原生土带防火路土壤养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施肥有利于油茶的快速生长,促进林分迅速郁闭,更好地发挥其防火、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秦岭林区华山松林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山坡下部和溪旁的华山松林,天然更新良好,草类、灌木华山松林次之,峭壁华山松林和竹子华山松林最差。采伐迹地上的更新幼苗幼树组成复杂,非目的树种占有一定比重。此外,分析了采伐方式、集材方式、林分郁闭度、枯落物厚度,土壤厚度,地形、下木及活地被物与华山松天然更新的关系,提出经营利用秦岭林区华山松林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山作为干旱区典型的山地系统,其土壤温度的日、月、季节和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深入理解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循环过程的关键所在。基于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站2014年11月-2019年7月的气象因子和土壤温度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了阿尔泰山5、10、20 cm和3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同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对土壤的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近5 a各层土壤温度月均值年际变化一致,最低最高温度和日较差最大值均出现在20 cm,仅30 cm土壤温度的月变化出现自表层至深层滞后现象,年内月较差最大值出现在30 cm深度;各土壤层温度在春夏秋季变化较大,冬季变化较小;2)空气温度、气压和太阳辐射等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与空气温度的相关性最强;3)回归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对20 cm土壤层的模拟结果最好,且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总体上优于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