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感病材料98TL-1(P1)、L-402母本自交系(P3)、高抗青枯病自交系LS89(P2)及抗、感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和回交世代为试材,进行番茄抗青枯病遗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基因对感病基因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LS89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的遗传是一个基因,或者一个基因起主导作用。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受核基因控制,细胞质基因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子叶和茎段培养,建立了番茄组织培养的再生体系,为番茄的遗传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受体系统;通过农杆菌介导,初步将HIV—l的gag基因、apl20基因和gag-apl20嵌合基因导入番茄,得到了抗性转化再生植株,再生植株PCR检测结果呈阳性,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番茄耐弱光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番茄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耐弱光自交系01—21(P1)和不耐弱光自交系01-61(P2)以及它们的正、反交和回交后代F1、F11、F2、B1、B2共7个群体进行遮光处理,分析其番茄耐弱光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番茄耐弱光性以显性遗传和基因互作效应为主,存在部分加性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1携带LycB基因(番茄红素β-环化酶)和潮霉素抗性基因,以东农704、708、709三个番茄品种的子叶、茎段为转化受体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经PCR分子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因LyeB已整合进番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2个未熟果深绿色突变体番茄的杂交遗传试验,进行番茄未熟果深绿色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未熟果深绿色为隐性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番茄果实的硬度遗传规律。[方法]选择2个番茄果实硬度显著不同的番茄品系,通过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番茄硬度的遗传规律。[结果]番茄硬度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模型,主基因加性、显性及显性度分别为:d=17.37,h=-7.96,h/d=-0.46,加性效应为增效,显性效应为负向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效应在B1、B2和F23个世代的遗传率分别为88.59%、45.81%和85.62%。[结论]番茄硬度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且具有明显的加性、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2个黑色樱桃番茄的自交系Z1、Z2,与红色、粉红色、橙色和黄色樱桃番茄自交系(分别以R、P、O和Y代表各类型)为试材,进行杂交。采取RHS植物色卡比对结合目测进行分类、色彩色差仪测定果色;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方法,对黑色樱桃番茄果色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樱桃番茄果色黑色性状为隐性性状遗传,双亲果色必须都是黑色类型,才能获得同类型果色的杂种一代;组合PINK×Z2果色性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力非常高,早期世代就要注意果色性状的选择;果色黑色性状是由基因R和gf这2对主基因控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8.
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是一项基因沉默技术,能够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为探索未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向遗传学研究平台。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和模式作物,RNAi技术在其遗传改良进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RNAi技术在番茄基因功能、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抗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番茄属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番茄属 9个种的 4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 0碱基 )共检测到 1 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1 4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 .3 6% ,依此进行聚类分析将番茄属分为 4个类群 .遗传丰度、遗传离散度、基因杂合度和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 ,遗传多样性均有野生类群大于普通番茄类群的趋势 ,说明野生类群中存在着更为丰富的可用于番茄遗传改良遗传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0.
樱桃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第二种试验方法,以6个亲本及其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等6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维生素C、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3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效应遗传模型,基因间的主要作用是加性效应;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基因效应为隐性增效。据此提出了樱桃番茄优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农杆菌介导番茄"美粉1号"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方法]以番茄美粉1号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效率进行了优化,建立高效番茄子叶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外植体在MS+2mg/L6-BA+0.5mg/LIAA进行2d的预培养后,用农杆菌EHA105(浸染浓度为OD=0.4)浸染5min,转化效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优良基因导入番茄品种美粉1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立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107-5108,5117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番茄"美粉1号"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番茄美粉1号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效率进行了优化,建立高效番茄子叶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外植体在MS+2.0 mg/L6-BA+0.5 mg/L IAA进行2 d的预培养后,用农杆菌EHA105(浸染浓度为OD=0.4)浸染5 min,转化效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优良基因导入番茄品种美粉1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和遗传效应。[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将6个品种的番茄配成30个杂交组合,对番茄8个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基因效应进行研究。[结果]亲本品质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亲本选择有效。各个性状在各基因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8个品质性状中,果形指数和番茄红素在正交以及反交组合中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其中2个性状的正交组合基因均以显性为主,效应方向为隐性增效,h~2B均大于50%,h~2N均小于50%,并表现超显性;其他几个性状由于不存在显性效应或者存在上位性效应而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结论]该研究为番茄品质育种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番茄属(Lycopersicon)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文章对番茄属 9个种 4 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0碱基 )共检测到 1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14 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36 %。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基因杂合度、遗传丰度和遗传离散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均有野生类群大于普通番茄类群的趋势 ,说明野生类群中存在着更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5.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番茄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RFLP,RAPD,SPAR,SSR—锚定PCR,AFLP,STS,CAP和SNP等DNA分子标记的概况,以及它们应用于番茄基因组作图及遗传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指纹图谱及杂种纯度鉴定、基因定位、标记辅助选择、比较基因组研究、基因克隆等,并就今后番茄分子育种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番茄多茸毛性状的遗传研究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有多茸毛基因和黄化基因(TM-2nv)的亲本与无多茸毛性状的亲本配制的六世代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番茄多茸毛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抗逆性、抗虫性及病毒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番茄植株的多茸毛性状属于质量性状,且受1个显性基因控制,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反应。多茸毛番茄对蚜虫、烟粉虱和美洲斑潜蝇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TMV、CMV和TYLCV表现为高抗、抗和中抗,避虫防病效果好,而且具有较好的耐涝性和耐高温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万寿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克隆PDS基因(TePDS1),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ePDS1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试验结果显示,TePDS1已整合于番茄基因组中,获得了表达万寿菊PDS基因的番茄植株,且转化番茄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表明TePDS1基因具有功能活性,可用于提高植物果实中色素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RFLP,RAPD,SPAR,SSR-锚定PCR,AFLP,STS,CAP和SNP等DNA分子标记的概况,以及它们应用于番茄基因组作图及遗传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指纹图谱及杂种纯度鉴定、基因定位、标记辅助选择、比较基因组研究、基因克隆等,并就今后番茄分子育种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双抗TMV和CMV转基因番茄后代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转TMV和CMV双价外壳蛋白基因番茄T1代群体和T2代株系进行PCR及PCR-Southern鉴定,并分别进行温室及田间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T1代工程番茄植株中确有CMV—TMV双价外壳蛋白基因的遗传和分离,其遗传行为符合显性单基因的孟德尔遗传。T2代部分株系CMV—TMV双价CP基因已获得稳定遗传,共获得了3个遗传稳定的番茄株系。  相似文献   

20.
将At-pri-miR828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C2300-pOT2-At-pri-miR828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转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品种‘Ailsa Craig’为例,来对番茄的遗传转化过程中番茄种子消毒处理、无菌苗培养、转基因阳性植株的Kan筛选浓度、PCR检测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一套快速高效的番茄遗传转化及鉴定方法。研究发现:采用C_2H_5OH、Na_3PO_3及NaClO分别浸泡及无菌水反复冲洗的种子消毒方法,可使污染率减少到5%以下;种子震荡培养法可以提高发芽率并促进种苗的生长势一致;筛选转基因阳性植株的Kan最佳质量浓度为100mg·L~(-1);100mg·L~(-1)的Kan溶液浇灌蛭石和在MS培养基中添加Kan的方法都可以用来筛选转基因番茄。最终Kan筛选和PCR检测等鉴定方法显示番茄的遗传转化效率为3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