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贵州省玄参种植规模最大的道真县为研究区域,采用田间调查、观测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的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玄参的主要种植方式有净作、连作(6年)、轮作(白萝卜)、轮作(玉米)、套作(甘薯)、套作(马铃薯、大白菜)、套作(马铃薯、小白菜)、套作(玉米)8种,其中玄参 套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玄参产量和品质,是值得生产实践推广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介绍地膜马铃薯—玉米—大豆轮套作技术,包括马铃薯栽培技术、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大豆轮作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威宁马铃薯主产区粮食增产途径,在种植优特势作物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一套一效果最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春马铃薯套作玉米—水稻—莴笋接茬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春马铃薯套作玉米—水稻—莴笋接茬种植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以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马铃薯—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薯玉套作体系下获取马铃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和马铃薯密度单因素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下,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幅宽1.4m,马铃薯密度为47643穴/hm2,玉米密度为52937株/hm2时,田间单位面积的总产值最高,为65676元/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马铃薯、玉米单作、二套二等距、二套二不等距、四套四等距、四套四不等距等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均比单作玉米或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套作模式中,产值差异不显著,但二套二经济效益比四套四经济效益高,二套二又以不等距栽培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马铃薯威芋3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置单作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施用量和套作以马铃薯行宽、行数为变量的玉米-马铃薯行比组合的高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作以每亩种植4 500株、施用有机肥1 000 kg、复合肥40~50 kg(以50 kg较好)组合趋于合理;套作以1.7 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减产最低,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位居第一,是马铃薯新品种威芋3号与玉米套作的最适模式。从经济效益看,当前马铃薯价格看好,1.9 m开厢,3∶2模式的效益也很好,也是适宜模式。因此,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可根据市场来定,哪个作物的效益好,就加大这一作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是贵州山区旱地的主要耕作制度,通过对套作模式的分析比较及综合效益评价,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区推广应用.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既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又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生产上要重点抓好良种选择、精细整地、双行聚垄套作、科学施肥、强化中耕管理和适时收获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薯套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花单作生产模式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同时考虑本地区水资源严重超采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对目前正在试验研究和小面积示范的棉薯套作漫灌、棉薯套作滴灌、马铃薯-玉米复种3种新型种植模式开展了综合评价。以传统的小麦-玉米复种和棉花单作为对照,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采用AHP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对5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棉薯套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生态效益仅次于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但是,社会效益在5种模式中却是最低的,指标值仅为0.068;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表现最好,而经济效益指标值仅达到棉薯套作模式的35.4%。就综合效益而言,3种节水高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均高于棉花单作和小麦-玉米复种模式,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比棉花单作模式综合效益指标值提高了1倍,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次之。在适当提高棉薯套作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工投入后,棉薯套作滴灌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套作试验,马铃薯/玉米套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大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通过对各种栽培模式下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的薯/豆套作纯收益为2546.79 元/667m2,HKE-2的薯/豆套作纯收益最高,为2678.11 元/667m2,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杨仲  艾厚煜 《北京农业》2000,(12):30-32
通过在辽宁东部山区玉米与马铃薯套作的 4种不同方式试验,即:玉米与地膜春马铃薯、玉米与露地马铃薯 (CK)(上二种套作方式为本地常用方式 2∶ 1,即 2垄玉米, 1垄马铃薯 )、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玉米、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春夏互套。结果表明: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地膜马铃薯与隔沟玉米的套作方式,不但使马铃薯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 22200kg/ hm2,同时也使玉米获得 6900kg/ hm2的产量;而且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春夏互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二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态特点,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区的有限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从而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 69028元/ hm2,比常规的玉米与露地马铃薯的套作模式效益要高出近 11倍,这种套作方式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熟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海拔地区脱毒马铃薯套作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1 500 m左右贵州西部山区马铃薯—玉米套作不同播期产量差异性较大,适当提早播期比晚播产量水平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3种不同间作模式玉米田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为生态调控玉米田害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目测法、网捕法和诱集法等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3种间作模式玉米田(玉米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分量分析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玉米田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区玉米田共发现天敌节肢动物2纲(昆虫纲和蛛形纲)6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革翅目和蜘蛛目)22科92种2442头,其中玉米单作模式田有2纲4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膜翅目和蜘蛛目)12科37种780头,玉米马铃薯间作模式田有2纲5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革翅目和蜘蛛目)17科38种834头,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模式田有2纲5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和蜘蛛目)18科46种828头;天敌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田>玉米马铃薯间作田>玉米单作田,而优势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表现为玉米单作田>玉米马铃薯间作田>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田.玉米单作田在苗期与玉米马铃薯间作田在苗期的天敌群落相似度最高,为0.682;玉米单作田在花粒期与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田在苗期的天敌群落相似度最低,为0.290.在玉米单作田中,瓢虫类、寄生蜂类和长足虻类个体数量共同主导天敌群落变化;在玉米马铃薯间作田中,长足虻类和蜘蛛类个体数量共同主导天敌群落变化;在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田中,寄生蜂类、步甲类和长足虻类个体数量共同主导天敌群落变化.[结论]3种不同间作模式玉米田中以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田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种类最丰富、稳定性最强,可在云南昭通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因子复合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玉米种植密度>马铃薯种植密度>分带带距.建立了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值在1070.64元的栽培技术措施分带带距1.7471~1.9100m,马铃薯种植密度3256~3863株/667m2,玉米种植密度3536~4050株/667m2.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对套作总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与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和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比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套作2∶2行比相比较,3∶2行比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块茎产量,但降低了单个块茎重。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产量较高,宜作为套作的首选品种;米拉商品性中等,产量低,但3∶2行比套作玉米产量高;中薯5号商品性较差,但3∶2行比套作马铃薯和玉米产量均较高,两者均可作为套作的补充品种。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比依次为∶米拉3∶2行比、中薯5号3∶2行比、费乌瑞它3∶2行比、费乌瑞它2∶2行比。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威宁县马铃薯主产区粮食增产途径,在种植优势作物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马铃薯要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院马铃薯要玉米一套一种效果最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玉米马铃薯套作是一种新型高效栽培模式。马铃薯全面积种植,玉米虽然沟内种植,但单位面积株数不减,种植面积相当于增加1倍,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棉花套作生产模式在襄州区有多年的历史,通过多次试验示范与应用,总结出了适合我区生产的马铃薯与棉花套作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技术》2013,(6):35-36
1、背景技术马铃薯与玉米套种,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一般适于在丘陵、山区发展种植。过去多采用单行或窄距套种模式,由于窄行使玉米不能早播,不便于管理和收获,以及光照彼此影响等,所以逐步向宽幅多行间套方式发展,即宽幅套种模式。如今,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己成为西南山区的主要栽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巴东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境内海拔700 m以下的三峡河谷地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0 mm左右,热量值高,年≥10℃以上的活动温度5 513℃,年日照总时数在1 200~1 650小时,无霜期320天,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大多为一年三熟或两熟,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薯—玉—甘薯三熟制,即冬马铃薯套作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作甘薯,玉米收获后,土地空闲时间长达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