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究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苜蓿田牧草生产力,为牧草高效种植发掘新的种植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播种第三年的苜蓿田刈割两茬后套作青贮玉米,探究在黄淮海地区苜蓿套作青贮玉米的牧草生产力、对苜蓿田杂草的影响及套作前后的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相比,苜蓿套作青贮玉米显著提高了苜蓿田的总产草量、土地当量比和总经济效益;苜蓿套作青贮玉米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高湿季苜蓿田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的生长。为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苜蓿高效种植推广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多样性种植是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提质增效的一种重要栽培措施,为研究多样性种植条件下青贮玉米生长发育和对氮素的响应,以期在“粮改饲”背景下氮肥高效利用、实现化肥零增长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教育科研基地进行,设置3种种植方式(青贮玉米单作、青贮玉米间作苜蓿、青贮玉米混作白三叶草)和3种施肥水平(常规施氮N3=345 kg/hm2;减氮20%N2=276 kg/hm2;减氮40%N1=207 kg/hm2),分析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下降,而混作白三叶草能减缓减氮对青贮玉米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变差的影响,减氮40%条件下,能提高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17.87%。(2)单作减氮40%条件下青贮玉米鲜草质量和干草质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0.9%和21.3%;减氮40%和20%条件下,间作苜蓿和混作白三叶草处理较常规施氮单作处理干草质量分别仅降低14.2%、9.3%和9.6%、7.4%。(3)青贮玉米氮素...  相似文献   

3.
邢冬蕾 《新农业》2016,(4):26-27
正"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种养结合型调整。重点是粮饲兼顾,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以养定种,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6):69-74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作资源,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绿色开发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利用及改良盐碱地,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小麦复种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分别设置小麦玉米与5行、10行苜蓿间作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作苜蓿可以降低0~40 cm土层含盐量,提高小麦玉米的穗粒数、粒重和净面积单产,提高苜蓿周年干物质产量。对小麦玉米来说,两种间作模式均表现出种间互补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对苜蓿而言,虽然不利于净面积单产提高,但减产均不显著。小麦季间作5行苜蓿的土地当量比低于间作10行苜蓿,但其玉米季和周年土地当量比较高。从周年来看,小麦玉米间作5行苜蓿是较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5年生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苜蓿单作、苜蓿/玉米间作和苜蓿/燕麦草间作条件下苜蓿产量、叶片氮含量以及光合特性,为探讨缓解苜蓿产量退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结果表明,2种间作模式下的苜蓿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产量,苜蓿/燕麦草间作模式下苜蓿产量最高。2种间作模式均能显著提高苜蓿叶片氮含量,有效提高光合能力。因此,间作模式可以有效防止5年生苜蓿产量退化,在农牧地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种豆科作物与不同品种青贮玉米间作对混合饲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以期探索适宜四川农区及类似生态区青贮玉米和豆科作物间作模式。本研究设置青贮玉米(3个品种)、豇豆、四季豆和拉巴豆6个单作模式,以及3个品种青贮玉米分别与豇豆、四季豆和拉巴豆间作的9个种植模式,共计1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地当量比、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紧凑型玉米间作处理增产率和土地当量比值高于平散型和半紧凑型间作处理,A2B3增产率和土地当量比值最高,分别达到79.01%和2.68;与单作比较,间作处理对青贮玉米株高、茎粗、绿叶数、全株产量以及豆科作物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混合饲草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及干草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单作青贮玉米;豆科作物对间作总产量贡献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四季豆﹥豇豆﹥拉巴豆,对营养品质贡献则反之;15个处理中,A2B1干草产量最高,为29 485 kg/hm2,其次为A1B1,为28 677 kg/hm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消化率,A1B1为最佳推广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在宁夏北部地区苜蓿轮作后适宜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对10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原单32、陕单609、登海701、先玉335种植效益较好,适宜在宁夏北部6月上旬两季轮作倒茬模式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南疆地区间作红枣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共设置了枣树单作(CK)、距离两侧红枣0.50 m种植苜蓿(A)、距离两侧红枣1.00 m种植苜蓿(B)、距离两侧红枣1.45 m种植苜蓿(C)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间作系统对气温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A模式下苜蓿净光合速率较高;间作复合系统对浅层地温有高温季节降温、低温季节增温的作用,不同时期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有重要意义;在苜蓿全年生产中,A模式产量最高;在灌溉定额的条件下,A模式下作物的贮水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也最高,说明合理的间作距离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种植模式中,A模式对生态系统中光温的利用相对适宜、土壤容重变化较为平稳、水分利用率最高,且产量也达到最高。综合衡量间作系统内的光、温、水分等的生理生态效应可以得出,A种植模式为红枣间作苜蓿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玉米与不同植物间作对田间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农作物种植模式角度出发,研究玉米与不同作物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氨挥发特征。【方法】采用田间通气法,2008—2009两年设置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黑麦草、苜蓿以及花生间作对田间土壤NH3挥发的影响。【结果】两年的试验结果初步显示,在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玉米‖黑麦草和玉米‖大豆模式的田间NH3挥发多数高于玉米单作(对照)处理,而玉米‖花生和玉米‖苜蓿模式在玉米各个时期的NH3挥发基本都低于对照模式;整个玉米季,玉米‖花生和玉米‖苜蓿模式的田间NH3挥发总量低于玉米单作模式,分别可减少6.77—17.42 kg?hm-2、1.53—23.63 kg?hm-2。【结论】在玉米生产中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与其间作对于降低田间NH3挥发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和藜麦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不同作物(铁研53/青藜1号)、同一作物不同熟期品种(铁研53/安早10号)间作种植模式下,对玉米铁研53,安早10号和藜麦青藜1号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藜1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在间作和单播中无显著差异;铁研53/青藜1号间作比例在1:1条件下,铁研53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比例和单播,且可以明显提升青贮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安早10号的生物量在间播和单播中也无显著差异;铁研53/安早10号间作比例在3:1和1:3条件下,铁研53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比例和单播,且在间作比例为1:2、2:1和1:3条件下,青贮玉米的品质可以达到I级。【结论】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青贮玉米的生产力,且可以为青贮玉米的优质、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玉米、大豆"2∶2"式间作、玉米纯作、大豆纯作3种种植模式研究,系统分析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下的玉米、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玉米、大豆"2∶2"式间作种植模式株行距配置合理,能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在确保玉米产量不减反增的前提下,获取可观的大豆产量,是一种高功能髙效益的粮油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苜蓿根茬翻压复种青贮玉米,有效地利用苜蓿头茬刈割后充足的光、热资源复种青贮玉米,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种植新模式。本文总结了宁夏农垦暖泉农场苜蓿根茬翻压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玉米(Zea mays L.)+苜蓿(Medicago sativa L.)间作模式下饲料干物质、营养物质生产能力和养分瘤胃降解率等的差异,为生产应用玉米+苜蓿间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和5﹕2,共4个间作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以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及营养物质产量、养分瘤胃降解率、可降解营养成分产量,以及苜蓿、玉米茎秆在瘤胃中降解前后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收获产物用作绵羊全日粮时瘤胃细菌总数的变化。【结果】玉米苜蓿间作系统及苜蓿单作干物质、营养物质及可利用营养物质产量均随苜蓿栽培年限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及各间作处理在干物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和苜蓿间作提高了粗蛋白质的产量、瘤胃降解率及可降解蛋白质产量,且随苜蓿间作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与苜蓿单作相比,玉米+苜蓿间作提高了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总能产量,降解率及相应的可利用营养成分产量;间作系统收获产物在瘤胃内降解时增加了瘤胃细菌数量,使苜蓿和玉米茎秆中更多的组织细胞被降解,从而提高了营养物质的降解率。【结论】玉米+苜蓿间作系统在营养物质产出上比单作系统具有更大的生产潜力,同时提高了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和可降解营养物质产量,是一种可行的饲料生产模式,为今后在农区建立反刍动物饲料供应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当前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问题N素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种植中引入苜蓿、黑麦草、花生和大豆4种功能植物与其间作,试图通过植物修复手段达到减少N污染的目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玉米‖黑麦草>玉米单作>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0.145 9、0.129 5、0.122 9、0.113 6和0.094 5.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玉米‖黑麦草模式则加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说明选择适宜的功能植物(如花生、苜蓿和大豆)引入玉米群体可以有效减小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指2~6行大豆与2~4行玉米形成一个生产单元,利用在田间重复种植的模式,通过品种搭配、宽窄行带状配置、缩株保密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各地可根据实际生产习惯、前后茬口搭配、现有农机具等,合理选择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大豆玉米间作混合青贮等模式在生产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短毛独活为试材,采用短毛独活与玉米间作的种植模式,研究间作玉米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可以有效防控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生。3种间作种植模式下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短毛独活单作种植模式。间作玉米有效改善了短毛独活冠层微环境,与短毛独活单作种植模式相比,植株冠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较低。间作玉米可提高植株抗性,与短毛独活单作种植模式相比,3种间作种植模式下,植株内总酚、类黄酮含量,POD、CAT酶活性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另外1∶5和1∶6间作种植模式下,植株生长旺盛,株高、叶片开展度和单株产量较高。总的来说,1∶6间作模式下,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最轻,生长势强,单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核桃单作和核桃-玉米间作模式对核桃品质的影响。以9年生单作核桃园与核桃-玉米间作园为对照,研究单作园与间作园的核桃树体长势及核桃果实品质及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于核桃的一次枝、冠幅及树高在坐果期无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核桃果实品质影响不明显,单作园核桃果实单宁含量要低于间作园,单作园核桃口感更好;间作模式下核桃果实在经济性状方面只有干果三径与单作模式有显著差异且大于单作;单作模式下核桃青皮水分含量低于间作。为种植营养成分、口感更好的的核桃,单作核桃园相较核-玉间作更为合适。推断单作核桃园养分吸收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适宜沧州生态类型区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间作4∶4种植模式与常规玉米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其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7 605kg·hm~(-2),大豆平均产量1 530kg·hm~(-2),玉米单作平均产量8 280kg·hm~(-2),间作综合产量比单作增产10.32%,平均增收节支约8 250元·hm~(-2),玉米、大豆间作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显著提高,为当地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播种前土地整理、种植品种选择、一体化播种、杂草防除、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混收混贮等关键管理环节详尽介绍了青贮玉米/饲用高粱带状间作技术。系统介绍宁夏灌区青贮玉米/饲用高粱带状间作混收混贮技术,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对青贮玉米/饲用高粱带状间作混收混贮技术适宜推广应用区域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0.
青贮玉米是养殖业重要的饲草之一,在养殖业大力发展及惠农补贴政策的带动下,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青贮玉米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经济效益分析6个方面总结了青贮玉米栽培技术,为青贮玉米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