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荠菜虽是一种野菜,但历来都受到人们的赞美.《诗经·邶风·谷风》里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骚人墨客对它更是揄扬备至.晋夏侯湛作过《荠赋》,宋代陈达叟写过《甘荠赞》.苏东坡谓荠菜:“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陆游对荠菜的留恋,竟然到了“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地步.明朝高濂推崇荠菜“若知此味,海陆八珍皆可厌也.”清朝郑板桥亦有名句:“三冬荠菜偏饶味.”  相似文献   

2.
名人说食物     
陆游:荠菜 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正所谓“三月三,荠菜赛金丹”。它性凉、昧甘,若做菜吃带有一股清香味。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喜欢吃荠菜,为此他还特地写过一首《食荠诗》:“小着盐醯滋美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饮钵穷家话,妙绝何曾肯受人。”诗人一碗荠菜配以佐料,吃起来也趣味盎然。  相似文献   

3.
在广阔的森林中,有许多植物的芽、茎、叶、花,甚至整个地上部分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这些由森林植物产生的蔬菜称为森林蔬菜。森林蔬菜生长在空气清新的林地环境中,由于没有受到废气、污水、农药、化肥和飘尘等有害物的污染,对人体十分有益,是目前风行世界的五类健康食品之一,而且被誉为“林海珍品”、“山珍”和“绿色食品”。我国森林蔬菜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且人们采食森林蔬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诗经》里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等诗句。《诗经》中的“蕨”,就是指蕨菜;“荠”,就是指“荠菜”。明代皇帝…  相似文献   

4.
荠菜〔Capsell a bursa-pastoris(L.)Medi c.〕.别名:棕子菜、三角草、菱角菜、地菜、菥蓂、上己菜、枕头草、荠、护生草(山西)、沙荠(山西、河北)、娘娘指甲(河北)、荠荠菜(山东、河南)、骨皮、洋筋草(四川)、辣菜(山东)、荠菜(江苏)等;它是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也是群众熟悉的药材和爱吃的野菜.  相似文献   

5.
植树造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代,就有植树传统,如《诗经·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诗经·风·定之方中》也记述了“树之棒栗,梧桐律漆,琴瑟”,说明当时已在庭院植树。在我国古代,植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紧密相联。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相发明了春蚕织丝的方法。为了养蚕制衣,就要植树。至迟在围代,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大片桑园。(诗‘魏风·十亩2阎》载:“十亩之间合,桑者阐闲兰”,“十亩2外生,桑者泄池兰”。白的不仅田团植桑,家与分也常植树。孟子说:“五亩2宅,树立以柔。”《诗经·小雅·小并》…  相似文献   

6.
花卉──盘中佳肴赵兴华鲜花入菜,史称“花馔”,在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诗经·风》中有“采蘩初初”这句,“蘩”就是野菊。在《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辞句。2000多年前国人即有食花的爱好。可见我国人民食花源远流长。到唐宋时,民...  相似文献   

7.
朴素·朴树     
《云南林业》2004,25(3):24-24
“朴”意之一:未经加工的木材。王充《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而“素”意之一,乃为白色生绢。古乐府《上山采蘑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把这两个词素相加,即“朴素”。“朴素”者,质朴无华,或俭朴之谓也。《后汉书·明德马后纪》:“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  相似文献   

8.
秋季养生     
《内蒙古林业》2008,(9):39-39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四季变换乃自然之道,人体也须顺应自然,学会四季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刊。  相似文献   

9.
据悉,中国茶有6个之最,其具体是:最大的野生茶树生于云南省励海县,高32米,主干粗3术,树龄约1700年。成熟叶长14厘米,厚6毫米。被称为茶树之王。最早的菜专著即唐代陆羽撰的《茶经》。该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品种、种植方法、烹任方法等。陆羽被誉为茶圣。最早的咏茶诗《诗经》中有“谁为茶苦,其甘如治”、“有大加茶”等句。最著名的十大名茶浙江的“龙井”,江苏的“碧螺春”,福建的“铁观音”、“白毫银针”、“武夷岩”.安徽的“屯溪”、‘冲D红”,云南的“普洱”、“滇红”,还有“荣莉花茶”。最早的茶话会。三国时…  相似文献   

10.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稼轩在这里既是抒情,又是写实,荠菜的生命力确实超乎常人的想象。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家乡的人们总爱用荠菜煮鸡蛋吃。前几天,我在菜市场里发现,荠菜十分走俏。而药店里,有关枫球之类祛风解毒解凉的中药,也为市民们所选择,用以与荠菜煮蛋同吃。每年农历三月。荠菜已经成熟,其不但味道鲜美,更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应正确使用法定土地面积计量单位黎云昆“亩”作为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可见,至少在春秋时,“亩”即已作为计量单位了。古代人“建步立亩”(《前汉书》卷二四),即以步数...  相似文献   

12.
一曲 《内蒙古林业》2008,(10):55-55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相似文献   

13.
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又称荠菜、荠荠菜、粽子菜等。它具有翠绿的叶片,脆生爽口,是很好的野生绿色食品。春季,人们不仅长期采挖其嫩叶食用,同时其全草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加以规模开发和全面利用,随着林区森林管护经营的进展,开发和利用山野菜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应对荠菜进行开发、栽培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秦岭探源     
钟平 《森林与人类》2004,24(10):10-11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之说,秦岭之名,始于《史记》的“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之称,后来随着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名句而远扬天下,秦岭亦称终南山,《左传》里说“终南山九州之险也”。《读史方舆纪要》称“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秦岭与昆仑有着一脉相通的渊源。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首推《禹贡》的“三条四列”之说,秦岭居  相似文献   

15.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而言,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气机运行紊乱有关。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内运行的主要形式,其病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天。《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相似文献   

16.
洛阳古代的森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洛阳历史悠久,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的伊、洛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草丰茂,森林密布,鸟兽繁多。洛阳森林多见于古籍描述。《诗·商颂·殷武》载:“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山海经·北海经》载:“熊耳之山,山上多漆”;《博物志》载:“伏牛山一带,松柏桐梓皆多”。解放以后,在市区、市郊考古发现了象牙  相似文献   

17.
“东坡”之号源于绿化江复兴我们都知道,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但苏拭为什么自号“东坡”,并且这个号同植树种花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则不大为人们所知晓。“东坡”这个雅号,是苏轼46岁时自己给取的。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  相似文献   

18.
“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新篡《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其二,《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由来     
《内蒙古林业》2008,(4):38-38
据考证,“编辑”二字在我国最早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筐盈满。”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这里说的“编辑”二字,是指对手抄本的补充校正,也带有整理的意思。后来发明雕板印刷术,也就有了出版事业,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翰林学士宋白上《文苑英华》,上览而善之,诏答曰:“近代以来,斯文浸盛,虽述作甚多,而妍媸不辨。遂令编辑,上取菁华。”这里说的“遂令编辑”,“上取菁华”,与我们现代出版工作中的“编辑”带有同样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山菜之王”数蕨菜李盛仙“墙阴春荠老,笋蕨正登盘”。每当春光无限万物复苏的季节,正是登盘蕨菜供尝鲜的好时机。蕨菜,属凤尾科多年生不开花的草木植物。学名亦叫蕨菜,也有的地方叫如意菜。长寿菜。龙爪英等。蕨菜广布全球,我国南北各地荒山均有生长,云南全省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