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武汉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S与G IS技术获取了2004年武汉市水土流失状况,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选择了由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废弃、泥沙滞留、泥沙淤积、水分损失及养分损失5种实物型损失作为衡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采用替代花费法、影子工程法和机会成本法,从侵蚀区域内损失与侵蚀区域外损失2个方面估算出武汉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货币化结果:2004年武汉市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为11 913.15万元,其中养分损失为2 984.85万元、水分损失为752.65万元、泥沙损失为7 169.42万元、废弃地损失为1 006.23万元。本研究中的土壤侵蚀价值损失值只能代表武汉市土壤侵蚀的最低估算值,准确的估算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涛  李天宏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15-119,291
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方法,借助ArcGIS 9.3和统计分析工具,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主要经济损失进行定量评价,旨在为当地生态补偿和绿色GDP核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达到38.52亿元,其中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多,占到总损失的94.73%,说明土壤侵蚀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延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单位面积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大体均呈现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土地利用情况对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完善,植被覆盖情况越好,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越小。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占到其GDP总量的17.49%,明显高于全国及陕西省平均水平,说明土壤侵蚀损失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析及价值估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北京地区土壤侵蚀所产生的危害给予了经济学的分析和估算,并对所使用的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北京地区2001年度土壤侵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及治理收益进行了价值估算,2001年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总价值为22160.37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35%,其中养分损失为14368.57万元,所占比例最大,占土壤侵蚀总损失价值的64.84%。水土流失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密云县和门头沟区,北京市平均每1km2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为1.35万元。通过估算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大约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避免最少42元的经济损失;最后还提出了最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的设想,以供研究者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安徽省大别山区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选取土壤养分、水分及泥沙滞留、淤积、土地废弃损失作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采用替代花费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评估了安徽省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别山区2007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443.4t/(k2·a),土壤侵蚀总量为2.29×107t/a,其中金寨县和岳西县土壤侵蚀总量最高,分别为7.62×106t/a和5.42×106t/a。从空间分布上看,较强的侵蚀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东北部以及南部地区侵蚀量相对较小土壤侵蚀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92052.8万元,其中土壤养分价值损失最大,为82557.8万元,占土壤侵蚀经济总损失的89.7%,其次是泥沙损失,达4734.2万元,占经济总损失的5.1%。金寨县经济损失量最大,为37266.3万元,占大别山区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的40.18%。其次为岳西县,约占23.54%。经济损失量最小的为舒城县和桐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RUSLE模型估算安徽省土壤侵蚀量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选取N、P、K及有机质等养分,水分损失,泥沙滞留、泥沙淤积等实物型损失作为衡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采用替代价格法、影子工程法和机会成本法估算出安徽省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的货币化结果。结果显示:200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达到173 081.97万元,其中养分流失引起的损失是安徽省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主要形式,达到了90.41%;安徽省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以1995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数据为基础数据,以1995~2000年作为研究时段,对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单位面积经济损失、总经济损失等指标进行了计算,同时对研究区分县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95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总损失分别为205 399.53万元和165 930.16万元,研究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总体降低。  相似文献   

7.
南充市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估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南充市土壤侵蚀所产生的危害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和估算,把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货币化值与经济建设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反映水土流失的程度.南充市2002年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为6.22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6%,其中养分价值损失为5.50亿元,占土壤侵蚀经济总损失的88.45%,说明土壤侵蚀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南充市水土流失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南部县和阆中市,应该进行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8.
南充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南充市土壤侵蚀所产生的危害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和估算,把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货币化值与经济建设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反映水土流失的程度。南充市2002年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为6.22×10~8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6%。其中养分价值损失为5.50×10~8元,占土壤侵蚀经济总损失的88.45%,水土流失损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南部县和阆中市,应该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价格法评估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保育价值。结果表明:1997-2004年,流域内实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1895.8hm^2,其中,荒山造林369.99hm^2、退耕还林357.48hm^2、退耕还草901.72hm^2、人工封育266.61hm^2;退耕前(1997年)后(2004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4644.04t/(km^2·a),侵蚀强度由极强度降低为中度;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土壤保育价值1324.3万元,其中,减少土壤侵蚀效益8.11万元、减少肥力流失效益1180.22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效益124.45万元、培育土壤效益11.52万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引入降雨影响系数对输出系数模型进行修正后,全面系统地评估了2000年我国(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因土壤侵蚀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COD1 366.46万t、TP19.77万t、TN274.16万t。采用重置成本法估算其经济损失约为304.437 2亿元。经济损失估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状况,为水土保持工作和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初步量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东北黑土区土地资源不断流失和退化问题,总结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防治经验,对保护黑土资源和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典型黑土区具有代表性的通双小流域近50a水土流失治理实践和数据,探讨和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结构及其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小流域从坡顶到沟道的三道防线立体防护体系的原理和效益:岗顶第一道防线减少溅蚀,削弱并拦截上坡来水来沙,涵养水源,改善土壤质量;坡耕地第二道防线截短坡长,减缓径流流速和侵蚀动能;坡底第三道防线主要采用植物跌水固沟保土,抑制侵蚀发展,恢复土地资源。该三道防线是适合典型漫川漫岗水力侵蚀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模式体系。通过水土流失治理,通双小流域森林覆盖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小流域由强侵蚀区改善为微侵蚀区,侵蚀模数由6 600t/(km2.a)降低为300t/(km2.a),且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由1979年的1 200kg/hm2增加至1995年的3 465kg/hm2,年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1 100元上升至2005年的2 700元。最后对黑土区和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典型黑土漫川漫岗水力侵蚀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样板。  相似文献   

12.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损失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的定量研究可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该文在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支持下,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估算了丹江鹦鹉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并进行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40 t/km2,侵蚀强度为中度.其中强度侵蚀以上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4.1%,侵蚀量为4573.0 t,却占年侵蚀总量的84.8%,其主要是坡度较大的坡耕地,是流域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差异较大,林地、草地和农地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09.7、1511.8和4606.5 t/km2.林草地年侵蚀量较小,农地土壤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95.3%.坡度每增加5°,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模数增加量比坡长每增加5 m的增加量要大1~2倍.研究区表土流失造成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损失量分别为3.81、3.52和101.45 t,其中农地的养分损失量最为严重.流域泥沙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年均流失模数分别为1.01、0.75和38.43 t/(km2×a).该研究可为水源区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治理以及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土壤侵蚀量的定量评价研究,是探索土壤流失规律和评价流域治理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QuickBird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小河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并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小河沟小流域年土壤侵蚀量88 504.2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438.98 t/(km2·a),属于轻度接近于中度侵蚀强度,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25°区域产生全流域80%以上的土壤侵蚀量。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天然草地>未成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乔木林地。改善疏林地、未成林地和天然草地的结构,加强难利用地和荒坡地的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是降低土壤侵蚀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径流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径流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都较大,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侵蚀模数与径流之间相关性与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与否关系密切,水保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减水减沙效果。本研究为该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川北紫色土区流域水土流失机理分析以及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调查和农户跟踪调查,研究了金沙江下游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及其它配套措施,并进行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草覆盖率由25%提高到81%,增加了56%;年均土壤侵蚀量由2.67×104 t减少到6.5×103 t,减少了75.77%;粮食产量由3645 kg/hm2增加至9330 kg/hm2,提高了156%;人均粮食产量由282 kg增加到416 kg,提高了417.52%;农业总产值由41.48万元增加至439.74万元,提高了960.13%;人均纯收入由184元增加至1660元,提高了802.17%.最后总结了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金沙江下游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