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森林光环境是影响林下灌木植物正常生长和良好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求土庄绣线菊和三裂绣线菊一年生幼苗对不同森林光环境的适应特点和二者的区别,本研究选择林下和林外两种森林光环境。[方法]通过测定土庄绣线菊和三裂绣线菊一年生幼苗植株的高、地径、地径比、叶鲜重、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从而得到两种绣线菊一年生幼苗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光适应性,为两种绣线菊的造林使用、更新和维护提供依据。[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光环境下两种绣线菊的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两种绣线菊在林内环境中均显著提高了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林外环境土庄绣线菊根生物量比显著高于林内植株,在叶生物量比指标上则相反。从株高、地径、高径比来看,林内遮荫环境明显降低了土庄绣线菊和三裂绣线菊的地径,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庄绣线菊的高径比。从叶面积特点来看,两种绣线菊叶生物量林外和林下差异显著,而且比叶面积对光响应一致,林下环境使比叶面积明显增大。林下环境土庄绣线菊存活率略高于三裂绣线菊,林外环境三裂绣线菊存活率明显高于土庄绣线菊。说明二者并不是传统的喜光植物,三裂绣线菊对不同森林光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土庄绣线菊具有较强的耐阴性。[结论]所以在以后的造林的计划中可以在林下多配置土庄绣线菊,在林外种植三裂绣线菊,以达到造林复层的目标,提高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槐树幼苗对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槐树盆栽幼苗的遮阴试验,分析测定了光强对槐树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大,其总叶面积和株高均显著降低,30%~100%光强范围内,总生物量和地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15%处理。低光强下,植株通过增大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根比,以增大光合叶面积,提高捕光能力;增大支持结构生物量比,以增加支持叶生物量;在高光强下,植株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低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和叶根比,保持了水分吸收和蒸腾的平衡。随着光强的增大,植株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显著增大。槐树幼苗的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光强增大而显著降低,而叶绿素a/b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说明槐树幼苗对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性较强,能够适应较广的光强范围。  相似文献   

3.
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石灰土基质中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并为光皮树菌根化育苗技术提供参考.对大田栽培和盆栽幼苗接种AMF菌剂,幼苗生长1年后测定其生物量及形态特征指标.结果表明:无论大田栽培(CF)还是盆栽(CP),接种AM菌剂都显著提高了光皮树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大田栽培接种AM菌剂的植株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盆栽接种与未接种植株之间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茎、叶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大田还是盆栽,接种植株根冠比都小于未接种植株,但差异不显著.大田栽培植株的根、茎、叶和总生物量都大于盆栽接种植株,但是根冠比显著小于盆栽植株的根冠比.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与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控水,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9个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了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根系形态在种源间的差异,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幼苗干旱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各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下降明显,苗高未发生显著变化,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多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并没有导致幼苗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的增加,但根系长、比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在干旱胁迫下增加显著。2)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苗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和根系形态在干旱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地径和苗高分别以西昌和双柏种源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双柏、西昌和册亨种源较高,察隅种源各器官和总生物量较低,但该种源具有最大的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会泽种源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均最大。研究发现,在土壤水分限制条件下,云南松幼苗以根系形态变化代替根系生物量增加的策略来适应干旱,各种源云南松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可能是由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所形成的不同适应性策略所导致。经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初步评价了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对干旱适应性的强弱,结果显示,西藏察隅、云南会泽和四川西昌种源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较强,云南双柏、贵州册亨、云南云龙种源居中,而云南新平、永仁和禄丰种源适应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模拟喀斯特生境土壤干旱胁迫对蚬木苗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喀斯特土壤干旱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及形态适应性,模拟构建了喀斯特"土壤层-岩石层-岩溶水层"水分供应装置,以2年生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岩溶水层岩溶水分(有/无水分)和土壤水分2个因素对蚬木幼苗生长及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溶水分和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蚬木幼苗生长,苗木净生长量随土壤干旱增强显著下降,岩溶水层有水处理下(W)苗木净生长量显著高于无水处理(N)。两者极显著影响着苗木总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岩溶水分极显著影响根生物量;生物量随干旱胁迫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的显著高于N处理。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着根冠比和根、茎生物量比,岩溶水分显著影响茎生物量比,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极显著影响着茎生物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旱下根冠比及根生物量比显著高于对照,茎生物量比随干旱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茎生物量比显著高于N处理。两个因素极显著影响苗木地径、株高、根长等,岩溶水分显著影响叶片数和一级分枝数、土壤水分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地径产生显著影响、且极显著影响叶面积。蚬木幼苗生长受土壤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土壤干旱胁迫下表现为生长下降、生物量分配和形态发育发生改变等适应策略,岩溶水分对苗木的影响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采用人工控水设置4个水分梯度,研究1年生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形态指标均逐渐降低;结合异速生长曲线的分析,说明植物能根据干旱胁迫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叶片水分饱和亏缺逐渐增加的同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减少,光合限制因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同时光系统的保护机制减弱,造成光抑制程度的加剧。土壤干旱降低了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尤其是侧根迁移,使根生物量比增加;而这种分配方式是以降低叶生物量比为代价的,因此造成根冠比的增大、叶面积比率和比叶面积的减少。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刺槐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差异可能存在异速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山花楸幼苗对遮荫的形态、解剖和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遮荫强度为0、67%、76%、92%4种处理下,研究1年生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幼苗对遮荫的形态、解剖和光合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遮荫使幼苗高生长、叶面积增加,地径、主根长减少,造成高径比和比叶面积升高;遮荫改变了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方式,67%和76%的遮荫促进生物量积累,而92%的遮荫则产生抑制作用,遮荫下生物量分配向地上部分倾斜,根生物量比降低,茎、叶生物量比及冠根比升高;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叶片逐渐变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降低,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几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型,遮荫使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降低。试验表明遮荫诱发了黄山花楸幼苗的形态和光合生理适应机制,适度遮荫可以提升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本竞争对于造林树种幼苗细根的影响,以1年生白桦幼苗为试验对象,设置正常和减少天然降水2个水分处理,并以草地早熟禾作为竞争处理模拟草本竞争,进行1个生长季大田盆栽试验。通过测量白桦幼苗细根形态和营养指标,以期揭示白桦幼苗细根对土壤水分胁迫和草本竞争的响应机制,为黄土高原森林营造中阔叶树种选择和栽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减少降水处理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含量33%,但未显著影响白桦幼苗的存活率以及细根生物量和养分含量,仅导致细根表面积和体积减小。2)在草本竞争下,白桦幼苗细根全N含量显著下降,存活率以及总碳、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等营养指标未受影响。3)降水和草本地下竞争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白桦幼苗细根生物量、淀粉及NSC含量。有草本地下竞争时,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白桦幼苗细根生物量,细根淀粉和NSC含量则显著升高,反映了土壤水分含量下降时白桦幼苗细根竞争能力的下降,从而与草本地下竞争减弱。白桦幼苗细根在正常天然降水下受草本地下竞争影响增加生物量,但在减少降水时其形态和营养特征受到草本地下竞争影响较小。表明在迹地和退耕还林地等养分含量较高土壤上使用白桦幼苗造林时,无需考虑草本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引进的3个种源墨西哥柏苗木生物量及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为今后困难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引进的3个种源3个龄级(1龄、2龄、3龄)墨西哥柏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表面积、体积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随龄级的增加,幼苗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明显增加,不同种源苗木差异较大,且幼苗的根冠比、根系长度、表面积与体积呈上升趋势;2、3龄级幼苗整体稳定生长,中根、大根在总根系中所占比重增大,地下部分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幼苗根系逐渐向中根和大根发育。[结论]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根系形态与生物量关系密切。不同种源幼苗在相同的生长环境和时间内,积累生物量的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连香树幼苗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连香树幼苗的株高、地径、叶片数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呈先增后降,均在施尿素10 g/株时达到得最大值,在施尿素14 g/株的处理下,叶面积最大.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个性状,确定连香树幼苗生长的最适施氮量为尿素10g/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