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前纪检监察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关系到反腐倡廉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有限政府”是否能建好。通过对当前中国纪检监察系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现有纪检监察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在中纪委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书记负责的全国性纪委监察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采用人工控水设置4个水分梯度,研究1年生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形态指标均逐渐降低;结合异速生长曲线的分析,说明植物能根据干旱胁迫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叶片水分饱和亏缺逐渐增加的同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减少,光合限制因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同时光系统的保护机制减弱,造成光抑制程度的加剧。土壤干旱降低了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尤其是侧根迁移,使根生物量比增加;而这种分配方式是以降低叶生物量比为代价的,因此造成根冠比的增大、叶面积比率和比叶面积的减少。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刺槐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差异可能存在异速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短期干旱和复水对麻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栎是鲁中山区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阔叶树种之一,本文以1年生麻标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短期干旱和复水对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等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初期,干旱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过高的土壤含水量并不利于麻栎幼苗的生长;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幼苗的气孔导度减少,导致光合和蒸腾作用的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升高;胁迫末期各项光合指标均降到最低。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看出,干旱胁迫并未使幼苗的光合机构发生伤害,幼苗在适宜的水分条件时产生光合能力上调,当水分匮缺时,以叶黄素循环为主的非光化学淬灭耗散掉过剩的光能达到保护光合机构的目的。复水后麻栎幼苗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恢复正常,但气孔导度的增大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导致了水分利用效率的反冲,同时叶黄素库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麻栎幼苗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保护来抵御干旱胁迫和进行胁迫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沾化冬枣、龙枣、黄河枣王三种不同的枣树为材料,研究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枣王的量子产量(Yield)、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或NPQ)均高于龙枣和沾化冬枣,说明其能通过增加热耗散来尽量降低光抑制程度,对当地环境较为适应;而沾化冬枣各个数值普遍偏低。随日间光照强度的增加,三种枣树的Yield逐渐减少,ETR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上升,黄昏时,各参数都恢复到接近早晨的水平,表明未发生光合机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疆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种子内四种贮藏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进行了含量测定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树种在蛋白质含量上都是球蛋白为最高,谷蛋白次之;清蛋白比较低;醇溶蛋白为最低。在含量上每一种蛋白质的种间差异不明显。在电泳图谱上,球蛋白不存在种间差异;清蛋白只能区分出新疆落叶松,其余三种无差别;谷蛋白存在种间差异,能区分出这四种落叶松;醇溶蛋白电泳图谱模糊,无法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柽柳与芦苇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优势种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以全天自然光的日变化为光照梯度,研究两者对光强的响应规律,比较它们的光合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柽柳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在高光强时蒸腾依然旺盛,并且气孔调节能力较强,以反应中心状态转换和可逆失活进行能量调节,最大可能减少无谓的能量散失,光系统有效量子产量高,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芦苇气孔调节和光能利用能力较柽柳低,在高光强时出现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降低及电子传递饱和现象,随光照增加,光系统有效量子产量下降较大,采取热耗散的方式散失过剩光能以避免光损伤。本次光响应研究的尝试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