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整合文成九龙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多种文化的旅游内涵,首先对茶与根雕、佛教、古村落等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理论研究,挖掘这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提炼了一套凸显当地特色的多文化茶主题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构想:九龙山规划以茶文化串联根雕文化、佛教文化、古村落文化,项目中的6个节点("茶艺术展示—茶农事体验—茶品味鉴赏—茶主题禅修—茶民俗古街—茶生态农庄")被赋予6种茶文化主题,承担了6大功能。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体系的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当地茶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宣传茶文化,弘扬茶艺,目的是要让茶文化为经济服务,促进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一、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据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更确切地说,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茶加以采集利用。在数千年饮茶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春秋  相似文献   

3.
以普洱茶文化为主线,梳理了普洱茶景观资源类型及其主要特色,分析了现今普洱茶景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普洱茶景观运用的主要原则及其措施,以期能为普洱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城市风貌建设、城市文化展现提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渗透了政治、礼仪、民俗、艺术各个领域。古代中原以茶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称作“茶马王市”;边疆或外国使臣来中国,要以茶为外交礼仪手段;清代康、乾之时,为55岁以上致仕官员举行“千叟宴”,即大型宫廷茶会。至于茶诗、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歌、茶舞等更不待言。我国的茶专家陆羽,已把这茶艺、茶道著成了《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早已形成。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分支系统,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均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茶文化与园林文化的结合、渗透既是各自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又是民族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4月28日,北京八大处公园。伴随着浓郁的民族歌舞,首届北京普洱茶文化周在这里拉开了序幕。为期10天的茶文化周集品茶、赏茶、咏茶于一体,令京城人对普洱茶的丰富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来自思茅市的12家企业,带来了各自的陈品佳茗,人们在一饱普洱茶眼福的同时,还可以细细品赏,领略普洱茶特殊的甘厚醇香。除了感官的接触,思茅市市长还亲率阵容强大的专家组现身说茶,从普洱茶的品鉴、收藏、乃至冲泡、保健甚至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等都有专门的讲座,为首都人民再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厚重的普洱茶,回味悠远的普洱茶。与此同时,普洱茶收藏家们也趁此机会亮出手中藏品,现场进行斗茶,将这个文化周安排得满满的。而活动中间穿插的思茅市少数民族民间表演队,则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起来,为黄金周的京城带来了一缕浓浓的普洱茶香。  相似文献   

7.
司书娟  蔡晨瑞 《绿色科技》2011,(11):183-18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茶文化,探究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从“茶之源”中阴与阳、刚与柔、热与寒的和解,“荼之器具”中的天人合一等方面阐述了“和解”心理。分析了“茶之为饮”中的水的阴阳急缓和解,“茶道”的中正平和,“酒文化与茶文化”的互补和解。  相似文献   

8.
正年轻、漂亮、干练、利落、有品位,这是吉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喝咖啡,不喝饮料,10多年前就与茶结缘的女孩儿吉木说,与茶结缘受益匪浅。现在的吉木是高级茶艺师、茶文化培训师、英日汉三语译者。2016年,她创立了吉木工作室,业务涉及制茶、评茶、茶器设计、茶文化培训、茶学著作翻译。"茶迷"养成记小时候,和大多数中国北方的孩子一样,吉木觉得茶就是大人巨大茶缸里或多或少的弱嫩叶片,与开水结合,带来茶色和淡淡的苦味,可有  相似文献   

9.
品味古茶树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以及审美等方面。广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记载,象州(今象州县)曾为唐代岭南茶区之一,由此推测,广西种茶和制茶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偶然发现的植物。神  相似文献   

10.
清明时分,正是采茶季节。记者驱车来到“中国茶禅之乡”———石门县,远眺山坡上片片碧绿的茶园,亲耳聆听漫野飘荡的茶歌,品尝一杯杯清香怡人的新茶,仿佛“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深深地感受到石门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绵绵情谊。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的石门县,是闻名遐迩的茶禅之乡。早在1200年以前,唐代高僧善会在石门夹山寺以茶参禅,因茶悟道,妙得“茶禅一味”;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在夹山寺撰著禅门第一书《碧岩录》,进一步丰富了“茶禅”学说,后经其弟子东渡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出自石门夹…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聚居的昭通地区,由于海拔、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文章详细介绍了昭通地区民间茶的分类、原料植物种类及加工、功能,分析了茶资源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代茶圣陆羽的《荼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虫茶     
虫茶又叫茶精,为无叶茶,外形像蚕沙,用开水冲泡之后汤色如茶水,故名虫茶。我喜欢喝茶和了解茶文化,在撰写《湖南省旅游志》时,读到邵阳、怀化等地报送来的文献中有一种奇怪的茶,叫虫茶,记载很奇特,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知道虫茶又叫茶精,为无叶茶,外形像蚕沙,用开水冲泡之后汤色如茶水,故名虫茶。  相似文献   

14.
李欣 《山西林业》2023,(S2):52-53
茶条槭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是山西中部地区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介绍了茶条槭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育技术及园林应用,以期为茶条槭在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观赏特性,提出了其园林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生境破坏、用于薪材而遭受砍伐以及因园林用途而被盗挖或断枝采果等因素,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野生资源正迅速减少,已接近濒危,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以及迁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该项目对野生浙江红山茶大树成功进行裸根移栽,为今后浙江红山茶大树裸根移栽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与茶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自古以来竹材在茶空间内就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人们对茶空间的情感需求和二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结合竹材自身的特点,从造型、质感、功能3个方面,提出进行茶空间竹家具情感化设计时要与时俱进、因材制宜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建议,使茶空间更加贴合新时代消费者的期望,更好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8.
红山茶浙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又名红花木茶、红花果茶、大茶梨、山茶梨.因最早发现于浙江,故又有浙江红花油茶之称.近年来,植物学和树木育种工作者在浙江红山茶种质资源调查和杂交试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观赏价值,越来越受到园林部门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湖南林业》2006,(11):20-21
中央垂直督察大有可为;部分国家的大学入学制度;什么是生态旅游;七种食物多吃能防衰老;茶文化的奇葩茶彦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槭树科树木资源极其丰富 ,开发利用槭树科秋色叶树木资源对河南省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元宝枫、茶条槭、鸡爪槭等 11个槭树科所属种及其变种的秋色叶植物的观赏特性 ,探讨了它们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