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上黄村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各种土壤的分布规律。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将上黄村土壤资源肥力状况分为三级:(1)肥力总指数>40;(2)肥力总指数40—35;(3)肥力总指数35—23。又根据土壤分布和组合的特点提出了六个改良利用片:(1)首批建设成高产稳产农田片;(2)逐渐建设成高产稳产农田片;(3)台、坪坡地农牧利用片;(4)农牧综合利用农田片;(5)旱生草灌利用片;(6)林地利用片。本研究为宁南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5—2008年,重庆市对31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142641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经统计分析,对养分进行分级和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得出:(1)土壤pH值降低趋势明显;(2)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趋势明显;(3)有一半的土壤碱解氮缺乏;(4)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趋势明显;(5)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趋势明显;(6)土壤有效铁含量比较稳定;(7)土壤有效铜含量上升趋势明显;(8)土壤有效锌含量大幅度提升;(9)极度缺硼的土壤面积比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3.
蚯蚓对土壤污染的指示作用及其强化修复的潜力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岩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5,42(1):140-148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蚯蚓对土壤污染的指示作用:(1)通过调查污染区土壤中蚯蚓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反映土壤污染情况;(2)利用蚯蚓进行生态毒理风险评价,指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3)利用蚯蚓监测土壤污染。并阐述了蚯蚓对重金属的主要耐性机制:(1)脂质过氧化保护酶系统缓解氧化胁迫;(2)分隔、固定作用;(3)螯合解毒作用;(4)溶酶体和细胞质粒抑制重金属活性。同时,分析了蚯蚓强化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力,认为蚯蚓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微生物活性、改变污染物的活性等强化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土壤能量平衡及其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验对地膜覆盖后土壤的能量平衡变化特点和温度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盖膜后昼间净辐射收入明显减少,但由于地膜对土壤潜热交換的消除和显热交换的抑制,膜下土壤热通量反而增大,从而使其温度增高;(2)实际日照长度、土壤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子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膜下土壤的增温效应;(3)地膜对土壤的增温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南京沿江典型蔬菜生产系统土壤重金属异常的源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騄睿  胡文友  黄标  刘刚 《土壤学报》2014,51(6):1251-1261
以南京沿江典型蔬菜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并分析表层土壤、剖面土壤、肥料及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含量,揭示了土壤重金属异常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镉(Cd)、砷(As)、汞(Hg)、铅(Pb)、铜(Cu)、锌(Zn)和铬(Cr)平均含量均高于南京市土壤背景值,部分样点土壤Cd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在土壤中呈现较高的累积;(2)除Cr以外,其他表层土壤重金属均呈现东南偏高西北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3)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分布状况与研究区的地形、周边工农业布局以及风向有关;(4)除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自然背景原因以外,农业施肥和大气沉降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两年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一般在150~2 300粒/m2之间,属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看,地表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使土壤种子库在顺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2)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在分布上具有较高的密集性,表现出类似沙漠地区种子库的分布特征;(3)微生境条件对土壤种子库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河水漫溢区的种子库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而低洼地、柽柳包和有较多枯枝的退化草地均比光板地和胡杨林地有更多的有活力种子;(4)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的生态退化导致了本区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差异,主要表现是随着地表植被群落生态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种子库占土壤种子库的比重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20,自引:4,他引:1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铭洪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
本文在回顾中国矿区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研究工作的历史基础上 ,着重从土壤科学与生态学的角度综述 (1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 ;(2 )矿区退化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修复 ;(3 )矿区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 ;(4 )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 -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 ;(5 )矿区土地修复的技术要求与管理 ;(6)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旨在推动中国矿区土地资源修复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丘陵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尧东  孙波  宗良纲  汤勇辉 《土壤》2005,37(2):140-146
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江西铜冶炼厂周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区(面积7.7km2)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地统计学方法在丘陵红壤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空间变异分析上的应用,提出了一个空间变异分析步骤:(1)利用DGPS定位,以50~200m的随机网格采集土壤样品;(2)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的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趋势,通过数据转换去除数据趋势;(3)计算半方差函数并选择最佳的拟合模型和参数;(4)通过交叉验证选择合适的克立格方法;(5)通过空间插值,绘制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分析空间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空间分析结果表明,Cu和Cd的复合污染是铜冶炼厂污染区的主要污染特征,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可以较准确地分析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詹其厚  陈杰  周峰  黄辉 《土壤通报》2006,37(6):1041-1047
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平原多个变性土剖面分层土壤样品的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数据,对其肥力特征、生产性能以及培肥改良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结果表明,机械组成中粘粒含量高、质地粘重、土壤结构和孔隙性差是变性土主要物理性状特征,受其影响,土壤表现出耕作性能差、蓄水能力弱、保水性能不强等特点;化学性状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不高、质量差,土壤氮素水平仍较低,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异加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慢降低,土壤CEC含量较高,土壤保肥性能强,但供肥性能较差等特点。这些性状特点对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适耕期短,易受旱、涝(渍)灾害的危害,土壤有效养分低、营养失调,钙质结核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运行以及作物根系生长等方面。指出:(1)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2)合理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3)改进耕作、灌溉技术,调控土壤水分状况等是培育变性土肥力质量、提高土壤生产性能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典型喀斯特山区无籽刺梨基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省兴仁县回龙镇无籽刺梨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16个土壤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质量,同时根据划分样方所在坡位的不同,对其相应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全钾、水解氮、真菌和磷酸酶;(2)研究区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及以下水平,SQI依次为0.544,0.408,0.503;(3)影响该地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真菌数量。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质量退化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道路建设,原有土壤被扰动,形成了一种新的人为土-路域土壤。文章对路域土壤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呼集高速公路卓资段的实例来说明路域土壤的特点。研究分析了路域土壤的理化特性,土壤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路域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的粉沙粘粒含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趋于下降、pH值趋于升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是土壤粉沙粘粒和有机质被道路建设所影响的结果,进而造成土壤粗粒化,并且路域内部有潜在土壤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采用时空二维法分施工期、运营初期两个时段对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地表区、弃渣场、表土临时堆置区、桥涵基础弃渣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总量为46.28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42.07万t,水土流失新增指数为9.99,其中弃渣场、扰动地表区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4.58%、42.07%,弃渣场和扰动地表区是严重水土流失区;施工期水土流失强度为运营初期的59.2倍,是严重水土流失时段.对USLE在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中参数取值方法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点公路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对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工程特点、施工工艺深入分析并类比其他地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进行了准确界定,并充分考虑了路线经过区诱发性滑坡、泥石流影响及潜在危险性.提出了包括主体工程防护、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及诱发性滑坡、泥石流预警防护三位一体的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并对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强度大的弃渣场进行了分类典型设计。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速路边坡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提高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取样法研究了陕蒙沙漠高速公路路堤和路堑边坡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路堤和路堑边坡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5-6月土壤含水量较高,7-9月较低,10-12月期间土壤水分逐渐恢复;路堤和路堑边坡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路堤边坡各层土壤含水量高于路堑边坡.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公路开发建设项目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土流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水土保持法》要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验收之前,必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验收,因此水土保持永久措施基本上都能完成,但通常对于造成更多水土流失的施工期重视不够,没采取有效的临时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针对该问题,作者以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段为例,对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为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北部半干旱丘陵低山地区的乡村道路,侵蚀严重,使运输受阻,经常被迫改道,占用耕地,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的发展。以阴山北麓四子王旗的农耕地区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道路侵蚀特点,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研究道路遭受侵蚀的原因,分析道路侵蚀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乡村土质道路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路面坡度和降水强度,人类的使用方式也直接影响路面侵蚀。研究区位于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土质道路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侵蚀;夏季发生的有限的几次强降水是研究区道路遭受侵蚀的重要原因;位于较大坡度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道路侵蚀最为严重;两边不等高和壤质土的路面都易遭受侵蚀;人类使用的季节性和维护的缺失加剧了道路侵蚀。  相似文献   

17.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动态开采水土保持措施补充整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善沐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86-189,199
针对紫金山矿区动态开采引起弃渣量、堆渣场等情况不断变化,给水土流失防治带来新困难和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在深入调查矿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趋势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的安全有效性,提出了该矿的开采区、排土(石)场、堆浸场、道路等重点部位水土保持措施补充整合具体方案及有关建议,为该矿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建设中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侵蚀环境由侵蚀动力系统、侵蚀对象和侵蚀地貌单元3部分组成;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在空间上表现为沿高速公路呈离散型分布,在时间上与主体工程具有高度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庆市已建、在建和拟建高速公路实地调查和现场量测,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侵蚀地貌单元及其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对高速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结构稳定性特征及关键控制因子进行了分类探讨,最后也讨论了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敏感区特点,以期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水土流失监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路域边坡人工植被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呼集高速公路卓资段路堑边坡,从2003和2004年开始建立人工植被。2005年在2个不同种植年龄和同种植被类型的样地内采集土样,分析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化、养分变化和生物活性。人工植被建立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和成土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随着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受到不同植被类型和人为措施的影响,使得相同种植时间的不同样地,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差异。综合考虑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建立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人工植被建立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人工植被边坡土壤质量明显高于自然恢复边坡和新挖裸露边坡,土壤质量增长显著。由于边坡植被尚未形成稳定群落,以及人工管护的力度差异,土壤质量变化随时间有所起伏,表现为种草2a的边坡土壤质量明显优于种草3a的边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现中国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我国高速道路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支撑技术体系。我国"两高"建设是以牺牲土壤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生了大量的创伤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及安全防护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就路域边坡土壤破坏特征、土壤生态修复本质、工程边坡林草种选择、V型槽种植带、喷混基材配置、机械化施工等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思考与技术创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路域边坡土地资源发展林草种子产业的引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