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3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园球  樊剑波  陈晏  陈长青 《土壤》2015,47(2):229-237
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与结构演替规律;提出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五级分类系统;初步建立了红壤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典型县域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措施以及资源持续利用对策,并对该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孙婷婷  徐磊  周静  樊剑波  陈晏 《土壤》2016,48(5):946-953
针对江西贵溪Cu、Cd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无机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及3种植物(海州香薷、巨菌草、伴矿景天)与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对土壤总Cu、Cd的吸收及对活性Cu、Cd的钝化吸收能力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比较不同修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评估土壤微生态环境对不同修复措施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的施加可显著提高土壤pH,并有效钝化土壤活性Cu、Cd含量,但对土壤总Cu、Cd的含量影响较小。植物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在显著降低土壤活性Cu、Cd(P0.05)的同时,减少了植物根际土壤总Cu、Cd的含量(P0.05)。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差异明显。单独施加羟基磷灰石与土壤真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使土壤真菌生物量提高,从而引起真菌/细菌(F/B)的升高。植物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可有效缓解土壤真菌化的趋势,其中巨菌草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可有效提高土壤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及多样性,降低F/B值,从而降低土壤真菌病害的风险。不同植物根系活性代谢引起有机质的积累促进植物与羟基磷灰石处理中根际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聚类增强树(Aggregated boosted tree,ABT)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修复模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其次土壤pH和Cu的含量及活性也是改变重金属污染区域微生物群落的因子。该研究从微生物群落结构角度解释了植物与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对土壤微生态体系的作用,为开展Cu、Cd等重金属污染地植物与无机生物材料的联合修复方式的筛选及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含沙量在土壤冲刷过程中总体呈递减趋势。但传统农耕地7~10min后径流含沙量有增大趋势,径流含沙量表现为传统农耕地(0.81g/L)〉农林混作型耕地(0.73g/L)〉园地(0.69g/L)〉竹林地(0.58g/L);(2)在整个冲刷过程中,随着时间增加,土壤抗冲指数逐渐增大,竹林地抗冲性能最强,园地和农林混作型耕地抗冲性能较为接近,抗冲性能最弱的为传统农耕地;(3)土壤抗冲指数依次为竹林地(1.37min/g)〉园地(0.99min/g)〉农林混作型耕地(0.92min/g)〉传统农耕地(0.70min/g),竹林地、园地、农林混作型耕地的抗冲指数分别是传统农耕地的1.96,1.41,1.31倍;(4)根系对紫色土的保护作用明显,抗冲性的增强效应依次为竹林地〉园地〉农林混作型耕地〉传统农耕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花生四烯酸高产突变株的发酵及菌丝老化特性。[方法]对1株经诱变获得的花生四烯酸高产突变株A1.13进行5L罐发酵试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对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碳源一次性过量加入并改变培养温度,可使该菌株花生四烯酸产量提高至602.99mg/L;发酵菌丝体在4℃条件下老化15d后,花生四烯酸产量达885.16mg/L。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5种植物油均可起到消泡作用,添加浓度4%葵花籽油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菌丝生物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分别提高了124%和22%。[结论]该研究可为突变株A1.13工业化发酵产花生四烯酸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5.
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史东梅  陈晏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400-1409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说明较粗颗粒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壤抵抗径流冲刷的能力;(3)>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好,土粒越不易被径流冲散,土壤抗冲性能越强;(4)土壤抗冲指数随稳渗率、初渗率呈线性变化,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5)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均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密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 mm根系长度与土壤抗冲指数也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抗冲性。【结论】土壤容重、细砂粒含量、>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渗率、<1 mm根系生物量可用于该地区土壤抗冲性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PEPC酶活性作为水稻高光效育种筛选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稳定的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水稻(PC)、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WT)和PC与9516、苏沪香粳和武育粳3号杂交转育后代为材料,分别测定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以及花后PC和WT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①PC叶片的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比WT高,其中孕穗期的PEPC酶活性和Pn增加最显著;②与茎和穗相比,花后水稻剑叶的PEPC酶活性最高,叶片的PEPC活性PC和WT在开花后5~10 d剑叶PEPC活性和Pn最大,相对稳定;③开花后第5 d PC剑叶的PEPC酶活性和Pn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3**,其中上午10∶00~12∶00 PEPC酶活性表现较高水平且保持相对稳定;④34株转育材料剑叶PEPC酶活性与Pn的相关系数为0.918**.据此认为水稻开花后第5 d到第10 d,晴天上午10∶00~12∶00,剑叶的PEPC酶活性可作为水稻高光效筛选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氮肥(N)、绿肥配施氮肥(GMN)、小麦秸秆配施氮肥(SWN)以及不施肥(CK)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培肥试验。结果表明:GM和SW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小麦秸秆参与还田的处理显著提高了总木质素酚浓度以及3种木质素酚类单体的浓度,其中总木质素酚浓度在SW处理中分别比CK、GM、N、GMN和SWN处理高了109%、122%、115%、164%和57%;对比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植物残体还田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关键种F3(盘菌纲,Pezizomycetes)、F26(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F173(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B74(阿尔法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B87(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共鉴定出15个关键种,其中关键种B831(属阿尔法变形菌纲)与木质素酚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SW处理下显著富集。本研究为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培肥方式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植物衍生的木质素酚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茅苍术组培苗阶段接种内生真菌孔球孢霉AL12菌株,以不接菌处理为对照,将炼苗后2年内的茅苍术分7个生长阶段,检测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真菌孔球孢霉提高了组培炼苗成活率,比对照提高25.71百分点.在2年的生长阶段内,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植株的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至生长的第7阶段(第2年12月),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植株的全植株重为11.54 g,比对照提高3.5%.分析挥发油的主组分表明,内生真菌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醇0-桉叶醇、苍术素4种成分含量(占植株干重)分别为2.32、0.07、0.19、2.39 mg/g;处理组挥发油的4种成分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5、1.57、1.37、1.12倍.在2年的生长阶段内,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的SOD、POD、HMGR活力都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对茅苍术接种内生真菌孔球孢霉,在2年的生育期内均有利于宿主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红壤区花生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影响了花生生理特性,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a+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先增加后减少,配施35%和50%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2)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影响花生植株营养生长和产量,有机肥比例越高,植株性状越优良,有机肥比例为65%时,花生在成熟期主茎高、侧枝长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8.01 cm和11.20 cm;而有机肥比例为35%时,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单株结果数及百粒重效果增加最明显,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20.14%、26.92%、27.87%和7.08%。(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提升花生品质作用明显,配施35%处理的花生籽仁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3.58%、5.03%及12.16%。总之,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配施35%~50%猪粪N更有利于红壤地区花生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内生菌与植物共生能够提高宿主的氮吸收与氮代谢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引发的多种效应的综合结果.植物内生菌能够通过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固氮作用为宿主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氮素;能够通过分泌多种胞外酶系如漆酶、蛋白水解酶等使宿主植物更好地利用有机氮素;能够提高宿主氮代谢关键酶如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酶的活性;能够提高宿主植物激素水平和维生素含量从而促进宿主氮代谢;能够通过影响宿主植物氮代谢促进宿主植物分蘖、提高宿主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代谢的相关报道,归纳了植物内生菌影响宿主氮素吸收与代谢的可能机制,并展望了关于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