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木材加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遵循"强化基础、突出特色、优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改革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质量工程"项目,推动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重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输送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木材加工产业对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途径:首先应更新培养理念,重视学科交叉;其次应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改革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专业素质是木材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重视理论教学质量、相对忽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该文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利用图书资料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加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为了培养合格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构建了适合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在简要介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等,并介绍了按照此体系培养人才所取得的成效,希望为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木材产业国际交流与分工协作的日益加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教与学的目标设定较低、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课程学时数偏少、原版教材导入力度小且涉及知识面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为了培养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合理确定教与学的目标,以原版教材结合专题内容的形式设计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施灵活有效的课程考核,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要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笔者近5年来在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结合该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夯实教学指导理念、现场实例(物)教学、基于任务导向的合作型课堂教学、基于项目学习法的多元化-自主型上机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或改进措施,为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木材干燥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技术并重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加快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开展了"木材干燥学"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并对该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构建了课程双语教材体系;探索了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式"的新教学方法;改革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木材干燥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应适应广东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该文提出,根据广东省木材工业和家具工业发展的趋势,针对现存的问题,在专业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优化,对系列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课内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专业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该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确定了课程名称,增加了木教育、木文化、木之美、木科技和木技艺5个专题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了团队教学、建立专题引导机制、与设计大赛对接等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木材加工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一专业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论知识过于抽象、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为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以“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为例,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教学主题引入、教案内容设计、教学手段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改革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借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国内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与四川农业大学新建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归纳总结了四川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一星(1954-),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工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负责人;国家林业局“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高等学校林科学科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刘一星教授198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同年留校后一直在林产工业学院(原森工系)从事木材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刘一星教授把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曾主讲9门课程,其中大多数是为研究生开设的新…  相似文献   

13.
以木材工业的产业发展为背景,讨论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产业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同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围绕产业变化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偏重于教科书的建设,不注重教材系统的建设;偏重于课程教材的建设,不注重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教科书的权威性不强等。对此,提出新形势下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研究并规范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呼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组织工作,并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引入科研管理模式;研究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技术,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入手,通过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具方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专业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以设计大赛、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受学校所处的地理区位、办学历史和优势学科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各具特色,但都面临着设置的课程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不匹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教学薄弱、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兼顾学生自身特点等问题。为此,对华南农业大学2011~2016届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调研,引入“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模型”,走访珠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就生产类、管理类、设计类、营销类、其他类岗位对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重要性的排序进行了研究,提出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应包括通用技能、木材加工及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工作和生活经验等5个维度。据此,以就业为导向对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改革建议。一是优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专业方向,设置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方向;通过拓宽课程设置范围、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等,夯实素质教育;通过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索菲亚特色班,创新办学形式。二是加大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了由基础理论教育平台(提升通用技能)、专业知识教育平台(提升木材加工及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特色拓展教育平台(提升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积累工作和生活经验)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学习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积累工作和生活经验)等4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针对2个专业方向确定了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学习方案。三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健康家居研究院,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木材干燥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干燥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木材干燥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性,掌握木材干燥工艺,熟悉干燥设备,并获得选用、设计干燥设备的能力。木材干燥学也是一门集木材、热工、电气、机械、建筑、仪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多学科性的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高效可利用的木质资源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更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所在。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林业工程的主要支撑专业。“人造板工艺学”作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标,即掌握人造板工艺学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领域的生产管理能力、加工和生产中的工程技术能力、技术和装备的开发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养,树立家居健康、绿色生产、环保发展等理念,培养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造板工艺学”课程教学首先从整体上对教学任务进行调整和规划,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收集和积累各种德育素材和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有效映射点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其次通过采取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智能+模块”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及从师资水平、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收获等5个维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等路径,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位,从而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和价值引领等多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质量工程”.根据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探讨了培养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产学合作要面向工程实际;校企双方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和研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面向工程改革实验教学,采取多种实践模式,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由“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加强企业实践环节的监管措施等.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是培养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