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粘性多糖产生菌LV-1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材料与方法 1.1粘性多糖产生菌的分离与培养 1.1.1菌株分离。将2g土样加入100ml含有3g异麦芽酮糖和0.15g酵母浸粉的培养基中,28℃摇床(150r/min)培养2d,然后将菌悬液用生理盐水梯度稀释法涂平板,于28℃培养箱内培养过夜。  相似文献   

2.
蜜环菌原种培养基组分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售蜜环菌种经活化和优化培养后作为母种,进行原种培养基组分筛选试验,再将所选培养基培养的原料进行生产种培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0%阔叶木屑+20%米糠+10%麦麸+10%玉米砂+2%KH2PO2+0.7%MgSO1+0.03%VB1+7%白糖+2%马铃薯煮水原种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用于培养生产种,与PDA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直接用于培养生产种相比,培养时间缩短10d,降低生产成本约50%,且菌种各项生育指标均优。  相似文献   

3.
白色金针菇F81液体菌种培养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白色金针菇F81菌种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 %、麸皮2 %、KH2 PO4 0 .1%、MgSO4 0 .0 5 %、VB10 .1μg/ml、VB2 0 .5 μg/ml;适宜摇瓶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值6~8,培养温度2 5℃,培养时间8d。  相似文献   

4.
以花椰菜栽培品种“春秋”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 ,在携带 Ca MV Bari- 1基因 的根癌农杆菌菌种 GV310 1的介导下 ,对影响花椰菜遗传转化的诸因素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转化体系 ,其转化率分别达 2 .31%和 2 .5 6 %。在这一转化体系中 ,首先将过夜培养的农杆菌用 MS无机盐液体培养基稀释 5倍或 10倍 ,感染经 2~ 3d预培养的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 30 s,然后进行黑暗共培养 1d,外植体经表面灭菌后转接到含 5 0 0mg/ L 羧苄青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 3周后 ,将分化的不定芽切成 0 .5 cm见方的小块 ,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经筛选的转化芽再诱导成苗  相似文献   

5.
鸡腿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鸡腿菇液体菌种生产适宜的条件及应用技术。结果表明,鸡腿菇液体菌种培养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玉米粉3%、麦麸4%、酵母粉0 5%、KH2PO40 25%、MgSO40 1%,pH6 2,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60ml;接种量5%,转速120r/min,培养时间6天。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与方法 (一)形态和染色 1、细菌的形态须经菌体涂片,固定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分离菌种在牛肉膏斜面培养基上培养24~28h.然后用移菌环挑取少许细菌菌苔放入无菌蒸馏水中配成菌悬液,取菌悬液一滴在洁净载玻片上,并将玻片倾斜,使菌液流成一层菌膜,放室内风干后,再通过火焰2~3次使菌体固定,然后用苯酚品红染色,染色1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用油镜观察菌体形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蛹虫草人工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人工栽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的野生蛹虫草斜面菌种,经液钵培养获得的菌球 ,可在米饭培养基上成功地培育出子实体。菌球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8d,最佳接种量第100ml液体培养基为1.12g。  相似文献   

8.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aCl2对碳酸钙含量较低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影响,探索建立新的放线菌分离方法。【方法】以海拔高度及碳酸钙含量不同的秦岭太白山北坡山地土壤为材料,通过稀释平皿涂抹法分离放线菌,研究了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低钙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变化,并用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新出现的放线菌。【结果】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供试低钙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总数及链霉菌数量减少,同时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均有部分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生长的放线菌种类消失;供试土壤中有90种新出现的放线菌种类,从中获得了29株代表性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可知,新出现的29株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其中65.5%具有生物活性及其他应用价值。【结论】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可从低钙土壤中分离到一些新的放线菌,其中有较多的活性物质产生菌。  相似文献   

10.
谢卫华  喻璋  张穗  刘庆元 《河南农业》2010,(9):17-17,20
一、材料与方法(一)形态和染色1、细菌的形态须经菌体涂片,固定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分离菌种在牛肉膏斜面培养基上培养24-28h。然后用移菌环挑取少许细菌菌苔放入无菌蒸馏水中配成菌悬液,取菌悬液一滴在洁净载玻片上,并将玻片倾斜,使菌液流成一层菌膜,放室内风干后,再通过火焰2-3次使菌体固定.然后用苯酚品红染色,染色1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用油镜观察菌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